《炎黃賦》

《炎黃賦》

《炎黃賦》是中國著名書畫大師、國學大師範曾先生2006年冬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炎黃二帝壇(中華炎黃壇)所作。

(圖)《炎黃賦》炎黃賦
《炎黃賦》是中國著名書畫大師、國學大師范曾先生2006年冬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炎黃二帝壇(中華炎黃壇)所作,並一氣呵成書法長卷,被刻於炎黃二帝塑像腳下,作為丁亥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坐落在河南鄭州黃河岸邊的炎黃二帝巨型塑像耗時二十年,耗資一點八億元人民幣。《炎黃賦》的雕刻參與,無疑為其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景致。

作者簡介

(圖)《炎黃賦》《炎黃賦》

范曾,字十翼,別署抱沖齋主,1938年7月5日,出生於江蘇南通市詩書世家。據考先祖為北宋范仲淹,明末以來自12代詩人皆有傳世之作,其父范子愚,母繆心皆於南通從事教育,以清名聞於江左。

1955年考入南開大學歷史系,半年後轉入中國畫系,1962年畢業,分配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隨沈從文編繪中國歷代服飾資料,並臨摹優秀繪畫作品多件。1978年調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1984年調天津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任系主任。曾捐款300多萬元人民幣建設該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擅長中國人物畫,兼長詩文、書法。作品藏於中國、日本美國等美術館、博物館。1982年獲日中文化交流功勞紀念杯,1986年獲日中藝術交流特別貢獻金獎。 2001年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古博物館系名譽主任、博士生導師,並任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出版有《魯迅小說插圖集》、《范曾書畫集》、《范曾談藝錄》、《范曾散文33篇》、《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范曾》卷、《當代書畫大師範曾》等著作。2002年授為南開大學終身教授。

創作背景

歷經近20年的建設,高達106米的炎黃二帝巨塑已於2006年年底竣工,並於丁亥年農曆三月初二(4月18日)上午舉行落成大典,並正式對外開放。應市委、市政府之邀,著名美術家、國學大師範曾於2006年冬天花一個多月時間專門創作了《炎黃賦》,並一氣呵成書法長卷。《炎黃賦》被刻於炎黃二帝塑像腳下,作為丁亥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2007年4月18日上午舉行的炎黃二帝巨塑落成大典上,2000名炎黃子孫共同吟誦《炎黃賦》,邀請著名作曲家李立夫作曲、著名歌唱家楊洪基擔任領唱。國家交響樂團合唱團及央視銀河少年合唱團對《炎黃賦》進行了緊張的錄製工作。

作品原文

(圖)《炎黃賦》《炎黃賦》

“莽莽天宇,八萬里雲馳飆作;恢恢地輪,五千年治亂興亡。邙碭(北邙,山名,在洛陽北;碭山,在安徽省)脊脈,逶迤遠連昆崗;河洛清波,浩蕩奔注海澨(音shi,水涯)。涉彼洪荒,文明肇創;萬代千秋蒙庥(音xiu,休養生息),厥功在我炎黃。曩昔混沌未開之時,含哺而無釜甑,結繩不見文字。伐檀有人,莫及舟車;蠶桑未采,何來垂裳。《禮》云:“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偉哉炎黃,據天地之大德,值陰陽之交會,通靈鬼神之際,會道五行之秀。禮行赤縣(指中國),情系蒼生。仰畏天,俯畏人,惟寬人恭儉,出於自然;而忠恕誠愨(音que,誠篤,忠厚),始終如一。不蔽奸佞之讒,不用取容之士。天下鹹歸,百姓安樂。是以列星隨旋,日月遞照,風雨博施,萬物得和以生,得養以成。嫘祖,黃帝之妃,始創黼(音fu,古禮服黑青相間的花紋)織;倉頡,黃帝之臣,以立文字。炎帝之女精衛,銜石而填滄海;炎帝之臣夸父,逐日以迎霞光。乃神乃人,惟載遠古;是傳是說,宜輔信史。歲月遷流,窮奇斯生,涿鹿風雲突變,域中歸於一統,百族聚為中華,自中原而滂沛十方。從茲以還,歷三代二千餘年而入於秦,再歷二千餘年而有今。天不欲亡我中華,必不亡中華之文化。中華文化,有源以之開流;神州百族,有秩以之共理。炎黃脊樑遍列九州,姓氏血脈,揚輝全球。龍從雲起,先民圖騰,乃往昔五千年文明之大標識,亦茲後億萬年之大旌纛。大道之行,講信修睦,故國之興,端賴和諧。宇內各族,世界僑屬,齊獻瓣香,恭祭先祖。歷萬萬代,共眾芳之所在,固信美而永駐。刻石再拜,以頌以禱,斯馨無恙。范曾於抱沖園 丙戌冬”。

作品註解

(圖)范曾書畫作品范曾書畫作品

注釋:
1、莽莽——廣袤無邊貌。
2、飆作——飆,疾風、狂風;作,興起。
3、恢恢——寬廣貌。老子《道德經》:“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4、“邙碭”句——邙,邙山,位於河南省西部,東西走向。西段澠池縣北仰韶村,以出土新石器文物著名。東段稱北邙山,多古代帝王陵墓。碭,碭山,在河南永城縣東北。邙、碭二山地處文明發軔地的中原,且山脈綿延,故云“遠連昆崗”。昆崗,即崑崙山,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東延入青海境內,長約2500公里。高峰有慕士塔格山(7546米),公格爾山(7719米)等。多雪峰、冰川。
5、 “逶迤”句——逶迤,綿延不絕狀。
6、河洛——指黃河與洛水。
7、海澨——澨,水涯。屈原《九歌·湘夫人》:“夕濟於西澨。”——按,以上四句似為“景語”,實亦暗寓中華民族不斷蕃衍、發展、壯大,終歸一統的作意。
8、洪荒——謂遠古時代混沌、蒙昧的狀態,亦泛指遠古時代。謝靈運《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詳觀記牒,洪荒莫傳。”
9、肇創——開創、創始之意。
10、蒙庥——蒙受恩澤。庥,庇蔭;保護。
11、厥功——厥,其、此;代詞。
12、曩昔句——曩昔,猶言往昔。混沌,亦作渾沌。古人想像中世界開闢前的狀態。《白虎通·天地》:“混沌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13、含哺——口裡含著食物,語出《莊子·馬蹄》:“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形容上古時代先民們的簡樸生活。
14、釜甑——泛指民用的炊具。 《詩經·檜風·匪風》 :“請能烹魚,溉之釜鬹。”疏:“鬹是甑,非釜類。烹魚用釜不用甑,雙舉者,以其俱是食器,故連言耳。”
15、“結繩”句——上古無文字,結繩以紀事。《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書契,指文字。契,刻也;古代文字多用刀刻,故名。
16、“伐檀”二句——伐檀,語出《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乾兮。”坎坎,伐檀聲;伐,砍伐;檀,木名,非如《詩經》中所指“木可為車者”。——此二句意謂在華夏文明肇創期,雖不乏伐檀之人,但僅僅以俟世用,尚未發展到“制舟車”的文明階段。
17、“蠶桑”二句——垂裳,語出“垂衣裳而天下治。”(《風俗通》引《大傳》)按,炎黃以前的時代,文明的創發尚屬低級階段,故云。
18、《禮》——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 。儒家經典之一。戰國至西漢初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具有資料彙編的性質。其所記錄者皆為戰國秦漢間儒家的言論,特別是關於禮制方面的言論。西漢初,劉向編定《禮記》130篇。戴德輯錄的稱《大戴禮記》,原有85篇,現存39篇。戴聖輯錄的稱《小戴禮記》,共49篇。有《曲禮》、《禮運》、《中庸》、《大學》、《樂記》等篇,大率為孔子弟子及再傳、三傳弟子所記,即為現在通行的《禮記》,東漢鄭玄曾為之作注,唐代孔穎達亦有注本,是研究我國古代禮制、儒家學說的重要資料。
19、“故人者”句——天地之德:古人認為天地有好生之德,且效法的都是無私、仁愛的精神,所謂“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禮記·孔子閒居》),所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其旨一也。故老子《道德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陰陽之交:陰陽,古代哲學中的兩個基本範疇,《易經》中所有卦象的變化皆歸結為陰陽二爻的變化,以此來說明一切自然與社會現象。又,古人認為人乃秉氣含生者中最靈異者,故有人為天地陰陽交合而化生之說。鬼神之會:古人認為,天神曰神,人神曰鬼。聖人之精氣謂之神,賢人之精氣謂之鬼。人活在世上,魂魄附身支配其活動,但不對他人構成影響。然而,一旦人死後靈魂所變的鬼卻會對其親朋或他人產生影響,甚至決定他們的命運。至於鬼魂起何作用,則取決於他本人在世時的德行表現。據《淮南子·汜論訓》載:“炎帝於火死而為灶。”高誘註:“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於灶神。”這就是說,由於炎帝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由於火能給予人類以溫暖、光明、能源(屈原始稱溫暖的太陽為“炎德”《遠遊》),對人類至關重要;在遠古先民的觀念中,火與太陽同源,日為火之精,故炎帝死後又“升格”為“太陽神”。在陝西寶雞市內,至今仍存在著歷代新建的火神廟,各縣、鄉幾乎都有火神廟或太陽神廟,當地百姓每年都要在此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以紀念這位為民造福的“人文初祖”。?搖?搖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了五種基本物質,同時也代表事物的五種基本作用、功能、屬性和效果。它們之間相互影響,形成“相剋”、“相生”的關係,構成了萬物的變化發展。“五行”說是古代中國人探索世界萬物包括人自身起源的一種最基本的觀念。——以上數句為作者拈舉《禮記》之語,極贊偉大的炎黃二帝肇創吾華的如天盛德。
20、赤縣——鄒衍創立“大九州”學說,謂“中國名曰赤縣神州,此指地處中央而非指國名”。簡稱赤縣。
21、蒼生——本指草木生長之處。《書·益稷》:“帝光天之下,至於海隅蒼生。”孔穎達疏:“旁至四海之隅蒼蒼然生草木之處,皆是帝德所及。”後借指百姓。
22、寬仁恭儉——儒家所強調的人們修身的五種德行。寬,寬厚忍讓;仁,包括孝悌、仁愛等;恭,恭敬;儉,勤儉。
23、忠恕誠愨——儒家倫理思想。“忠”要求待人真誠,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要求推己及人,己所不願,莫強加於人。孔子認為“忠恕”乃實行仁政的方法,其特點是“能近取譬”,即每個人以自己作為比喻,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恕”是貫穿孔子全部倫理學說中的重要思想。?搖誠愨:愨,誠實。誠愨,為儒家的道德範疇。意為實踐道德原則需要真心實意、一心一意。

24、“不蔽”句——蔽,蒙蔽;奸佞,小人;讒,在別人面前說他人壞話。
25、取容——猶言取悅,謂取得他人的歡心。語出《呂氏春秋》 :“夫順令以取容者眾能之,而況繹歟?”高誘註:“容,說(悅)也。”
26、鹹——副詞,全,都。
27、列星——列星,即群星;羅布在天上的星星。
28、“萬物”句——語本老子《道德經》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意謂道化生萬物;而萬物的化生,是由道生出一種氣。這種氣又化生成陰陽二氣;二氣不斷地交合,相激相盪,於是產生和氣。陰陽二氣不斷地交合、激盪、創生,於是繁衍萬物。
29、“得養”句——意謂萬物受到日月雨露的照拂、滋潤得以生長。——以上數句盛讚炎黃欲使天下後世、子孫氓庶、勿罹災眚、鹹歸生長的仁德,以及炎黃“博贍群生,資育萬類”的巨大功績。
30、嫘祖——即蠶神,亦稱蠶叢、青衣神。本為西陵之女,後當上黃帝之妃。劉恕《通鑑外紀》云:“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帝元妃,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祀為先蠶。”所謂先蠶,是指最先教民育蠶治絲之神,故嫘祖又叫“先蠶”,亦稱“蠶母”。古代蠶農之家必祭祀嫘祖。 蠶神又稱蠶叢、青衣神。相傳周時,蜀地有一侯爺名“蠶叢”,後為蜀王。據《蜀王本紀》載:是時人民椎髻左衽,不曉文字,未有禮樂。蠶叢遂教民以種桑養蠶之術,鄉人感其德,便為他立祠祀之。其祠廟遍於蜀地,十分靈驗。蠶叢巡行郊野時,常著一身青衣,故俗稱“青衣神”。
31、黼織——黼,古代禮服上白與黑相間的花紋;織,這裡主要是指在原始手工階段,先民們利用葛藤、大麻和韌皮纖維等原料進行的簡單紡織。從草鞋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葛布殘片看,屬羅紋組織,經向密度約每厘米10根,緯向密度每厘米13—14根。錢山漾出土的麻布是平紋組織,經向密度約每厘米23.6—30.7根,緯向密度約每厘米16—20根,足見在五千年前,中國的葛麻紡織技術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32、倉頡——創造文字之神,一作蒼頡。《世本》云:“黃帝使蒼頡作書。”《說文解字·自序》云:“黃帝之史蒼頡,見鳥獸蹄坑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史,即指史皇。其實,倉頡只是無數文字創造者的化身與指代性符號而已。在傳說中,人們將文字的創造、發展與完善,均歸於倉頡一身,尊之為倉帝。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個標誌,一個里程碑,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故《淮南子·本經訓》云:“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高誘註:“鬼恐為書文所劾,故夜哭也。”蘇東坡亦有“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初記可以休”(《石蒼舒醉墨堂》)之句。
33、精衛——古代傳說中的神話人物。炎帝之女,游於東海,溺死海中,化為精衛,住在發鳩山上,其狀如鳥,文首、白喙、赤足。自呼其名:精衛精衛。常銜西山之微木細石,誓欲填平奪去她生命的大海。
34、夸父——古代神話傳說中著名的巨人,炎帝之臣。據《山海經·大荒北經》及《海外北經》載,夸父以兩條黃蛇作為耳飾,手持黃蛇兩條。夸父欲追趕太陽,在禺谷趕上時,已焦渴難當,遂飲乾黃河、渭河之水,仍未解渴,便欲北飲大澤;未至,中途因乾渴而死。其杖化為一片鄧林(即桃林)。——作者拈舉以上兩個頗具浪漫色彩的著名神話,旨在盛讚遠古人民挑戰自然、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雄偉氣魄。
35、“乃神”四句——此四句充分體現出范曾先生對傳說時代的通識睿見。從神話的初始形態來看,是以氏族、胞族部落的口耳相傳為特徵的,具有集體創作的性質。但在歷時性的流播中,難免會有增飾、加工,以致出現越來越多並行不悖的矛盾。再者,中國古代的文字與神話傳說都帶有明顯的自發傾向;由於複雜的象形文字系統發展相當緩慢,無法及時記錄野蠻與文明時代之交的神話,因此,今天所看到的神話,自然與其原初狀態相距甚遠。當年司馬遷作《史記》,以黃帝開篇,對炎帝則避而不論,因“百家言黃帝”,尚且“文不雅訓,薦紳先生難言之”,足見太史公在處理上古材料時那種治絲愈棼只好避而不談的無奈心情。從這個意義上說,神話固非信史,但亦不能將其視為荒渺無稽的囈語,通過史籍中所記載的種種神話傳說,分明可以體識出“乃人乃神”的遠古祖先的“其功如天”與“萬世同仁”,進一步激發起對艱難的文明進程的追溯與反思。
36、“宜輔”句——意謂出現在史籍中的傳說牴牾萬端,未可盡信,卻能輔助我們對信史(正史)的理解。
37、窮奇——古代對兇惡之人的稱號。《左傳·文公十八年》:“少皋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搜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搖按:據《淮南子·天支訓》載:東方神國的天帝為太皞,南方神國的天帝是炎帝,西方神國的天帝是少昊,北方神國的天帝是顓頊。中央神國的天帝是黃帝。其佐神為后土,執繩而制四方。當時,四方天帝反對黃帝,神國大亂,黃帝派兵打敗四帝,恢復了神國秩序。(見《蔣子萬機論》)此處范曾先生約略言之,以免誤解。“窮奇”泛指不和諧的因素,不一定依“淮南子”之說。
38、“涿鹿”句——《繹史》五引《新書》云:炎帝與黃帝各有天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於涿鹿之野。又據《龍魚河圖》載:蚩尤獸身人語,率領魑魅與黃帝作戰於涿鹿。蚩尤作大霧瀰漫三日,黃帝軍皆迷失方向。黃帝令風伯作指南車以辨四方,才突破霧陣。《黃帝戰法》、《山海經·大荒北經》、《雲笈七籤》亦有類似記載。范曾先生以“涿鹿風雲”一語,約略言之,用意如上。
39、域中——中國的別稱。 《漢書》 :“《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
40、“自中原”句——中原,古地區名,即中州、中土,以別於邊疆地區而言。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區。先秦時期的雒邑(今河南洛陽)和陶(今山東定陶)曾被稱為天下之中。其後華夏族活動範圍擴大,而古豫州仍被視為九州之中,故稱此地為中原。廣義的中原或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在南北分裂時期,常以此和江東、江左等詞相對稱。?搖?搖滂沛:波瀾壯闊貌。《楚辭·九嘆·逢紛》:“波逢洶湧,濆滂沛兮。”按,自阪泉之戰後,中原地區幾個有勢力的部族集團開始結成以黃帝為首的大聯盟,黃帝繼炎帝之後統一了中華各地疆土,並奠定了華夏民族的基礎。——“滂沛”句指此。此後,各族交浸雜處,接觸頻繁,“華夏”這一統稱亦漸為各族所接受,“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的觀念開始形成。
41、三代——指夏、商、周。夏朝(公元前2100—1600年),商朝(公元前1600—1028年),周朝(約公元前1027—256年),約772年。秦朝(公元前221—206年),故云“歷三代二千餘年而入秦”。秦統一六國於公元前221年,故云“再歷二千餘年而有今”。
42、“有源”句——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綿延不絕。
43、“有秩”句——謂中華各族人民和睦相處,融融泄泄。
44、“龍從雲起”句:語出《易·乾·文言》:“雲從龍,風從虎。”圖騰:印第安語,意為“彼之親族”、“種族”等等。圖騰信仰與母系氏族社會共存。那時,圖騰信仰是占有支配地位的思想意識。原始人相信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有親屬或其他特殊的血緣關係,每個氏族發端於這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因而它成了該氏族的共同祖先和保護神,成為該氏族的徽號、標誌和象徵。也正因此,圖騰崇拜成了原始宗教的一種形式。圖騰信仰曾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在近代某些部落和民族中仍然流行。?搖按,從文化學的視角看,龍的傳說歷史久遠。相傳在“感天而生”的上古時代,有女登感“神龍”而生炎帝,《山海經》中亦載有“龍首而人面”、“人首蛇身”的諸神,其實皆為遠古時中華民族的族徽圖騰。這種“炎裔黃胄”之說一直延續至今。又,在上古時代,中華民族在形成的過程中,各個氏族、部落原有著不同的圖騰(鳥、馬、鹿、牛、魚等),最後拼合為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龍,一種虛擬的綜合性神靈。龍體現出各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大團結,它具有無限強大的生命力,變幻莫測、氣象萬千,上可騰雲駕霧,下可遁地入海,無堅不摧,不可戰勝,“龍”遂成為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以及無限創造力的象徵;而中華大地也因此被稱為“龍的土地”,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
45、標識——猶言標誌、徽號。
46、旌纛——旗幟,從民族發展史的視角看,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部落在長期的鬥爭中歸於同化,融為一體(這一融合過程包含三個部族的血統與優異文化成分;三者已難分彼此),並最終形成了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和睦共處的大格局,這一統一中國的物質基礎和文化精神的最初源頭,正可追溯到黃帝部落。因此,將炎黃二帝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是在尊重客觀存在的歷史真實的前提下,在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所作出的正確評斷。
47、“大道”句——語出《禮記·禮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種“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為古代的一種政治理想。
48、端賴——完全依賴。
49、瓣香——原為佛家語,指心意虔誠,如供佛之焚香。此借喻全國人民對共同的祖先——炎黃的無上敬仰。
50、“共眾芳”句——語出屈原《離騷》:“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
51、“信美”句——意謂這種仰懷祖德的美好感情將永存於天地之間。
52、以頌以禱——頌,歌頌;禱,祝禱。
53、“斯馨”句——意謂這種深厚的民族感情純真無瑕,芳潔堅貞,將與這篇刻於石上的一樣垂諸天壤,傳之久遠。

評價

這是大師歷時一月的宏篇。整篇文章氣勢恢宏,不僅一氣讀來。開篇四句,喻華夏不斷繁衍、發展、壯大、終歸統一的景語。

通體運用儒家道德、忠恕的全部理論精髓。更有從混沌初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到乃神乃人的遠古祖先的奇功如天與萬事同仁。進一步激發起對艱難的文明進程的追溯和反思。

最後,又寓意這種民族精神純真無暇,芳潔堅貞定能垂諸天壤,傳之久遠。

美文如此啊。

《炎黃賦》集

(圖)《炎黃賦》《炎黃賦》

出版/發行時間: 2007-03-01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 范曾
isbm: 978-7-301-11676-0
版次: 1
介紹:本書是一本《炎黃賦》,書中收錄了范曾的多篇作品。
作者-范曾
目錄:
吟賞風雅:范曾吟賞古典文學(插圖版)
范曾白描作品精選
范曾潑墨作品精選
吾畫壺
老莊心解
莊子顯靈記
乙酉范曾新作
當代名家書畫唐詩三百首(上、下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