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雲歌送別》

《火山雲歌送別》

這首詩是詩人岑參的名篇之一。唐代疆域遼闊,因此邊塞的烽煙不斷,很多文人都懷抱建功立業的理想,不辭辛苦,遠歷邊陲,如詩人陳子昂、王昌齡、李頎、王唯、高適、王翰等。他們都到達過邊塞,都體驗過大漠窮秋、孤城落日的邊塞生活,邊塞詩也因此崛起於唐代的詩壇。

基本信息

詩歌欣賞

火山雲歌送別

年代:唐 作者:岑參 

《火山雲歌送別》《火山雲歌送別》
火山突兀赤亭口,
火山五月火雲厚。
火雲滿山凝未開,
飛鳥千里不敢來。
平明乍逐胡風斷,
薄暮渾隨塞雨回。
繚繞斜吞鐵關樹,
氛氳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東,
山上孤雲隨馬去。

詩詞註解

《火山雲歌送別》《火山雲歌送別》
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鄯善縣境內。“赤亭”在今鄯善縣七克台鎮境內。火焰山橫亘於吐魯番盆地的北部,西起吐魯番,東至鄯善縣境內,全長160公里,火焰山主要為紅砂岩構成,在夏季炎熱的陽光照耀下,紅色砂岩熠發光,猶如陣陣烈焰升騰,故名火焰山。

詩歌賞析

《火山雲歌送別》《火山雲歌送別》
這首詩也是詩人岑參的名篇之一。唐代疆域遼闊,因此邊塞的烽煙不斷,很多文人都懷抱建功立業的理想,不辭辛苦,遠歷邊陲,如詩人陳子昂王昌齡李頎王唯高適王翰等。他們都到達過邊塞,都體驗過大漠窮秋、孤城落日的邊塞生活,邊塞詩也因此崛起於唐代的詩壇。這首詩的作者岑參也是這樣一位詩人,他曾兩次出塞,前後共六年。他在詩中說:“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邊塞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說:“側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自隨定遠侯,亦著短後衣。近來能走馬,不弱幽并兒。”(《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可看他的雄心壯志。他一生創作最光榮的時期也是邊塞生活時期,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是唐代最傑出的邊塞詩人。

如大家熟悉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樣,在這首詩中,“雲”是詩人歌詠的對象,也是貫穿全詩的線索。開頭兩句點明送別的地點、時間,本是平穩的敘述,但“突兀”二字使氣勢振作。三四句以“滿”、“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等詞語寫出了火山雲廣大的籠罩範圍,炎熱可怕的威勢,這四句以極其壯闊的意境引起全詩。五六句是說清晨火雲剛剛被風吹開,傍晚就又隨雨一起聚回山間,對比手法的應運,展現了火山雲朝開暮合、追風隨雨、變幻萬千的奇異景象。七八句視線由上轉下,寫出火山雲籠罩邊塞的磅礴氣勢,鐵關的樹木,交河的戍所都被火山雲所纏繞、所掩映。詩的前八句對火山雲作了縱情的歌唱,波及的領域,上有天上炎炎逼人的火雲,下有地上忽隱忽現的戍所。景象奇異壯麗,境界又極為遼遠壯闊。

詩的最後兩句寫送別,友人已經遠去,詩人還在佇立遠望著眼前向東悠悠飄去的一朵孤零零的火山雲。這首詩的結尾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結尾“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有異曲同工之妙,惜別的情懷、別後的悵惘,便通過眼前景的描繪含蓄的表現出來。沈義府《樂府指迷》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岑參的這兩首詩都是以景結情,含蓄委婉,令人回味無窮。

《火山雲歌送別》《火山雲歌送別》
“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在這首詩中,既沒有“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百花殘”的無奈,也沒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哀怨,而是滿懷豪情地把火山雲描繪得氣勢磅礴而又奇異壯麗,為最後正面寫送別提供背景,氣概豪放、格調雄健,無怪乎人稱“雄奇瑰麗”的邊塞詩。

岑參所處的時期是盛唐,這一時期國勢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言人,正如後人所說的:“盛唐詩人的詩作表現了國力的強盛,富於浪漫氣息,呈現出盛唐恢弘的氣象,而集中反映盛唐時代積極進取精神的,是這些詩人所作的邊塞詩。”作為盛唐的驕子,岑參的邊塞詩極好地體現了盛唐強盛的風貌,我們可以從這首詩中窺一斑而知全豹。

藝術特色

《火山雲歌送別》《火山雲歌送別》
火雲隨風雨晨散暮聚,炎熱的蒸氣瀰漫四處,寫出了其變幻出沒的奇觀。又如《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寫水鹹不凍的伊塞克湖,藉助傳聞和想像,以奇崛的語言和誇張手法,寫出了一個斑駁陸離的童話世界,給人留下了極其鮮明的印象。這種瑰麗奇峭的景物描寫,在盛唐邊塞詩中是獨具一格的。

此詩是一首送別之作。開篇即現奇偉,在今鄯善七克台的赤亭道口,火山突兀而出,火雲之厚以至鬱結滿山不散,連可以翱翔千里的飛鳥都不敢來。而正是在這艱苦的自然環境下,戍邊將士征途迢迢,不畏艱辛,忠誠地守護著西域大地。作者希望自己變成山上的孤雲隨去,一路珍重的送別之意溢於言表。

關於詩人

《火山雲歌送別》岑參畫像
岑參(715-770),荊州江陵人(現湖北江陵),早歲孤貧,博覽經史。岑參為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與高適齊名,世稱“高岑”。其詩雄健奔放,想像奇特,色彩瑰麗,尤長於七言古詩

出身於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以後曾北遊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十載回長安。十三載又作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之亂後,至德二載才回朝。前後兩次在邊塞共六年。他的詩說:“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邊塞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說:“側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自隨定遠侯,亦著短後衣。近來能走馬,不弱幽并兒。”(《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可以看出他兩次出塞都是頗有雄心壯志的。他回朝後,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以後轉起居舍人等官職,大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參的詩題材很廣泛,除一般感嘆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兆、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嶽英靈集》所稱道的“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暮秋山行》),“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詩句,都是詩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說“岑參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謂“好奇”,就是愛好新奇事物。

自出塞以後,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馬風塵的戰鬥生活里,他的詩境空前開擴了,愛好新奇事物的特點在他的創作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主要風格。

天寶後期,唐帝國內政已極腐敗,但在安西邊塞,兵力依然相當強大。岑參天寶十三載寫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一詩就曾經描寫了當時唐軍的聲威:“胡地苜蓿美,輪台征馬肥。大夫討匈奴,前月西出師。甲兵未得戰,降虜來如歸。橐駝何連連,穹帳亦累累。陰山烽火滅,劍水羽書稀。”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亂發生。岑參的邊塞詩就是在這個形勢下產生的。

比較欣賞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火山雲歌送別》《火山雲歌送別》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乾百丈冰,愁雲慘澹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首詩寫的是軍幕中的和平生活。一開始寫塞外八月飛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樹萬樹梨花作比喻,就給人蓬勃濃郁的無邊春意的感覺。以下寫軍營的奇寒,寫冰天雪地的背景,寫餞別宴會上的急管繁弦,處處都在刻畫異鄉的浪漫氣氛,也顯示出客中送別的複雜心情。最後寫歸騎在雪滿天山的路上漸行漸遠地留下蹄印,更交織著詩人惜別和思鄉的心情。把依依送別的詩寫得這樣奇麗豪放,正是岑參浪漫樂觀的本色。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