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詞》

《後宮詞》

《後宮詞》又名《宮詞》,是一首宮怨詞,以他人的歌舞歡笑反襯自己的枯寂哀怨,色未衰而愛已弛,指斥統治者的薄倖寡恩。

(圖)《後宮詞》《後宮詞》

《後宮詞》這首詩又名《宮詞》,是一首宮怨詞,以他人的歌舞歡笑反襯自己的枯寂哀怨,色未衰而愛已弛,指斥統治者的薄倖寡恩。詩人描寫了一個紅顏未老就失去寵幸的宮女不幸的遭遇,表現了宮女複雜的內心世界。這首詩語言淺近,明快舒暢,情感深沉細膩,真切感人。

詩詞原句

白居易——《後宮詞》
淚濕羅巾夢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聲。
紅顏未老恩先斷,
斜倚薰籠坐到明。

詩詞注釋

(圖)《後宮詞》《後宮詞》

解釋
1、淚濕:猶濕透。
2、恩:指皇帝對她的恩愛。
3、熏籠:薰香爐子上罩的竹籠。

韻譯
淚水濕透羅巾,好夢卻難做成;
深夜,前殿傳來有節奏的歌聲。
紅顏尚未衰減,恩寵卻已斷絕;
她獨倚著熏籠,一直坐待天明。

詩是代宮人所作的怨詞。首句寫夜來不寐,夢想君王臨幸;二句寫忽聞前殿歌聲,君王來幸無望;三句寫紅顏猶在,君恩已斷之苦;四句寫再幻想君王可能來幸,於是斜倚熏籠,坐待至天明,終成泡影。語言明快自然,感情真摯而多層次,細膩地刻劃了失寵宮女千迴百轉的心理狀態。

意境

(圖)《後宮詞》《後宮詞》

詩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宮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臨幸而終未盼得,時已深夜,只好上床,已是一層怨悵。寵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夢;輾轉反側,竟連夢也難成,見出兩層怨悵。夢既不成,索性攬衣推枕,掙扎坐起。正當她愁苦難忍,淚濕羅巾之時,前殿又傳來陣陣笙歌,原來君王正在那邊尋歡作樂,這就有了三層怨悵。

倘使人老珠黃,猶可解說;偏偏她盛鬢堆鴉,紅顏未老,生出四層怨悵。要是君王一直沒有發現她,那也罷了;事實是她曾受過君王的恩寵,而現在這種恩寵卻無端斷絕,見出五層怨悵。夜已深沉,瀕於絕望,但一轉念,猶翼君王在聽歌賞舞之後,會記起她來。於是,斜倚熏籠,濃熏翠袖,以待召幸。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終歸破滅,見出六層怨悵。<

一種情思,六層寫來,盡纏綿往復之能事。而全詩卻一氣渾成,如筍破土,苞節雖在而不露;如繭抽絲,幽怨似縷而不絕。短短四句,細膩地表現了一個失寵宮女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夜來不寐,等候君王臨幸,寫其希望;聽到前殿歌聲,君王正在尋歡作樂,寫其失望;君恩已斷,仍斜倚熏籠坐等,寫其苦望;天色大明,君王未來,寫其絕望。

淚濕羅巾,寫宮女的現實;求寵於夢境,寫其幻想;恩斷而仍坐等,寫其痴想;坐到天明仍不見君王,再寫其可悲的現實。全詩由希望轉到失望,由失望轉到苦望,由苦望轉到最後絕望;由現實進入幻想,由幻想進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入現實,千迴百轉,傾注了詩人對不幸者的深摯同情。

詩詞賞析

(圖)《後宮詞》《後宮詞》

本詩是古代宮人所作的怨詞。語言明快自然,感情真摯而多層次,細膩地刻劃了失寵宮女千迴百轉的心理變化。詩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宮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臨幸而終未盼得,時已深夜,只好上床,已是一層怨悵。寵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夢;輾轉反側,竟連夢也難成,見出兩層怨悵。夢既不成,索性攬衣推枕,掙扎坐起。正當她愁苦難忍,淚濕羅巾之時,前殿又傳來陣陣笙歌,原來君王正在那邊尋歡作樂,這就有了三層怨悵。倘使人老珠黃,猶可解說;偏偏她盛鬢堆鴉,紅顏未老,生出四層怨悵。要是君王一直沒有發現她,那也罷了;事實是她曾受過君王的恩寵,而現在這種恩寵卻無端斷絕,見出五層怨悵。夜已深沉,瀕於絕望,但一轉念,猶翼君王在聽歌賞舞之後,會記起她來。於是,斜倚熏籠,濃熏翠袖,以待召幸。

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終歸破滅,見出六層怨悵。一種情思,六層寫來,盡纏綿往復之能事。而全詩卻一氣渾成,如筍破土,苞節雖在而不露;如繭抽絲,幽怨似縷而不絕。短短四句,細膩地表現了一個失寵宮女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夜來不寐,等候君王臨幸,寫其希望;聽到前殿歌聲,君王正在尋歡作樂,寫其失望;君恩已斷,仍斜倚熏籠坐等,寫其苦望;天色大明,君王未來,寫其絕望。淚濕羅巾,寫宮女的現實;求寵於夢境,寫其幻想;恩斷而仍坐等,寫其痴想;坐到天明仍不見君王,再寫其可悲的現實。全詩由希望轉到失望,由失望轉到苦望,由苦望轉到最後絕望;由現實進入幻想,由幻想進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入現實,千迴百轉,傾注了詩人對不幸者的深摯同情。

詩詞寄託

反映出詩人愈是在苦悶無聊的時節,愈把這愛情的信物當作自己感情的寄託所在。“反覆”、“未已”是深情的表現。正是“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人只履猶雙,何曾得相似”。採用反襯倒疊之筆 ,因為情投意合的人並未成雙,所以是“人只 ”,可見信物空有其名,一對有情人之遭遇,何曾似履之永合。這兩句上承鄰女贈履時的誓言 ,質問之中,實含有無限辛酸,因此下文說“ 可嗟復可惜 ”,感嘆往事如過眼煙雲,只剩下錦表繡里之履 。況這信物經梅雨天氣的侵蝕,已經色澤消褪,圖飾黯淡了。

作者簡介

(圖)《後宮詞》《後宮詞》--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陝西渭南人。

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並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

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云: “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美,後世詞人如歐陽修、張先、楊慎,都極為讚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