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銀行與中國金融研究》

《滙豐銀行與中國金融研究》

《滙豐銀行與中國金融研究》從1949年以後,滙豐銀行在中國內地的金融業務被中止了。在中國推行對外開放的時候,滙豐銀行又於20世紀70年代末恢復了其在中國內地的經營活動。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從一開始設立,滙豐銀行就受到英國用武力建立的殖民統治秩序的支持,享受著眾多的特權,並在英國殖民勢力的維護下,制定銀行發展的原則和戰略。它代表著英國在遠東從事殖民和商業活動的“當地殖民主義者"的利益。這些具有戰略眼光的私人銀行家,決定把滙豐銀行定位於中國的本地業務。“中國定位”的戰略發展目標,政府融資為主的發展路徑,隱性中央銀行職能的有效發揮,企業融資業務的濃厚政治色彩,使滙豐銀行與近現代中國政治和經濟的發展結下了不解之緣,使其深入到近現代中國金融發展的過程之中。滙豐銀行是中國外資銀行的典型代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甚至在同一時期,其作用也是不完全一樣的。我們既要看到它有唯利是圖的本性,也要具體分析它在歷史上所起的客觀作用。
滙豐銀行與中國金融研究》所要解剖的就是這么一個既是歷史,同時更是現實的金融集團與中國近現代金融發生、發展和制度變遷等密切相關的部分。其基本思路是,從近現代中國金融發展的過程,探討滙豐銀行與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一方面可從一個側面反映英國侵華的歷史演變過程和中英關係的變化,西方列強在華爭奪權益的鬥爭,以及世界經濟形勢變化對中國近現代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面還有利於梳理中國近現代金融服務領域的產生、發展和變化過程,以及近現代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以便從金融業發展和變革的角度,把握由此折射出來的近現代中國傳統經濟轉型的特點和變化路徑。在此基礎上,如何評價滙豐銀行在中國近現代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在金融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將會有一個新的視角。

目錄

序(1)
前言(4)
緒論(1)
第一章 近代中國的被迫開放環境與滙豐銀行的創辦(27)
第一節英國的炮艦政策與近代中國被迫開放秩序的形成(27)
第二節19世紀後期中國金融發展概況(42)
第三節滙豐銀行的設立及其目標定位(51)
第二章 滙豐銀行在近現代中國發展的幾個階段(66)
第一節滙豐銀行的創立和嶄露頭角(1865~1894年)
(66)
第二節“一仆多主”與帝國主義式的擴張(1895~1914年)(72)
第三節“恢復常態”與融入現代中國金融體系(1914~1949年)(78)
第四節與中國內地業務活動的恢復和拓展(1949年以後至今)(85)
第三章 滙豐銀行與近代中國的國際匯兌和貿易融資(96)
第一節滙豐銀行成為近代中國國際匯兌銀行的基礎和條件(97)
第二節滙豐銀行為國際匯兌扣貿易融資所作的制度安排(110)
第三節滙豐銀行開展的貿易融資和國際匯兌業務(119)
第四章 滙豐銀行與近代中國政府的資金融通(130)
第一節滙豐銀行與近代中國政府融資方式的演變(131)
第二節滙豐銀行與中國政府融資種類的多樣化(147)
第三節滙豐銀行以政府業務為主導的發展路徑(153)
第五章 滙豐銀行與近代中國貨幣制度的改革和發展(166)
第一節滙豐銀行與清朝末年的幣制改革(166)
第二節滙豐銀行與國民政府和香港政府的
幣制改革(170)
第三節滙豐銀行與近現代中國信用貨幣的
發行和流通(178)
第六章 滙豐銀行與近代中國企業金融的開展(194)
第一節滙豐銀行與近代中國的鐵路投資(195)
第二節滙豐銀行的關聯企業與鐵路建設投資(209)
第三節。滙豐銀行與中國工礦企業的資金融通(220)
第七章 滙豐銀行與近現代中國金融發展的總體估計(227)
第一節滙豐銀行與近現代中國金融體制的演進(228)
第二節滙豐銀行與近現代中國地方金融的發展(240)
結論(248)
參考文獻(251)

前言

滙豐銀行不僅在歷史上赫赫有名,更重要的是還非常積極地影響著當今的中國和世界。滙豐銀行與中國近代史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緊密聯繫在一起。關於這個百年話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研究視角,可謂見仁見智。長期以來,特別是20世紀以後,國內外學者和各方面人士都非常關注滙豐銀行,或將它作為一個典型的案例,分析與此有關的近代中國的歷史事件,論述外國銀行在中國進行擴張和金融控制時,滙豐銀行的表現和作用;或將它作為取得成功的商業銀行,對其進行研究,總結其經營管理經驗。各種媒體對滙豐銀行的介紹和報導也一直沒有間斷過。在中國近代處於內憂外患的歷史環境中,由於種種原因,作為一家在英國海外殖民地——香港——設立的金融機構,滙豐銀行在中國獲得了至高的地位,掌握了晚清政府的金融和財政大權。當歷史翻開新的一頁,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的壓迫以後,外國列強在華的經濟特權被取締。從1949年以後,滙豐銀行在中國內地的金融業務被中止了。在中國推行對外開放的時候,滙豐銀行又於20’世紀70年代末
恢復了其在中國內地的經營活動。
從一開始設立,滙豐銀行就受到英國用武力建立的殖民統治秩序的支持,享受著眾多的特權,並在英國殖民勢力的維護下,制定銀行發展的原則和戰略。它代表著英國在遠東從事殖民和商業活動的“當地殖民主義者"的利益。這些具有戰略眼光的私人銀行家,決定把滙豐銀行定位於中國的本地業務。“中國定位”的戰略發展目標,政府融資為主的發展路徑,隱性中央銀行職能的有效發揮,企業融資業務的濃厚政治色彩,使滙豐銀行與近現代中國政治和經濟的發展結下了不解之緣,使其深入到近現代中國金融發展的過程之中。滙豐銀行是中國外資銀行的典型代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甚至在同一時期,其作用也是不完全一樣的。我們既要看到它有唯利是圖的本性,也要具體分析它在歷史上所起的客觀作用。
本書所要解剖的就是這么一個既是歷史,同時更是現實的金融集團與中國近現代金融發生、發展和制度變遷等密切相關的部分。其基本思路是,從近現代中國金融發展的過程,探討滙豐銀行與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一方面可從一個側面反映英國侵華的歷史演變過程和中英關係的變化,西方列強在華爭奪權益的鬥爭,以及世界經濟形勢變化對中國近現代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面還有利於梳理中國近現代金融服務領域的產生、發展和變化過程,以及近現代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以便從金融業發展和變革的角度,把握由此折射出來的近現代中國傳統經濟轉型的特點和變化路徑。在此基礎上,如何評價滙豐銀行在中國近現代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在金融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將會有一個新的視角。
在近代史上,滙豐銀行是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代理機構,我們有許多理由對它進行批評。然而,在當今改革開放的環境中進行經濟建設,也要面對外資銀行的問題。滙豐銀行在近代中國金融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影響,無論是積極的方面還是消極的方面,應該都可以為我們當今處理外資銀行問題提供一個歷史的借鑑。

精彩書摘

一、滙豐銀行發行信用貨幣的依據
與金屬貨幣相比,銀行券(BankNotes)是一種信用貨幣,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鈔票,雖然銀行券的持有人可以到發行銀行兌換金屬貨幣,但是銀行券本身已經是金屬貨幣的代表符號,它的流通能力取決於它兌換金屬貨幣的能力,即取決於發行銀行的信譽。滙豐銀行發行的銀行券實際上也是一種鈔票,它是依據怎樣的法律條文發行的呢?在19世紀60年代,滙豐銀行是一家按照英國銀行制度在香港殖民地建立的股份制銀行,而不是特許銀行,按理說它是不能發行銀行券的,但是它還是發行了大量的銀行券並流通於中國的許多地方,其主要依據有兩個方面:
1.英國在中國所獲得的治外法權。銀行券的發行固然是近代銀行的新興業務,但是外資銀行在中國發行信用貨幣--銀行券是建立在軍艦大炮和治外法權基礎之上的。以前英國的特許銀行發行的銀行券在哪裡都不是法定貨幣,而被看做是為了交易方便而發行的金融票據,沒有太多的經濟和政治含義。但是在近代時期中國被西方列強侵略的條件下,情況就大為不同了。外資銀行發行的銀行券在中國各地都能流通,已經超出了交易媒介的功能範疇,具有了準法償貨幣的形式。有關一國貨幣政策的問題,無論是怎樣的治外法權,國家主權問題都是無法迴避的。而滙豐銀行不是英國的“特許”銀行,不受英國“殖民地銀行監管條例”的監管,名義上受英國財政部監管,但是財政部的監管要通過香港殖民地政府才能有效執行,實際上滙豐銀行只是在香港殖民地成立的一家英國海外銀行。英國財政部對它的監管沒有實際的約束力,它的銀行組織形式是股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