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1942》[小說]

《溫故1942》[小說]
《溫故1942》[小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溫故1942》的作者是劉震雲。講述了一個關於飢餓的故事。1942年,河南大旱,災民3000萬,河南成了母親煮食自己嬰兒的地方。關於飢餓,有“我姥娘”“我花生二舅”的記憶,也有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的考察,共同記錄了一個民族最不應該忘卻的一次災難。

基本信息

簡介

《溫故1942》溫故1942》
1993年,劉震雲的《溫故一九四二》發表,講述的是1942年,中原大旱,災民3000萬餓死和逃亡的故事:1942年,河南大旱,災民3000萬,河南成了母親煮食自己嬰兒的地方。關於飢餓,有“我姥娘”“我花生二舅”的記憶,也有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的考察,共同記錄了一個民族最不應該忘卻的一次災難。

作者簡介

劉震雲劉震雲

劉震雲,男,1958年5月出生,河南新鄉延津人。1973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78年復員,在家鄉當中學教師,同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到《農民日報》工作。1988年至1991年曾到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讀研究生。1982年開始創作,1987年後連續發表《塔鋪》、《新兵連》、《頭人》、《單位》、《官場》、《一地雞毛》、《官人》、《溫故一九四二》等描寫城市社會的“單位系列”和幹部生活的“官場系列”,引起強烈反響在這些作品中,他迅速表現出成為大作家的潛在能力,確立了創作中的平民立場,將目光集中於歷史、權力和民生問題,但又不失於簡潔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稱為“新寫實主義”作家。其中《塔鋪》獲1987-1988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一以貫之的精神是對小人物或底層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態度的刻畫,對人情世故有超人的洞察力,用冷靜客觀的敘事筆調書寫無聊乏味的日常生活來反諷日常權力關係。自1991年發表長篇小說《故鄉天下黃花》始,他開始追求新的創作境界。1993年發表“故鄉”系列第二部長篇《故鄉相處流傳》,後經過五六年的時間完成長篇巨著《故鄉面和花朵》。《故鄉面和花朵》體現著他在文體和內容上的雙重探索。

故事梗概

一九四二年,因為一場旱災,我的故鄉河南,發生了吃的問題。與此同時,世界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史達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和邱吉爾感冒。

老東家叫范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近,他趕著馬車,馬車上拉著糧食,糧食上坐著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陝西逃荒的人流。三個月後,到了潼關,車沒了,馬沒了,車上的人也沒了。這時老東家特別糾結,他帶一家人出來逃荒是為了讓人活,為什麼到了陝西,人全沒了?於是他決定不逃荒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個死。”老東家:“沒想活著,就想死得離家近些。”轉過山坡,碰到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東家上去勸小姑娘:“妮兒,別哭了,身子都涼了。”小姑娘說,她並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認識了。一句話讓老東家百感交集,老東家:“妮兒,叫我一聲爺,咱爺倆就算認識了。”小姑娘仰起臉,喊了一聲“爺”。老東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開滿了桃花。
十五年後,這個小姑娘成了俺娘。

評價

刊登後,立刻有人批評:劉震雲創作懶散,用不同的材料拼湊小說。而《溫故一九四二》結尾處聳人聽聞的結論,更是極大地挑戰了人們的道德神經與民族情感。有讀者普遍反映《溫故一九四二》故事過於慘烈,但劉震雲不這么認為,“這本書是喜劇,不是悲劇。它最大的震撼不是三百萬人死了,而是三百萬人死後我們對事件的態度。我們河南人在臨死時總會為世界留下最後的幽默,比如我要死時可能會想起邱華棟:老邱是兩天前死的,我值了。世上所有的悲劇都經不起推敲,悲劇之中,一地喜劇。《溫故一九四二》引起我震動的,不是這場悲劇,而是各種層面錯位之間出現的幽默。”

改編電影

電影《一九四二》電影《一九四二》

根據小說《溫故一九四二》而改編的電影,由馮小剛執導。該片由華誼兄弟公司出品,投資2億,於2011年10月19日開機,2012年11月29日賀歲檔上映。該片從1993年馮小剛看中劇本,到如今付諸拍攝,歷時18年,《一九四二》也是馮小剛使用膠片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

作家劉震雲作品及相關知識

劉震雲,男,1958年5月出生,河南新鄉延津人。1987年後連續發表《新兵連》、《頭人》、《單位》《官場》《一地雞毛》《官人》、《溫故一九四二》等描寫城市社會的“單位系列”和幹部生活的“官場系列”,引起強烈反響。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青聯委員、文學創作專業技術一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