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藝術》

《溝通的藝術》

風靡全球的卡耐基演說教程藍本。戴爾·卡耐基在全球倡導的成人訓練始於他的這本公共演說教程。他從1912年開始在紐約基督教青年會講授演說術,後又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經驗完成了此書。本書將讓你步入幸福的生活,邁向成功的職業生涯。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圖)《溝通的藝術》《溝通的藝術》
本書不是一本教您如何發出悅耳之聲、如何說出優美之句的手冊,而是教你如何建立自信來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如何通過有效的演講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讀者通過本書可以學到:有效說話的基本要素;演講、演說者與聽眾;有備演講與即興演講;溝通的藝術;有效說話的挑戰。

作者簡介

(圖)《溝通的藝術》《溝通的藝術》

戴爾·卡耐基(1888.11.24—1955.11.1),美國著名演講家、作家,公共演說與個性發展心理學領域先驅。他於1888年11月24日出生於密蘇里一個貧窮農民家庭,上高中和大學期間就積極加入辯論俱樂部。師範學院畢業後,他在內布拉斯加當過推銷員,到紐約當過演員,後成為美國青年基督教協會的一名講師,講授公共演說課程,從此成為成人教育運動的積極推動者和主導者。他的暢銷書《如何贏得友誼與影響他人》(中譯名《人性的弱點》)英文版銷量高達1500多萬冊,被譯成許多語種出版。他的著作之所以如此受到讀者歡迎,在於書中講述的故事真實,說理性強,闡明的法則簡潔而具有普適性。他有兩句著名的格言:“相信你成功,你就能成功”、“學會喜愛、尊敬與欣賞他人”。他的另兩本書《如何克服憂慮開啟新的人生》(中譯名《人性的優點》)和《如何充滿自信地進行公共演說》(中譯名《溝通的藝術》)一直是全球自我教育與成人訓練的範本。1955年11月,戴爾·卡耐基於紐約森林山莊去世,結束了他平凡而偉大的一生,給世人留下了無盡的人生寶藏。

本書目錄

(圖)戴爾·卡耐基的其他作品戴爾·卡耐基的其他作品
第一篇有效溝通的基本原則

01獲取說話的基本技能

02增進信心

03有效說話的簡易技巧

第二篇演講、演講人、聽眾

04非你莫屬

05讓你的談話富有活力

06讓聽眾分享你的話題

第三篇有備演講和即興演講的目的

07以簡短的講演獲得良好回應

08告知式講演

09說服性講演

10即興演說

第四篇與人溝通的藝術

11發表演說

第五篇有效說話的挑戰

12介紹講演者、頒獎與領獎

13如何組織較長的講演

14善用學得的技巧

精彩書摘

(圖)戴爾·卡耐基的相關圖書戴爾·卡耐基的相關圖書
Chapter3有效說話的簡易技巧我白天很少看電視。最近,有個朋友要我看看一場下午的節目,這是一個專為家庭主婦開設的欄目。欄目的收視率很高。這位朋友非得讓我看,因為他認為參與該節目的觀眾一定會引起我的興趣。

事實的確如此!我收看了幾次,這個節目就打動了我,並且很欣賞主持人的一種做法:他能夠請觀眾發表談話。他們說話的方式也頗能引起我的注意。這些人顯然都不是職業演說家,他們從未接受有關溝通藝術的訓練,其中有些人文法很差,可是他們都很有趣。他們開始說話時,似乎都沒有上鏡頭時的恐懼,而且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他們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呢?我當然知曉其中的緣由,而且我在自己的訓練班裡採取這種技巧已經多年。這些單純而平常的人們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他們談論的是自己:自己的那些難為情的時刻,最美好的回憶,或是如何遇見自己的妻子和丈夫。他們壓根兒沒想到什麼緒論、正文和結論。

他們也不關心什麼用字遣詞或語法結構等。但是他們卻能獲得觀眾的欣賞??完全傾注於他們所要說的事情。我以為,學習當眾說話有三個法則,那就是:說自己經歷或琢磨過的事情;對自己的題材確有熱忱;激起聽眾對講演產生共鳴。

第一,說自己經歷或琢磨過的事前面說到的那些年輕男女自身的故事,使得那個電視節目如此有趣。因為他們是在談論自己親身的經驗,他們談的都是自己知道的事。若干年前,訓練班的教師們在芝加哥的希爾頓飯店開會。會中,一位學員這樣開頭:“自由、平等、博愛,這些是人類字典中最偉大的思想。沒有自由,生命便無法存活。試想,如果人的行動自由處處受到限制,那會是怎樣的一種生活?”一說到這兒,他的老師便明智地請他停止,並問他何以相信自己所言。老師問他是否有什麼證明或親身遭遇可以支持他剛才所說的內容。於是他告訴了我們一個撼人心弦的故事。他曾是一名法國的地下鬥士。他告訴我們他與家人在納粹統治下所遭受的屈辱。他以鮮明、生動的詞語描述了自己和家人是如何逃過秘密警察並最後來到美國的。他是這樣結束自己的講話的:“今天,我走下密西根街來到這家飯店,我能隨意地自由來去。我經過一位警察的身邊,他也並不注意我。

我走進飯店,也毋須出示身份證。等會議結束後,我可以按照自己的選擇前往芝加哥任何地方。因此請相信,自由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奮鬥。”他獲得了全場觀眾起立的熱烈鼓掌。講述生命對自己的啟示訴說生命啟示的演說者,絕不會吸引不到聽眾。我從經驗中得知,很不容易讓演說者接受這個觀點??他們避免使用個人經驗,以為這樣太瑣碎、太有局限性。他們寧願上天下地去扯些一般性的概念及哲學原理。可悲的是,那裡空氣稀薄,凡夫俗子無法呼吸。人們都會關注生命,關注自我,因此當你去訴說生命對你的啟示時,他人自然會成為你的忠實聽眾。據說,愛默生非常喜歡傾聽人們說話??不論對方身份多么卑微,因為他覺得自己可以從任何人身上學到東西。恐怕我所聽過的成人談話,比起任何人來都要多。

坦白地說,在一個講演者敘述生命給他的教導時,不管其教訓是多瑣細、微不足道,我從不感覺枯燥乏味。數年前,我們一位教師替紐約市立銀行一些資深的官員們開設了當眾說話的課程。自然這種團體裡的人事情多得分不開身,常常感到要充分準備,或做他們心目中以為很困難的準備。他們畢生所想的都是根據自己一個人的思想、個人自身的信念,並從自己特定的角度來考慮。

他們都已經積存了40年的談話素材。但是他們當中有些人就是不懂得這點。一個星期五,一位與上級銀行有關的先生??這裡姑且稱他為傑克遜先生。發現到場的有45人。而他要說的是什麼呢?來此之前,他走出辦公室,在報攤上買了一份《福布斯雜誌》。在前往上課所在的聯邦儲備銀行的地下火車上,他開始讀一篇題為《十年成功秘訣》的文章。他讀它,倒不是因為對它特別感興趣,而是他必須說點東西來填補他分內的時間空當。

一小時後,他站起身,準備就這篇文章的內容說得逸趣橫飛,讓人贊同不已。結果,那不可避免的結果會是怎么樣的呢?他還沒有消化,還未將“想要說”的東西吸收。“想要說”形容得很恰當,他正只是“想要”而已。他試著要宣洩自己,而其中並沒有什麼內涵,他的整個儀態和音調明顯地顯露出這一點。如此這般,他又怎能期望聽眾比他自己更加感動呢?他不斷地提到那篇文章,說作者如何如何去說。在他演說的整個過程之中,《福布斯雜誌》讓我們印象深刻,遺憾的是傑克遜先生給我們留下的東西太少了。他講演完畢,老師說:“傑克遜先生。

我們對寫那篇文章的作者並不感興趣,他不在我們眼前,我們也見不著他。可是,我們卻對你和你的意見很有興趣。告訴我們,你個人想的是什麼。不要談論別人說的是什麼。要把更多的屬於自己的東西放在演說里,下星期請再講講同樣的話題好嗎?把這篇文章再讀一遍,問問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如果是,以你自己的觀察經驗來陳述你所同意的東西。如果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請告訴我們為什麼。將這篇文章作為一個起點。以此展開你自己的講演。”傑克遜先生把這篇文章重讀以後,認為自己一點也不同意其中的觀點。他從記憶里搜尋例證來證明自己不同的觀點,他以自己身為銀行主管的經驗來詳盡推演、擴展自己的意念。下星期他回來時所做的講演就充滿了根據他自身背景所得的信念。他給我們的不再是重新加熱的雜誌文章,而是自己礦場裡的礦石,自己鑄幣廠里鑄制的錢幣。我且讓你自己去想,哪一場講演能給班上同學更強烈的衝擊。

曾仕強相關著作

曾仕強教授,當今中國極具影響力的管理大師與培訓大師,被業界稱為中國式治理大師、華人三大治理學家之一。民生報調查為交大最受學生歡迎教授之一;台灣生產力中心調查為最受企業界人士歡迎十大名嘴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