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

《湘中》

《湘中》是韓愈遭讒被貶為連州陽山令時所寫。當時,韓愈政治生涯正值低谷,滿身抱負不得施展,被貶連州陽山令,故寫此詩寄託英魂無處可吊,加以神秘空靈的意境烘托心中迷惘惆悵,深刻表現世無知音的寂寞悲涼。

簡介

《湘中》是韓愈遭讒被貶為連州陽山令時所寫。當時,韓愈政治生涯正值低谷,滿身抱負不得施展,被貶連州陽山令,故寫此詩寄託英魂無處可吊,加以神秘空靈的意境烘托心中迷惘惆悵,深刻表現世無知音的寂寞悲涼。全詩寓激憤哀切之情和排奡跌宕之勢於清空的意境和深長的韻味之中,成功地抒發了詩人的一腔愁緒,滿腹憂怨。

原文

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
蘋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扣舷歌。

注釋

韓愈《湘中》詩,湘,古時多指長沙。漢代賈誼被貶於此作《吊屈原賦》。當時,韓愈政治生涯正值低谷,滿身抱負不得施展,被貶連州陽山令,故寫此詩寄託英魂無處可吊,加以神秘空靈的意境烘托心中迷惘惆悵,深刻表現世無知音的寂寞悲涼。用於此處,與岳飛《小重山》呼應,二者都逆用原意,烘托同為鬼界淪落人,二人相知同行的寓意。

賞析

《湘中》屈原
自從漢代賈誼被貶長沙寫了《吊屈原賦》之後,以賈誼自喻、借憑弔屈原寄託失意之感便成了詩歌中常見的手法。韓愈此詩別具匠心,不寫與屈賈同病相憐之苦,而是寫英魂無處憑弔之情;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靈的意境烘托心頭的迷惘惆悵,這就更深刻地表現了世無知音的寂寞悲涼。

貞元末年,韓愈官監察御史,因關中旱飢,上疏請免徭役賦稅,遭讒被貶為連州陽山令。政治上突如其來的打擊,在詩人心底激起了無法平息的狂瀾,從而形成了《湘中》詩起調那種突兀動盪的氣勢:“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這兩句語調拗折,句法奇崛。如按通常章法,應首先點出汨羅江名,然後形容江上景色,但這樣語意雖然順暢,卻容易平淡無奇,流於一般寫景。現在詩人運用倒裝句法,突出了江景:山猿愁啼,江魚騰踴,湘波翻滾,一派神秘愁慘的氣氛,以為詩人哀憤的心境寫照。首句又連用“”、“”、“踴”等雙聲字相間,以急促的節奏感來渲染詩人激動不平的心聲。因而,詩人雖然沒有直抒見到汨羅江時所引起的無窮感慨,卻自有不盡之意溢於言外。

詩人來到汨羅江本是為憑弔屈原而一泄心中的鬱悶,然而就是在這裡也得不到感情上的慰藉:江邊到處飄浮著可供祭祀的綠蘋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遺蹟已經蕩然無存;當初賈誼尚能投書一哭,今日卻連祭奠的地方都無從找尋,唯有江上的漁父舷歌依然,遙遙可聞。相傳屈原貶逐,披髮行吟澤畔,形容枯槁,遇一漁父相勸道:“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說罷,“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如今屈子已逝,漁父猶在,今日之漁父雖非昔日之漁父,然而今日之詩人正如昔日之屈原,賢者遭黜,隱者得全,清濁醒醉,古今一理。因此那悠閒的歌聲似乎永遠在嘲弄著一代代執著於改革政治、不肯與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這裡暗用楚辭《漁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渾成無跡,構成清空孤寂的境界,與前兩句激切哀愁的氣氛在對比中達到高度的和諧,生動地表現了詩人面對茫茫水天悵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發了那種無端遭貶的悲憤和牢騷。

這首詩寓激憤哀切之情和排奡跌宕之勢於清空的意境和深長的韻味之中,成功地將探怪求新的特點和傳統的表現方法揉為一體,充分體現了韓愈在藝術上的創新精神和深厚造詣。

作者簡介

《湘中》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今河南省孟縣)人。貞元八年(792)進士唐憲宗時,曾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諫迎佛骨,觸怒了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後於穆宗時,召為國子監祭酒,歷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詩人。他和柳宗元政見不和,但並未影響他們共同攜手倡導古文運動。他們反對過分追求形式的駢文,提倡散文,強調文章內容的重要性。

韓愈時代的詩壇,已開始突破了大曆詩人的狹小天地。韓愈更是別開生面,也創建了一個新的詩歌流派。他善於用強健而有力的筆觸,驅使縱橫磅礴的氣勢,夾雜著恢奇詭譎的情趣,給詩思渲染上一層濃郁瑰麗的色彩,造成奔雷摯電的壯觀。

另外韓詩在藝術上有“以文為詩”的特點,對後世亦有不小的影響。當然韓詩中也有追求怪誕詭譎的遊戲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