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的故事》

這篇童話非常長,語言優美而情節沉重,表達了安徒生對莫測宿命的無力質問與有些消極的美好希望。

簡介

這個故事最先發表在1860年哥本哈根出版的《新的童話和故事集》第一卷第四部。 這個故事與《柳樹下的夢》、《依卜和克麗斯玎》和《老單身漢的睡帽》,在情節、感情和氣氛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天真無邪的真摯愛情,在人生的坎坷之路上最後發展成為悲劇,調子是低沉的。這就不得不使人聯想起安徒生本人一生在愛情上的遭遇。但他不願意使讀者感到過於哀傷,所以他就照例求助於上帝,使他老人家動用他的慈悲,把人間的悲哀轉化成為“幸福”——當然是虛無縹緲幻想中的“幸福”,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
她把手向雨爾根伸來,他們一起走向祭壇:他們曾經在這兒跪過。牧師把他們的手拉到一起 ,把他們結為愛情的終身伴侶。

創作背景

“關於這篇故事安徒生在他1869年出版的《故事全集》中寫道:“我發現這裡(即安徒生當時訪問過的斯卡根和尤特蘭西海岸)的太自然和生活習俗很美。它們成為溶進我的
創作中的思想基礎。這些思想長期縈繞在我的腦際。它們源於我和丹麥詩人奧倫施拉格的一次談話。他的話在我年輕的心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過那時我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不
像現在這樣清楚。我們談到‘永恆’的問題,奧倫施拉格問:‘你為什麼那樣有把握,認為此生以後還有另一個生命?’我向他肯定,我完全相信這一點,根據是上帝的大公無私。不 過我對他講的時候,我使用了不恰當的字眼:‘這是人的要求’。”

“於是他繼續說:‘你敢於要求永恆的生命,不覺得僭越么?上帝不是在此生已經給了你無限的恩惠么?我知道上帝已經給了我深厚的恩惠。當我死時閉上眼睛的當兒,我將懷著感激的心情向他祈禱,感謝他。如果他還要給我一個新的、永恆的生命,我將作為一項新的無限深廣的恩典來接收它。’我說:‘你很容易說這樣的話,在這個世界上上帝給你的賜予已經不少了,我也可以這樣說。不過想想看,在這個世界上活著的許多人,卻不能這樣說——許多人身體有病,神智不健全,在最悲痛的情況下過日子,憂傷和平困一直伴隨著他們。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受難呢?為什麼我們的份額是如此不平等呢?這是極錯誤的,而上帝就不應該做錯誤的事!因此上帝得作出補償。他將作出我們所做不到的事:他將給我們永恆的生命!’這番談話就使我產生了寫《沙丘的故事》的動機”。

讀後感

這個故事向我們呈現了一個生命個體完整的一生,雨爾根三十年苦難的一生。
高貴的血脈流入貧窮荒涼低賤的旋渦,遠不是他的父母所能想像和願望的,也不是他自己所能了解和感知的,正如他的母親所說:“多少人到這個世界上來,不就是專門為了得到窮困、羞辱、疾病和不幸么?”但是所有關於幸與不幸的感覺都是因為了解和比較,不然,“街頭乞丐的快樂就並不少於住在華麗的皇宮裡的國王”。在他們的父母如此這般地討論著關於生命的今生與來生以及幸福與不幸的時候,他們是決然料不到他們自己今生的今後以及他們孩子的遭遇和處境的。只是一場吹錯了方向的風,就完全打破了他們生活的既定軌跡和生命的必然——其實生命中是沒有必然的,他們的孩子成為了一個窮苦漁民的養子。“他應該到歡樂中去,到擁有世界上一切美好東西的生活中去,但是上帝卻叫他生在一個卑微的角落裡,他甚至於還沒有得到母親的一吻。”“這個孩子本來應該在幸福和豪華中長大的,但是卻來到了這個被海水沖洗著的、位置在沙丘之間的人世,分擔著窮人的命運和艱難的日子。”
然後,正如他的父母曾經探討過的那樣,他的童年也是歡樂熠熠的,永遠在人生中發出光輝。他的生活也曾多姿多彩,帶著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帶著生活的磨難,即便在磨難中也不忘記欣賞世界的美與快樂,他的關於接骨木樹和芬芳的菩提樹的記憶,他在監獄裡把自由的呼嘯的海的聲音當作寂寞生活中勝過古老音樂的美的享受與安慰,他在苦難中思考著命運與來生,在寒冷與黑暗中也能感受上帝的慈悲之光,還有他的對愛情的思念和付出,這所有的生命的本能和感受在他難道少於他的榮華富貴的父母嗎?絲毫也沒有。
安徒生恰以這樣的對照講述所有的生命和靈魂對生活的感受的天生平等性,領受生命饋贈的力量和能力也無有差別,每一個生命只要來到了世間,便都有了自己的自在定位和感受,也便有了它自己的完全私人的痛苦和快樂,這種權利與能力生而平等,超越一切俗世的區別,超越一切人為的限定,從而給一切附麗著靈魂的生命都打開一扇通向上帝的永恆大門。
安徒生給我們講述的永遠是生命本身的故事,生命的際遇和命運的差異沒有由來,沒有理性,之所以在人生中要說應該,正是因為沒有應該。這就正揭示了生命的根本偶然、無奈、悲苦狀態,這也就正是生命的苦難性質,從而讓我們能更了解生命的脆弱與悲傷。但我們肉眼所見的唯有形形色色的肉體,而隱藏在肉體之中的心——那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看不見的,肉體的悲歡存乎一心,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個獨立而獨特的世界。“沒有什麼生命會被忘記,每個生命都會得到自己可以享受的適宜於自己的一份幸福”,在情感的世界,沒有高下之別,這就是生命的堅強與凜然,也是生命的平等與尊重。
安徒生就這樣平實地給我們敘述著人間的故事,以童話的形式孜孜不倦地向我們演示生命的偶然與疼痛,揭開外在蒙蔽人眼的遮飾,看到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東西——那差別的緣由與來歷,那肉體與心靈的悖論,那人間的誤會與錯覺,身在其中的我們是如此盲目和懵懂啊。只有上帝,他深深地了解這一切,因此他在來生和天堂給人預設了幸福安寧,給了苦難人以信心和希望。
他講述這些給我們聽和看,是要我們對生命有真知了解,命運的風從四面八方吹來,我們的肉體也就仿佛那離枝的花瓣,四處飄飛,這樣的不確定不安寧隨時都要發生,每個人都可能被這樣的風所刮到,幸與不幸全在那偶然之間,從而激起我們對生命的深深關切與愛憐,給我們懵懂無知的心靈加入一點愛和慈悲,在對上帝莊嚴的憧憬信心之外,給人間的今生也注入一些明亮溫暖。
安徒生這些短文所思想和給於讀者的,堪與任何最偉大的文學作品所思想和給於的媲美。他喃喃的敘述與明亮的點撥就以這樣涓涓細流的形式,滋潤著感受過它的人們。
唯在人的理智和思維不能到達的地方,唯在苦難的極處,才有上帝與宗教的堅定信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