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批判:權力、財產與國家》

《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批判:權力、財產與國家》

《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批判:權力、財產與國家》是由安東尼·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 (作者), 郭忠華 (譯者)編著的 社會學作品,於2010年6月1日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第1版(2010年6月1日)
外文書名:AContemporaryCritiqueofHistoricalmaterialism
平裝:291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532749539,7532749533
條形碼:9787532749539
商品尺寸:20.8x15x1cm
商品重量:399g
品牌:上海世紀
ASIN:B003UDYK6E

內容簡介

《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批判:權力、財產與國家》是吉登斯著名的“社會理論三部曲”的開山之作,是20世紀晚期現代性批判理論的代表作,同時也反映了吉登斯“結構化理論”對於社會學核心問題的深入探索。《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批判:權力、財產與國家》一方面延續了吉登斯重新詮釋經典社會學家著作的傳統,立足當代,藉助各學科的最新發現來批判和反思歷史唯物主義。他指出,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在解釋前資本主義時期的非階級社會、以及後工業社會的諸多現象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吉登斯在海德格爾哲學和現代地理學著作的啟發下,將時空關係引入社會理論的核心,並與權力的產生相聯繫,考察了民族國家、民族主義、商品化、城市化等在晚期現代性語境下的表現,以期對當代歷史提供一種更為全面的認識。

編輯推薦

《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批判:權力、財產與國家》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媒體推薦
“當世界上所有國家出現前所未有的危機之時,當財富和權力的不平等鴻溝足以寬闊之日,可以肯定,馬克思主義仍將存在其中肯之處……批判理論的復興需要馬克思的現實主義精神:即政治策略必須通過診斷制度發展的內在趨勢來加以制定。”
——安東尼·吉登斯
儘管吉登斯之前的著作乃至其本人,都拒絕為自己貼上“馬克思主義者”的標籤,但《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批判》,無疑是其最為“馬克思主義”的一部著作。因為他堅持認為:“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生產機制的分析,仍然是關於自18世紀以來席捲世界的大規模轉型運動的核心理論。”
本書無疑是當代重估馬克思主義過程中最激動人心的著作之一,它與吉登斯的另一部著作《民族一國家與暴力》結合在一起,代表了當今社會和政治理論領域最傑出的貢獻
——戴維·赫爾德(倫敦經濟學院政治學教授)
我是1987年開始閱讀吉登斯的作品的。當時,我便想運用他的理論框架來分析現代中國社會轉型,尤其是其中關於國家與社會關係轉型的看法。
——王銘銘(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譯者:郭忠華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1938-),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政治思想家,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教授,倫敦經濟政治學院院長(1997-2003),中國社科院名譽院士。同時,作為英國上議院議員,吉登斯的政治思想對英國新工黨的發展產生過舉足輕重的影響,被譽為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精神導師”。
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如《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民族一國家與暴力》、《第三條道路》在20世紀90年代曾先後被翻譯成中文,對國內的社會學、政治學和哲學以及思想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目錄

第二版序言
導論
第一章社會系統的時空構成
結構化理論
時空關係
時間與意識
時空、在場、缺場
制度、集體、社會
第二章支配、權力與剝削:一種分析
支配/權力關係
轉換/媒介
支配與制裁
剝削問題
權力與控制
知識、合法性
第三章作為時間旅行者的社會:資本主義與世界歷史
馬克思的社會演化圖景
作為世界歷史頂點的資本主義
進化:延續與斷裂
作為“西方”的資本主義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第四章時空伸延與權力的產生
時空伸延
城市、農業與貿易
合法化與時空伸延
階級分化社會
第五章財產與階級社會
剝削與剩餘
配置性資源:作為資本的私有財產
配置性資源:資本與僱傭勞動
作為階級社會的資本主義
經濟與政治的分離
第六章時間、勞動與城市
勞動紀律與資本主義的工作場所
資本主義與城市
日常生活的生產
第七章資本主義:整合、監控與階級權力
時空邊緣與社會整合
階級分化社會、資本主義、“世界時間”
監控與資本主義國家
勞動契約、監控、暴力
第八章民族國家、民族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發展
歐洲國家體系
資本主義與民族國家
民族主義:一種解釋
作為世界體系的資本主義
當代的發展
第九章國家:階級衝突與政治秩序
社會理論中的國家
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
國家自主性
批判性意見
階級衝突與自由民主
階級鬥爭與公民身份權利
第十章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矛盾與剝削
矛盾的概念
馬克思語境中的矛盾
矛盾與社會轉型
剝削、勞動、剩餘價值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
索引
跋貴族世界的平民生活

序言

本書為三部曲中的首部,第二部和第三部也業已完成。總體來看,它們代表了對晚期現代性批判理論的勾畫和證明。這種批判理論必然具有以下三個組成部分。
首先,從行動、結構和歷史解釋等基本問題的角度來看,它必須做到“方法論上恰當”。《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批判》將拋棄所有與人類個體聯繫在一起的目的論。與功能主義的觀點相反,社會系統根本就不存在可以用來解釋社會事件的“需要”,同時,它也與某些形式的歷史唯物主義相反,歷史並不存在何種總體性目的。在我看來,我們還必須徹底否定進化論,即使是那些不帶有某種目的的進化論機制也不例外,社會和文化領域根本就不存在與同化、變異等生物進化的核心概念相對應的概念。
其次,這種批判理論還必須與對現代性的制度性分析相契合。正如本書所表明的那樣,現代性不是某種單一的制度性建構:現代社會是沿著一系列迥然相異而又彼此聯繫的制度性維度發展而來的。現代性擴展至整個世界的動力並不如馬克思所認為的那樣僅僅是或者主要是資本主義的競爭。資本主義的擴張性動力儘管極為重要,但全球民族國家體系、聯繫工業和管理的手段、軍事權力也不能置之不顧

文摘

基於這些方面的考慮,我用階級分化社會來指代一般意義上的農業國家。我想馬克思對階級在亞細亞社會中的意義持保留態度是對的,而且這種保留態度也同樣適用於近東文明、中美洲文明和秘魯文明,但如果認為希臘、羅馬或者歐洲封建主義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則是一種錯誤。我的意思是,如果認為後者就是“階級社會”而前者則不是的觀點是一種錯誤。所有這些社會都不是階級社會,對私有財產的控制在這些社會並不重要,同時,階級支配在這些社會無論如何都沒有構成國家權力的基礎。我對於階級分化社會的定義是:“社會存在著階級劃分,但階級分析並不構成認識這一社會組織之基本結構性原則的基礎。”與此相對照,從這些特定的角度出發,資本主義社會則無疑是階級社會。
將階級分化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對比並不意味著要否定馬克思的觀點,從某種程度上是要用馬克思反對馬克思自己。因為不論在把“資本主義”刻畫為一種經濟企業還是一種完整的社會類型方面,馬克思的著作都顯然不可或缺。在我看來,把馬克思有關資本主義生產的動力與社會時空構成的主題聯繫在一起尤其重要。第五、六兩章是本書的關鍵,它們試圖闡明,社會時空關係組織形式的轉變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本質。在那裡,我的觀點直接依賴於第一章以一種抽象形式提出的時空關係理論。本書與《核心問題》一樣,受海德格爾以各種方式闡明的有關時間與存在的觀點的強烈影響。自康德以降,如各種形式的現代哲學和社會理論所表明的那樣,不論是時間還是空間都沒有恰當地被當作是客體(objects)或者活動的“框架”。在社會理論中,時空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在場”(presencing),看作構成社會行為的在場與缺場的持續交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