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談話錄》

《歌德談話錄》

這本談話錄記錄了歌德晚年關於文藝、美學、哲學、自然科學、宗教、政治等方面的言論和活動,得到了文藝批評家、自然科學愛、哲學家和一般讀者的共同喜好,可以說是雅俗共賞、意義非凡。這裡面表現出歌德的世界觀和思想方法,他的天才論,他的文藝觀,和他對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的看法和態度,可以說是一個綜合思想的體現。在這中間,歌德反覆提到的是他對拿破崙、拜倫、莫里哀、貝朗瑞、席勒、呂邦斯等人的欣賞。全多次提及的得意之作《浮士德》和《塔索》,是全面了解這位德國文藝巨人的很好途徑。細心閱讀這本談話錄,相信會帶給你頗多收益。

內容提要

《歌德談話錄》共分三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於一八三六年出版,第三部分於一八四八年出版。十九世紀的三、

《歌德談話錄》《歌德談話錄》
四十年代是德國歷史上的革命年代,由於歌德對革命採取懷疑和疏遠的態度,他就成了民主激進派攻擊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愛克曼這本記述歌德談話的書就理所當然地受到評論界和廣大讀者的冷遇。一八四八年革命失敗以後,德國的政治形勢起了變化,歌德越來越受公眾重視。特別是一八七一年德國統一以後,歌德更成為“奧林匹斯神”。記載這個“聖人”談話的書也就成了“聖書。”學術界更是將這本書看做研究歌德的秘讀書目;有些專家甚至把這本書當做歌德自己的作品。另外,許多學者對書中記述的還必須景和談話一點也不懷疑會有失真的地方,絕對相信它們的可靠性。總之,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絕大多數學者都把愛史曼的這本書看做是客地、忠實地記載了歌德的談話,是一份絕對可靠的第一手文獻。但是,這樣看待愛克曼的這部著作與他本人的願意是相違背的。他在第一和第二部分的前言中指出:“歌德在不同情況下對不同的人顯現出來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就我而言,我也只能謙遜地說這是我的歌德。”

作者簡介

愛克曼(J.P.Eckermann,1792-1854)出生在德國紐倫堡和漢堡之間荒原上的一個貧農家庭,在當地一位要人的資助下學習了一些德文、拉丁文和音樂。21歲的時候,他參加反對法軍占領的志願軍,後來去漢堡學習畫藝,又漸漸地沉浸在詩藝中,尤其喜歡歌德的短詩。1821年,他進格廷根大學學習法律,兩年後寫了詩論《論詩,特別引歌德為證》並拜訪了歌德。

《歌德談話錄》《歌德談話錄》
艾克曼(Eckermann,1792—1854),德國19世紀著名詩人、散文家,歌德晚年最重要的助手和摯友。出生於德國漢堡附近的農村,家境貧寒,14歲時還不會看書寫字,後來經人資助學習了一些德文、拉丁文和音樂,在當地法院裡做些文字抄寫和記錄工作以維持生計。後來他對詩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歌德成為了他崇拜的偶像。1823年,他將已經寫成但尚未出版的論文集《論詩特別以歌德為證》寄給歌德,使歌德深為感動。1832年,歌德在魏瑪接見了他,並建議他留在魏瑪工作。從此艾克曼就留在歌德身邊與歌德合作,編輯由歌德親自審訂的《歌德文集》,並直接參與了歌德晚年的全部創作,一直到歌德逝世。1836年,《歌德談話錄》出版,該書一經問世即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艾克曼也因此而聞名,但他的詩集和詩論卻並不引人注意。

內容解讀

《歌德談話錄》是歌德的助手愛克曼輯錄的關於歌德的言論和活動的集子,很多人自然地把它當作歌德的傳記來閱讀;但是我認為,它更加直接和突出地顯現出了歌德關於文藝美學哲學自然科學等等方面的思想,所以

《歌德談話錄》《歌德談話錄》
還可以稱得上是“歌德的談話錄”——就如《論語》體現著孔子的博大思想,以“談話”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方面地體現“作者”(在這裡,真正的作者應該是歌德了)思想,不受時空體式的限制,沒有邏輯思維的束縛,是作者精神面貌的直接呈現,也是我們來閱讀歌德、理解歌德的最貼近的一扇窗戶。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歌德談話錄》只是原著的一個選本,正如譯者朱光潛先生所言,對於涉及哲學、美學、文藝創作實踐和文藝理論乃至當時歐洲一般文化動態的選擇較為多。這應該是減輕了不作專門研究的讀者的負擔,而且有利於更加集中學習和理解其文藝和美學思想——我們認識歌德,他首先是一個大文豪,他的文藝觀自然重要。

重要意義

《歌德談話錄》首先值得注意得是其所體現出來的幾個關於美學和文藝理論的重要概念:比如浪漫的與古典的,藝術與自然,世界文學等等。這些幾乎都是歌德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在總結了他幾十年創作經驗和對古典文藝作品進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閃耀著智性的光輝。

在創作實踐上,作為“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歌德和席勒的早期創作都可以說是浪漫主義的,然而隨歷史

《歌德談話錄》《歌德談話錄》
大潮的推進,他們又共同建立了“魏瑪古典主義”。其實他們的後期創作的作品,雖然是稱作古典的,卻同樣洋溢著浪漫主義的精神——席勒就認為歌德有時候違背了自己的意願,表現出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但是在許多言論里,歌德多把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對立起來。在他看來,古典的就是健康的,浪漫的就是病態的。在這個基礎上,他又提出“為一般而找特殊”和“在特殊中顯現出一般”,就是說文學創作,到底是從抽象的概念出發,再找出特殊的東西來表現“概念”,還是細緻地描繪特殊的東西,讓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普遍的抽象概念?這是歌德與席勒在理論上的分歧,也是他們在文學創作中的不同追求。歌德顯然是認同後者的。在他的論述中,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合流,就是力圖通過對特殊的、個別的、現實的事物的描繪、刻畫和表述,自然而然地彰顯自己的抽象的理論;而不是像席勒那樣,有時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包括政治理想和哲學思想等等——而不惜犧牲了文學的形象性。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也批評席勒的作品有時也只是“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

推崇古典主義,以現實主義的精神來進行文學藝術創作,主張對現實的事物進行細緻的描繪來表現思想,這自然要求歌德對文藝與自然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在《歌德談話錄》中,歌德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關心自然科學,討論光與色等等問題,同時強調實踐的重要作用,這使得他在談論文藝與自然的關係的時候,更多地體現出辯證法的特色,即認為文學與藝術是一種主觀與客觀相對立統一的關係。他說,藝術家對於自然有著雙重的關係,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隸。為什麼這樣說呢?在他看來,說藝術家是自然的奴隸,因為他必須用現實中所固有物質材料來進行工作,才能夠使人理解;但同時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為藝術家利用這些物質材料,使材料服從他自己個人的意旨,而且這種意旨是超越出一般的、特有的,材料要為這種意旨服務。所以歌德又在一篇文章中談到,藝術家所賦予給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既是自然的,又是超自然的”。

《歌德談話錄》《歌德談話錄》

《少年維特之煩惱》使歌德享有了世界級的聲譽,他自己也首次提出了“世界文學”的概念。認為全面地考察文學,不應該局限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學,而應該給予其他民族的文學充分的注意。這種“大文學”觀表現在談話錄中,使他在討論具體文學作品和某些作家的時候,可以進行跨國度的比較,也可以對不同民族的思維特徵、文學精神進行考察。比如歌德認為德國文學注重哲學思想,要求思想的宏偉和情感的豐富,法國文學借用了這種哲學理想,使理想服務於政治革命;而法國文學作品在風格上,“他們力求明白清楚,以便說服讀者;力求饒有風趣,以便取悅讀者。”文學創作中各個民族的文學也是相互影響和滲透的,他說:“我有許多東西要歸功於古希臘人和法國人,莎士比亞、斯泰恩和哥爾斯密給我的好處更是說不盡的。”

《歌德談話錄》共三部,所涉及到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比如他的宗教觀點和政治觀點;談關於藝術鑑賞和自己的創作經驗,這裡值得注意的是談話錄所示的時間,差不多與《浮士德》第二部的創作是重合的,研究談話錄還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浮士德》;也還有對拜倫雨果莎士比亞《紅與黑》《參孫》《唐璜》等等,作家和具體作品的評價。除此之外,還有豐富的歌德關於自然科學,關於哲學等等方面的言論,可以說在歌德生命最後階段的重要思想,都有涉及,而且還是比較全面的。對於我們青少年讀者來說,重返經典,理解歌德,那就從《歌德談話錄》開始吧!

《歌德談話錄》《歌德談話錄》
愛克曼的《歌德談話錄》流行很廣,它記錄了歌德晚年有關文藝、美學、哲學、自然科學、政治、宗教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論和活動,《談話錄》是研究歌德的重要的第一手資料,特別是在文藝方面,它記錄了歌德晚年的最成熟的思想和實踐經驗。《談話錄》時期正是歌德最大的劇作《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時期,歌德自己多次談過他關於這部劇本苦心經營的情況,對於理解這部劇本本身乃至一般文藝創作問題都是富於啟發性的。

對於研究歌德創作的人來說,《談話錄》是必讀書目,這是因為在《談話錄》中歌德提綱挈領、言簡意賅地談到自己的創作。在《談話錄》中,歌德談得最多的是他的畢生巨著《浮士德》。在談到《浮士德》的主題思想時歌德說:“從天上下來,通過世界,下到地獄……這不是觀念,而是情節的發展過程。此外,魔鬼靡非斯特賭輸了,而一個一直在艱苦的迷途中掙扎、向較完善境界前進的人得到了解救。”《浮士德》第二部是歌德在晚年才完成的,在談到這點時歌德指出,晚年才完成《浮士德》第二部有其好處,這是因為“我把它(即第二部)留到現在,對世間事物認識得比過去清楚,才提筆把它寫下來,結果也許會好些。

歌德簡介

《歌德談話錄》《歌德談話錄》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歌德是德國古典文學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經歷了德國文學史上狂飆突進運動、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三個階段,是德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作家。歌德在世界文學史上的顯赫地位無須多言,除了馬克思恩格斯都特別喜歡他的著作外,列寧在流放時攜帶的僅有的兩部文學作品中,就有一部是《浮士德》。哲學家謝林說:“歌德活著的時候,德國就不是孤苦伶仟的、不是一貧如洗的,儘管它虛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偉大的、富有的和堅強的。”

1749年歌德生於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父親約翰·卡斯帕爾·歌德是皇家顧問、法律博士,母親是當時法蘭克福市長泰克斯托爾的女兒。童年的歌德已顯出驚人的理解力。8歲時,他把文科中學最高學年的拉丁文練習題譯成德文,並開始學習法語、英語、義大利語以及希伯來語。10歲時他廣讀伊索、荷馬等人的作品,11歲時又博覽拉辛和莫里哀的名著。1765年8月,在父親的堅持下,歌德違背自己學習古典文學的意願,到萊比錫學習法律。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繼續完成學業。歌德的寫作生涯是從10歲開始的。1774年秋,《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出版使他一舉成名。1775年11月,歌德來到魏瑪,次年進入魏瑪公國宮廷參政,開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樞密顧問官、軍事長官,主持過稅務署,等等。1786年9月,他開始為期數年的義大利之游,這為他日後寫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1794年,歌德席勒相遇,開闢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誼為特徵”的德國古典文學全盛時期。在10年時間裡,他們在創作上互相幫助,各自寫出了他們的名作。在席勒的促進下,歌德創作了他的畢生巨著《浮士德》。兩位文學巨人10年的相處與合作把德國古典文學推向了高峰,並使魏瑪這座小小的公園都城一躍成為當時德國與歐洲的文化中心。

作為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喚自由,歌頌反抗。《少年維特之煩惱》發表後,立即轟動了全德和全歐,它表現了覺醒的市民階級知識分子在當時封建社會環境裡的精神苦悶。小說對封建道德、等級觀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對個性解放、發展“天才”的強烈要求,喊出了當時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的內心呼聲,因此進步人士對之歡呼喝彩。這部書信體小說使多少人愛不釋手,就連一生戎馬倥傯的拿破崙也隨身攜帶,先後讀過七遍。恩格斯說它絕不是“一部平凡感傷的愛情小說”,而是“建立了一個最偉大的批判的功績”。

《歌德談話錄》《歌德談話錄》
歌德花了58年時間完成的詩劇《浮土德》則是其一生豐富思想的總結與藝術探索的結晶,是堪與荷馬的史詩、莎土比亞的戲劇媲美的偉大詩篇。當歌德於1831年最終完成此書時,他曾在日記中寫道:“主要的事業已經完成”,“我以後的生命我可以當做是純粹的賜予了。我是否做什麼或將做什麼現在已經完全無所謂了。”《浮士德》塑造了一個不斷探索人生真諦、不斷進取的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屆百歲、雙目失明時,仍然認為,人生應當“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追求真理、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是德意志民族優秀傳統的反映。

歌德一生的戀愛生活豐富而曲折,充滿浪漫主義色彩。1775年,他在法蘭克福與16歲的莉莉·斯溫曼訂婚,使他度過一段“一生中最激動、最幸福的時光”,但終因家長反對,兩人未能結成連理。1806年10月,經過多次戀愛挫折之後,歌德與克里斯蒂涅結婚,10年後妻子先他去世。歌德在晚年又經歷了一次傳奇式的愛情—74歲時愛上了19歲的萊維佐夫。社會輿論的反對,使他的最後一次愛情遭到失敗。歌德生活的最後20年是相對平靜的,他竭盡全力從事創作和自然科學研究。這位文學偉人在完成他的巨著《浮土德》的第二部後,於1832年3月22日與世長辭。

歌德為人類文明留下了豐富的遺產,除了不朽的文學作品外,他在美學哲學歷史以及地理學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等方面,都有重要研究成果或發現。他發現了人的顎間骨,對解剖學做出過貢獻;他的《顏色學》向牛頓的機械觀提出了挑戰;他提出的生物進化學說比達爾文早了近百年。

《歌德談話錄》《歌德談話錄》
歌德沒有到過亞洲,更未來過中國,但他與中國卻有著不解之緣。他在晚年閱讀了大量有關中國的書籍,從豐富的中國文化中汲取了創作營養。他的《中德四季晨昏雜詠》十四首詩是中德文化相互影響的範例。筆者的老師、著名詩人馮至生前講解《浮土德》時說,《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好概括了浮土德的一生。他還認為,歌德《闊夫塔之歌》中“你必須上升或下沉/……/你必須是錘或是鐵砧/”,與《盂子》里“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是多么相似。

歌德作品傳入中國大概是在戊戌前後。1922年,郭沫若全譯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正式出版,其後他又陸續譯出《浮士德》。值得一提的是,歌德的作品對中國啟蒙運動發揮過積極影響。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中德文化交流的發展,歌德及其作品像一顆閃爍的明星,在中國放射出愈加燦爛的光芒。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匯集我國三代歌德研究者和翻譯家學術成果的十卷本《歌德文集》,成為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事。

目錄

1823年
1823年6月10日(初次會見)

《歌德談話錄》《歌德談話錄》
1823年6月19日(給愛克曼寫介紹信到耶拿)
1823年9月18日(對青年詩人的忠告)
1823年10月29日(論藝術難關在掌握個別具體事物及其特徵)
……
1824年
1824年1月2日(莎士比亞的偉大;《維特》與時代無關)
1824年1月27日(淡自傳續編)
1824年2月4日(歌德的宗教觀點和政治觀點)
1824年2月22日(談摹仿普尚的近代畫)
……
1825
1825年1月10日(談學習外語)
1825年1月18日(談母題;反對注牽強附會;回憶席勒)
1825年2月24日(歌德對拜倫的評價)
……
1826年
1826年1月29日(衰亡時代的藝術重主觀;健康的藝術必然是客觀的)
1826年7月26日(上演的劇本不同於只供閱讀的劇本;備演的劇目)
1826年12月13日(繪畫才能不是天生的,必須認真學習)
……
1827年
1828年
1829年
1830年
1831年
1832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