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傳》

《楊振寧傳》

《楊振寧傳》的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退休教授楊建鄴,該書自1922年楊振寧先生出生起一直寫到2010年,記錄了他的家世背景、學術生涯、科學成就、社會活動以及其私人生活,是迄今為止最全面、最專業的楊振寧傳記。

基本信息

在京首發

《楊振寧傳》楊振寧傳

2011年09月15日,楊振寧先生的最新傳記《楊振寧傳》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在京首發。該書自1922年楊振寧出生起一直寫到2010年,記錄了他的家世背景、學術生涯、科學成就、社會活動及私人生活,是迄今為止最厚實、最全面、最專業的楊振寧傳記。

作者楊建鄴表示,與上次寫的《楊振寧傳》只寫到1999年不同,新書用了約1萬字的篇幅專門講述了楊振寧與翁帆的戀情。

創作經歷

楊建鄴透露,創作《楊振寧傳》是他十幾年來的夢想,並一直為之進行準備和努力。談起這本書的創作緣由,他說:“1957年我念大學二年級時,得知楊先生和李先生得了諾貝爾獎,我們物理系的學生非常興奮,也希望自己能在物理學上做出一點成績,報效祖國。幾十年過去了,我在物理學方面沒有任何成就,但為楊先生寫一本傳記是我可以做的事情。所以,我開始蒐集楊先生的文章和講話,我感受到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對父母的孝道、對朋友的坦誠。我希望把這些曾經感動我的事情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他講述了創作過程中的一些趣事。1996年退休後,他就想寫《楊振寧傳》,當時寫了封信給楊振寧,楊老回信說“現在不是寫傳記的合適時機”,他就沒敢寫。“到了2002年,有一個出版社讓我寫楊振寧傳記,我就答應了。這次我先斬後奏,寫了再說,幸虧楊先生沒有發脾氣。2004年楊先生回到清華,在書店裡發現了我那本小書,他覺得還不錯,但是有一些錯誤,所以邀請我去他那兒談了幾次,糾正了很多錯誤,後來就再版了。”

傳記人物

楊振寧楊振寧

楊振寧,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其於1954年提出的規範場理論,於70年代發展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1957年由於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做出多項貢獻。

作者簡介

《楊振寧傳》的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退休教授楊建鄴。1996年,他萌發了寫《楊振寧傳》的念頭,隨後他寫信給楊振寧,但接到的回信說:“現在不是時機。”時至2002年,楊建鄴已經蒐集了大量資料,他採取了“先斬後奏”的方式,“我先寫了再說。”2004年,楊振寧的夫人去世,在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的邀請下,楊振寧回到了清華,不久,他碰巧在書店裡發現了這本《楊振寧傳》。
楊振寧說:“那本傳記中的資料都是在國內蒐集的,有很多並不準確。”他隨後寫信給楊建鄴,讓他到家中一敘。經過一番交流,楊建鄴對原有版本進行了大幅修改,而且擴充了大量內容。“很多年過去了,有新的事情發生了,更重要的是,楊建鄴把他這許多年所蒐集的關於我的材料整理了一下,所以現在的版本比原有版本厚三倍。”

新增章節

《楊振寧傳》書稿楊振寧和翁帆在青海湖畔。選自《楊振寧傳》書稿

詳述再婚
新版增加了10萬字,對楊老1999年退休以後的研究、生活,尤其是與翁帆的結合有比較多的著墨,彌補了此前傳記只寫到退休為止的缺憾。《楊振寧傳》中有一節名為《上帝的禮物》,詳述了楊翁兩人結婚的事情,以及這次婚姻帶給楊振寧的改變。
楊建鄴稱,他採訪了很多楊振寧的同事和朋友,“香港中文大學陳方正教授給我講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我覺得最感動的一件事是香港中文大學很早就想聘楊先生當榮譽博士,楊先生一直沒有答應。因為當時香港還沒有回歸,要當榮譽博士就要向英國學監鞠躬,楊先生不願意鞠躬。香港回歸後,楊先生立即接受了這個榮譽博士學位。”
楊建鄴自謙學識有限,對楊振寧的科學貢獻寫得不太理想,他期待有專業知識更強、寫作能力更好的人,再寫一本更權威、更具學術性的楊振寧傳記。楊振寧笑言,如果他能活到120歲,就會給自己寫一本傳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