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詩並記》

中國晉宋時期陶淵明文學作品的名篇。在結構上分為記與詩兩部分。“。

介紹

《桃花源詩並記》
中國晉宋時期陶淵明文學作品的名篇。在結構上分為記與詩兩部分。“記”是寫漁人之所見;“詩”是寫桃花源的來歷和社會特點。二者既各有側重,又互為補充

大約在晉宋易代前後,陶淵明寫了《桃花源詩並記》這篇流傳千古的作品。《桃花源記》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一個自然淳樸的化外世界。這裡沒有王朝的更迭,沒有統治者的掠奪,沒有世網的羈絆,更沒有戰亂,這裡的人們甚至“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自耕自足,怡然自樂。這幅令人神往的理想藍圖,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對現存制度的徹底否定和對理想世界的渴望與追求。

書記描述

《桃花源詩》具體記述了桃花源的來歷:“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作者這樣寫,不僅有託古諷今之意,也確有歷史和現實的背景作為依據。同時,詩中還具體形象地展示了這個理想社會中人們的生產勞動、生活習俗和社會風貌,指出其和諧、寧靜、安樂、淳樸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靡王稅”的社會制度。詩中最後指出這種烏托邦式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其抨擊現實之意顯而易見。《桃花源詩並記》筆墨沖淡洗鍊,語言古樸自然,想像豐富,描繪精彩,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