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湖南省常德市]

桃花源[湖南省常德市]

桃花源系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國家森林公園,國AAAA級風景名勝區。擁有157.55平方公裡面積,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34公里。前面有滔滔不絕的沅江,後面是綿延起伏的武陵群峰,境內古樹參天,修竹婷婷,壽藤纏繞,花草芬芳,有石階曲徑、亭台碑坊裝點,宛若仙境。要居衡山、君山、嶽麓山、張家界、猛洞河諸風景名勝中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納湘西靈秀,沐五溪奇照,攬武陵風光。集山川勝狀和詩情畫意於一體,熔寓言典故與鄉風民俗於一爐。

基本信息

簡介

桃花源桃花源

桃花源系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擁有157.55平方公裡面積。

其中“世外桃源”主體景區15.8平方公里,“武陵漁川”沅水風光帶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區96.9平方公里,主體景區包括桃花山、桃源山、秦人村、桃仙嶺。風景資源16類。其中山巒、岩體、水體、河洲、洞穴、峽谷、天象、生物景觀8類;標準景點95個,內部景界分布丘巒脊嶺35條,峽谷19條,溪澗18條,水庫池塘72口,湧泉32穴。總之,人文景觀古老神秘,自然景觀豐富多彩,內部景界幽奧秀美,外部景界雄渾壯闊。

桃花源在歷史上就是中國古代道教聖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譽。千百年來,桃花源鹹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遊人,陶淵明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牧劉禹錫韓愈陸游蘇軾等都留下許多珍貴的墨跡。解放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視察桃花源、關心桃花源。1995年3月24日江澤民主席視察桃花源並題字。

1990年以來,桃花源開始了規模宏大的修復開發高潮。修復開發後的桃花源,有神話故鄉桃仙嶺、道教聖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區近百個景點。每年一屆的桃花源遊園會,是湖南省“三節兩會”的重要活動之一。

歷史沿革

桃花源陶淵明

桃花源這個名勝古蹟,神洲大地家喻戶曉,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並序》中描繪的“世外桃源”,環球之內盡人皆知,久負盛名的桃花源究竟在何處?權威工具書在有關“桃源山”條目的解釋中明確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縣西南,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馬洞”,是東晉陶淵明所記桃花源的遺址。

公元前2000多年,桃花源風景區在三一九國道境內,風景幽寂,林壑優美。據傳說,上古唐堯時,善卷先生由中原南下,隱居在與桃花源一水(沅江)相依,相距不足百里的今常德德山,這位虞舜以天下相讓而受德高望重隱者,給湘沅之地帶來了中原文化,人們把他隱居的山稱為“德山”,因而民間流傳有“常德德山山有德”之說,善卷先生晚年經桃花源到漵浦,寓居廬峰山,後又移居大酉山。常往來於兩地,影響和教育兩地人民。

兩代,這裡屬百濮,同朝時,周成王大封諸侯,封熊繹為楚子,楚國是子爵,姓熊,故有“熊楚”之稱,楚國處於南荒,王化所不及,可以擅自開拓疆土,於是楚子侵占百濮,將這一帶改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內。春秋後期,楚平王(公元前528-516年在位)在今桃源縣境內築了采菱城,從發掘出的采菱城遺址來看,桃花源這一

帶雖屬南荒,但開發較早,文化相當發達。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今桃花源之地被納入黔中郡,西漢初年改黔中郡為武陵郡。桃花源就在武陵郡的臨沅縣境內,當時叫烏頭村。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了更大的開發與修復,成為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宋太祖(公元963年),朝庭把有名勝古蹟的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兩岸地域從武陵縣析出,另置一縣,並以“桃源”為縣名。明代,桃花源時修時毀,時興時廢。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桃源住持道士尚維德在廢墟上有所興建。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劉禹錫所題“桃源佳致”碑。

歷經清代260多年,桃花源陸續得以修復,但遠不如唐宋興盛時期。清初,邑人羅其鼎倡修淵明祠(又名靖節祠),並於祠前種桃樹。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桃源知縣王增華倡修桃川宮書院於桃川宮附近,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桃源知縣屈宜伸增築桃川宮書院圍牆。光緒十八年,知縣余良棟重修淵明祠,並布置亭閣,按陶詩,記題名為問津亭,窮林橋,延至館,水源亭,桃花潭,漁人進入處,豁然台,尋契亭,高舉閣,漁人辭去處,即出亭,向路橋十二處。

新中國成立後,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桃花源的保護,修復和開發。1959年,湖南省公布桃花源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湖南省政府公布桃花源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列入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內,省文化部門撥款40萬元,修復高舉閣,1990年竣工。桃花源雖經文化大革命期間損毀,到20世紀80年代末,已經展現出自明,清以來沒有過的新規模,新容貌,新活力和新意境。從1991年至1997年,這7年成為桃花源歷史上修復開發的又一鼎盛時期。2001年,桃花源風景名勝區已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保護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示範單位。

發展

1990年以來,桃花源開始了規模宏大的修復開發高潮。修復開發後的桃花源,有神話故鄉桃仙嶺、道教聖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區近百個景點。每年一屆的桃花源遊園會,是湖南省“三節兩會”的重要活動之一。
桃花源這個名勝古蹟,神州大地家喻戶曉,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並序》中描繪的“世外桃源”,環球之內盡人皆知。久負盛名的桃花源究竟在何處?權威工具書《辭海》在有關“桃源山”條目的解釋中明確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縣西南。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馬洞“,是東晉陶淵明所記桃花源的遺址。”
由於陶淵明《桃花源詩並序》的深遠影響,凡唐之著名詩人,文學家,士宦,道人等,對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觀幾乎都嚮往頃心嚮往。據史記記載,在桃花源留下詩文的唐代名人多達四。五十名,其中有:孟浩然。張旭。王維。李白。劉長卿,劉禹錫。王昌齡,李群玉等。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了更大的開發與修復,成為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宋太祖(公元963年),朝廷把有名勝古蹟的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兩岸地域從武陵縣析出,另置一縣,並以“桃源“為縣名。其後不久,朗州改名為鼎州,桃源縣境內桃花源遂屬鼎城州。(公元1165年),鼎州改為常德府,桃源縣及所轄桃花源隨之屬常德府,從宋初開始,桃花源大興土木,廣建道觀。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朗州官奉詔修建五百仙人閣,竣工後命令名為望仙閣。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宋徵宗親賜“桃川萬壽宮“匾額。
新中國成立後,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桃花源的保護。修復和開發。1959年,湖南省公布桃花源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湖南省文物部門撥款修整窮林橋。玩月亭等建築,並對桃花源其它古蹟進行了修繕和油漆,1973年省文化部門也撥款修復桃花山牌坊,躡風亭。集賢祠等建築。1975年,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恢復。1976年重修桃花觀山門。1977年縣政府撥款建桃源佳致碑。1982年月日983年省文化部門撥款修復水源亭,新建碑廊,並將歷代碑刻17方移至碑廊邁內。1983年春,縣委。縣政府組織縣直單位各級幹部在桃花源種桃一星期共種4310株。1984年省水電撥款十萬元,建怡然橋。1986年整修游路,再度維修躡風亭。窮林橋籌建秦人宅賓館。1988年湖南省政府公布桃花源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列入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內。省文化部門撥款40萬元,修復高舉閣。1990年竣工。桃花源雖經文化大革命期間損毀,到20世紀80年代末,已經展現出自明。清以來沒有過的新規模,新容貌。新活力和新意境。
當時代步伐邁進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盛世春風吹綠了桃花源這方神奇的山水田園。從1991年至1997年,這7年成為桃花源歷史上修復開發的又一鼎盛時期。在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關懷下,中共常德市,市政府,桃源縣縣委,縣政府直接領導了這次規模修復開發工作。1991年,批准成立了湖南省桃花源風景名勝區管理處,由原來的股級升格為副處級管理機構。1991年冬至1992年春,完成了第一期修復開發工程,修復和新建了桃花源跨國道大牌坊、淵明園、桃花湖、劉禹錫草堂、詠歸亭、花影亭、雙星亭、五柳湖、水府閣、問津亭、黃聞山莊、秦人洞、豁然台、秦人居、竹廊、公議堂、奉先祠、延至館、自樂橋、奇蹤館、儺壇等景點。1992年冬至1993年春,完成了第二期修復開發工程,修復和新建了桃川萬壽宮(上宮)。天寧碑院。悠然圓。八仙亭。秦城。秦人古洞。玄亭等景點。此外,還修建一批供食宿的賓館。餐館等旅遊設施及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1996年-1997年,展開了以挖掘桃花源文化內涵,開發沅水風光和完善景區功能配套為重點的第三期修復開發工程。修復,修整和配套了一部分景點,包括桃林。淵明祠。集賢祠桃花觀。水府閣。觀景台。天寧碑院。沅水風光線等處。7年時間,三期工程共投入10萬平方米,封山育林300餘公頃,植樹50萬株。2001年在各級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對桃花源的修復和開發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使現的桃花源的總面積擴大到157.55平方公里,其中“世外桃源”主體景區15.8平方公里,“武陵人捕魚為業”的沅江風光帶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區96.9平方公里。

地理概況

位置

桃花源桃花源
桃花源,亦稱桃源山,雅稱“世外桃源”。春秋戰國時期,該區先屬楚國黔中地,後屬秦國黔中郡。《後漢書》載:黔中郡於漢高帝五年(前202)更名武陵郡,“在洛陽南二千一百里”。陶淵明《塗口》詩稱:“遙遙至南荊”,即此。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記》云:三十五洞桃源山,在朗州武陵縣。宋《輿地廣記》云:“乾德元年(963)析武陵縣置桃源縣。有桃源山。明《一統志》載:桃源山在常德府桃源縣西南三十里,其西南有桃源洞。亦名秦人洞。《辭海》1989年版第1466面載:“桃花源”亦稱“桃源”,參見“世外桃源”。在湖南省常德市水溪附近,面臨沅水,背倚群山,風景優美。中國科學院、湖南省綜合科學實驗基地縣考察隊,《桃源縣綜合考察報告集》載:桃花源屬於湘贛丘陵的一部分,地處雪峰山、武陵山隆起帶的東北端,及中生代西洞庭湖凹陷的西南角。《湖南省桃花源風景名勝資源調查評價報告》載:桃花源主體景區的地理位置,為東經110°25′—27′,北緯28°47′—49′。

景界

桃源縣為桃花源的當然媒介區。西與懷化市沅陵縣、張家界市慈利縣、永定區接壤,東與常德市臨澧縣、鼎城區交界,北抵常德市石門縣,南倚益陽市安化縣。桃花源景界呈錘子形,斜置於桃源縣西南。景區面積157.55平方公里。其中,桃花源主體景區15.8平方公里,桃花源沅水風光帶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區96.9平方公里。景界一般超過區界。桃花源主體景區,東倚重丘與鼎城區堯天坪鄉相聞,西枕沅水與桃源縣剪市鎮相望,北觀桃源縣漳江鎮,南傍桃源縣桃花源鎮。內含國有湖南省桃源桃花源林楊、桃花源鎮桃花源村、三合村、茶莊村、雙峰村、青山村和桃花源居民委員會。桃花源沅水風光帶水域,沿途可觀桃源縣陬市、木塘院、楓樹、車湖垸、青林、漳江、桃花源、鄭家驛、寺坪、剪市、凌津灘、興隆街、燕家坪等鄉鎮所屬獨立景點。

區劃

憑山水走勢和地貌特徵,將桃花源主體景區,區劃為5個自然區:避秦處(秦人村)、靈境湖、桃花山、桃源山和桃仙嶺;將桃花源沅水風光帶水域,大致區劃為4個自然段:一線天風光段、夷望溪風光段、凌津灘風光段和武陵川風光段。避秦處景區,位於嶂山西南,含施家沖自然村。靈境湖景區,位於嶂山東南,含江家沖、艾家沖2個自然村。桃花山景區,位於嶂山歸鶴峰正西,含天尊崖、葉家灣2個自然村。桃源山景區,位於黃聞山,含其山主體及八疊坡、白馬渡山、青龍嘴、白虎嘴等尾餘部分。桃仙嶺景區,含汪家沖自然村上部紅岩山峪。一線天風光段,位於燕家坪鄉高都驛上下,含一線天和上天龍等山石景觀。夷望溪風光段,位於夷望溪下游,含鯉魚跳龍門和水心岩等山石景觀。凌津灘風光段,位於凌津灘、瓮子灘處北岸,含穿石和欽山等山石景觀。武陵川風光段位於白鱗洲至陬市洋洲,含三日同輝、白馬雪濤、綠蘿晴畫、梅溪煙雨、楚山春晚、漳江夜月、潯陽古寺、艟舫晚渡和“三閣”(白佛閣、文昌閣、漳江閣)、“三塔”(迴風塔、楚望塔、文星塔)等著名人文和自然景觀。

地質地貌

地殼岩層

第一層,元古界冷家溪群板頁岩。為縣內出露最古老的水成岩。主要出露於桃花源主體景區嶂山、黃聞山中上部。層理髮育。總厚度7100米以上。岩層傾角30°—50°。易滑坡,但利於植物富積。第二層,下第三系紅砂岩。主要出露於嶂山、黃聞山之間的崗地,如華兒台、白虎嘴、青龍嘴、鐵耳沖和桃仙嶺一帶。總厚度1353米。主要岩相為紫色砂質泥岩、磚紅色塊狀岩和紫紅色塊狀粗礫岩。第三層,第四紀網紋層、砂礫岩。主要出露於綠蘿山以東的梅溪橋、文石山一帶。金剛石、砂金、瑪瑙石富積。

地貌發育

10億年以前,桃花源及其周邊地區,均在大海碧波覆蓋之下。元古代冷家溪時期(距今約10億年)嶂山、黃聞山以及桃源南部山區的烏雲界、仙池界,早已陷為海槽,其內淺海相泥沙碎屑久為沉積,輕度變質,層理髮育。後經強烈的武陵運動,平坦岩層發生褶皺,進一步變質加硬,形成海底地形。震旦紀時期(距今7.5億—5.7億年)嶂山、黃聞山中上部分,隨烏雲界、仙池界崛起,露出海面。海西時期(距今4.05億—1.37億年)桃花源及其周邊地區,脫離海洋環境。燕山——喜山運動時期(距今1.37億—0.15億年)流水搬運山體剝蝕物,陸相堆積運動空前活躍,在炎熱乾燥條件下,變成下第三紀紅色岩系。穿石、欽山、綠蘿山等親水陡岩出現雛形。其中,燕山運動晚期,以斷裂為發育。一線天、鯉魚跳龍門、水心砥柱等地紅色山石開裂,在流水切割之中塑造發育。第四紀時期(距今250萬年)五強溪地區隆起之後,即被沅水橫切。上天龍、一線天、穿石等山石景觀日趨完美。沅水下游旁蝕堆積日盛,形成一系列江心洲。江汜枝分,構成迷津。

山川特徵

桃花源桃花源
桃花源山川自然妙造,有3個明顯特徵,以致成為內有避秦絕境,外有水網迷津的物質基礎。第一特徵,山生絕境。主體景區的低丘地貌,因流水切割與沖積並盛,升降交替,形成嶂山東南麓多條峽谷,和峽谷之中狀如串珠的山間小盆地。盆地首尾山口狹隘、其勢回迂束逼,遠望則仿佛若有光。內中土地平曠,與世隔絕。其中,以青山沖、施家沖、江家沖、艾家沖和茶莊沖,發育最為典型,堪稱絕境。第二特徵,水造迷津。沅水桃源段凌津灘以下,河床開闊,河水略淺,不斷旁蝕堆積,形成營盤洲、南陽洲、白鱗洲、關門洲、洞洲、吳家洲、趙家洲、艟舫洲等10個江心洲,使沅水水面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出現幾十公里長的連環水網。陌生漁舟到此河段,往往難識水道,不知從來,不知所去,故忘路之遠近。第三特徵,山回水復。嶂山、黃聞山,均由沅水及其支流水溪、廝羅溪環抱,水系往往繞山180°—360°。其間重巒迭嶂,山體發育反差不足,而律韻有餘,自然標誌極不明顯,走到哪裡都像山重水複。

水文氣象

水域

沅水桃源段風光帶水域,約占桃花源景界的三分之二,有41個獨立景點。歷代騷人韻士屈原、陶淵明、李白、劉禹錫、陶弼、袁宏道等,俱曾流連其間。沅水自黔東南雲霧山發源,蜿蜒黔東南5縣市,湘西北10縣市,注入西洞庭湖。全長1050公里,流域面積90000平方公里,其中桃源段長99公里,年平均流量2080立方米/秒,相應逕流量655億立方米。桃花源沅水風光帶水域,即《桃花源詩並序》所述武陵人捕魚為業的地方,是沅水桃源段中的一段。自一線天至艟舫洲,長69公里,落差15米有餘,高低水位變幅14.38米。水面達43米以上標高時,即發生倒灌現象,兩岸崇山峻岭之間,則易為水鄉澤國。平均含沙量0.197公斤/立方米。秋冬水色碧藍。一線天至夷望溪段,河寬約500米,水深4—15米。夷望溪至凌津灘段,兩岸高丘聳峙,河谷較窄,水深8—19米,水面平坦如鏡。凌津灘以下,河寬500—1000米,水深5—10米,河道平均坡降0.185‰。

溪流

與桃花源風景名勝資源相關的溪流有3條。第一條溪流,夷望溪。酈道元《水經注》載:“南出重山,遠注沅水。”發源於桃源縣西安鎮黃牯井,於水心岩峽谷注入沅水。全長70.2公里。流域面積734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降5.1‰。其下游鯉魚跳龍門至水心岩,兩岸山勢相逼,山體鬼斧神工;河寬20—30米。水深4—10米,水面與沅水持平,常年通舟。第二條溪流,水溪。發源於安化縣黃毛尖,於黃聞山南面的喬望嘴注入沅水。桃源段長37.5公里。流域面積288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降4.5‰。其下游支流施家溪,發源於秦人古洞,經避秦處自樂橋、唐詩橋峽口與水溪會合。沅水倒灌時,避秦處景區下段,可與沅水通航,聯繫洞庭湖水系。溪口有桃花源村,戶戶備有漁舟。第三條溪流,廝羅溪,即撕羅溪,乃衝破羅網之意。它源於陶淵明詩“密網裁而魚躍,宏羅制而鳥驚”的反義。唐、宋詩人稱為桃花溪,為嶂山和黃聞山之間的小溪。發源於嶂山山系最高峰青峰嶺(現有地圖上謂金剛嶺,實誤)西麓,經佳致碑、桃花山牌坊和五柳湖於關門洲東注入沅水。全長約4公里。流域面積約1.2平方公里。今五柳湖中下段,原為廝羅溪咽喉地段,有兩個才通人的石峽小口,即陶淵明《桃花源詩並序》所述的“山有小口”。第一個石峽小口叫“黃獺捕魚”,簡稱黃獺口,亦名劉家巷。由嶂山余脈烈馬回頭山和黃聞山余脈岩坡嘴相峙而成。峽口高7—8米,寬不到1米,側著身子方可通人。下臨壩。壩西畔有渡船碼頭。碼頭內側有2—3人合抱的古樟。下有土地祠。第二個石峽小口叫“美女現羞”,簡稱美女槽,又名蜈蚣口。由嶂山余脈浸水坡和黃聞山余脈蜈蚣嘴相峙而成。峽口高6—7米,寬約1米,剛可通人。下臨小田茶盤後。上接青山沖一片眾山環拱的平疇。平疇中有佳致碑、定風櫧和清風橋。黃獺口和美女槽之間,有段長30—40步、深7—8米的溪溝,兩岸長著彎彎曲曲的鬼柳和一叢叢的桂竹。民國6年(1917)續修的桃源剪市《仙源陶氏族譜》第二卷第十六頁,有兩首紀事詩描述這兩個石峽小口。一首曰:“一水穿岩走碧沙,沿溪木臥龍蛇;分明便是桃源洞,不見溪中流落花。”另一首曰:“一灣流水出岩泉,前洞沉沉後洞連;可惜秦人不曾到,空留名績在桃川。”然而,近代文明往往是以生態環境作為昂貴代價的。民國22—24年(1933—1935)修建湘黔公路,此處山體受到局部破壞。1963年湘黔公路桃花源段改道傍山,此處的相峙山體余脈全部破壞,唯兩個石峽小口孤立殘存。1974年在黃獺口和美女槽上下,增闢稻田15畝,自此石移溝平,竹樹無存。1992年在黃獺口遺址築堤蓄水,匯成上面120多畝水域的五柳湖。廝羅溪下游修築堤垸,出口被堵。原有溪流改直傍山。至此即成今貌。

氣候

桃花源桃花源
桃花源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其特點是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春多寒潮陰雨,夏有暴雨高溫,秋季晝暖夜涼,冬季罕有嚴寒。山水調節,別有洞天。年平均氣溫14.2℃—15.7℃,比桃源縣城低0.8℃—2.3℃,與張家界的12.2℃—15.2℃相似。年極端高溫39.8℃(7月),年極端低溫-11.5℃(1月),均與張家界近似。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以水調溫作用顯著。歷年日照時數1501.5小時,比桃源縣城少28小時。歷年霧日37.7天,比桃源縣城多7.6天。晨昏低層淺霧多達130多天。袁宏道說:“丘陵時變海”,乃為真實寫照。
天氣狀況良好。災害性天氣頻率不大。自唐永貞元年(805)到2002年的近20個世紀中,大旱特旱災害天氣平均約40年一遇,沅水大水、特大水災天氣平均約27年一遇。日降水量100毫米以上暴雨天氣,平均每年0.8次。宋建炎三年(1129)農曆四月,“朗州桃源洞大水,巨石隨流而下。”7級以上大風,每年平均9.3次。冰雹天氣,每年平均2次左右。罕有雪暴。惟明嘉靖二年(1524)農曆十二月,“大風雪,死者甚多”。罕有冰凍。1954—2002年的48年中,出現冰凍天氣2次,平均每24年一遇。

生態症狀

森林植被

位於中亞熱帶北緣湘鄂川山地植被區和江漢洞庭湖鄱陽湖平原植被區的過渡地帶。桃花源主體景區森林覆被率70%以上。桃花源沅水風光帶兩岸森林覆被率50%以上。森林樹木以松、杉、栲、青岡櫟、檫、楓香、杜英、毛竹、桂竹為主。桃花源主體景區嶂山、黃聞山一帶,遺存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天然次生林,頗為典型。其一,樹種結構比較複雜。有木本植物446種,為莽山國家森林公園的62.3%、南嶽風景名勝區的79%、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86.4%、嶽麓山風景名勝區的145.7%、國有桃源牯牛山林楊的132.3%。自然分布衡山青岡、厚皮香、紅果猴歡喜、大葉櫟、斛櫟等樹種。其二,植物層次比較豐富。從苔蘚到高大喬木,垂直分布達16層以上。其三,熱帶季雨林根象零星出露。冬桃板根高數十厘米。柳杉氣根長10多厘米。其四,暖生濕生植物充盈山谷。西雙版納代表植物海芋在此有自然分布,高2—3米。石菖蒲、吉祥草、翠雲草鋪山捲地。膠股蘭、靈芝菌、方竹生長良好。其五,歷史記錄的古樹根大數十圍。常德《舊郡志》載:“桃川宮旁有梧桐樹,根大數十圍,(中空處)可坐十餘人”。

古樹名木

清末以前,桃花源全為古樹名木掩蔽,不見天日。空心杉:位於桃川萬壽宮前。為歷代名家吟唱不絕。陶淵明稱它“獨樹眾乃奇”。宋姜夔《昔游詩》云:古杉晉時物,中空野人住。外圍四十尺,內可十客聚。明代中葉,杉毀。明弘治甲子(1504)舉人印偉,《重修桃源萬壽宮記》云:上有空心杉……存之日不知高几許。明正德至萬曆年間(1506—1620)古杉遺根萌發新株2本而復榮。明萬曆七年(1562)太學杜維耀《桃源洞說》載:空心杉傳雲翠而復榮者。明龍德孚《空心杉》云:翠雲還復空心樹。清光緒《桃源縣誌》載:桃源之山有杉焉,空心而榮枝。1988年經桃源縣林業科學研究所考察,第二代空心杉兩株,相距7.05米,大致符合第一代空心杉根際直徑。其中南株高11.5米,胸徑62厘米。北株高14米,胸徑56厘米。1996年南株枝葉盡萎,失去生機。摩頂松:古摩頂松為檜柏,位於桃川宮中宮遺址。清羅天經《摩頂松》詩曰:“百尺乾霄頂欲摩,山中甲子歷偏多,柏庭去後無訊息,只許清風明月過。”樹空多穴,蛇鳥出沒。1960年8月毀於牧童玩火。今摩頂松為馬尾松,位於歸鶴峰下山肩。樹高20米,胸徑76厘米。樹幹上多有雷擊遺痕。羅漢松:兩株,位於桃花觀院內。植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稍後,樹齡390餘年。南株高12.5米,胸徑64厘米。北株高12.3米,胸徑43厘米。方竹:《湖廣通志》載:武陵桃源山產方竹,四面平整如削,可為杖。桃源舊志《桃源山水記》載:桃源洞隴間,盡生方竹,無慮數千萬竿,亭亭翠郁。今遺數叢。其中一叢位於方竹亭後,199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親手撫摩竹竿,見其角圓而面方,故品評說:“真有那么一點意思”。紫藤:位於漳江鎮甘潭村,距桃花源牌樓約4公里。胸徑50厘米,主幹長約40米,兩杈分野處可容人舞,藤上可坐數十人,為桃花源保護地帶的尤物,1999年枯死,今另植新株於原址。

野生動物

《宋書·孝武帝紀》載:南朝宋大明七年(463)沅南縣(今桃源縣屬其境)白獐見。唐貞元元年(785)符堅《黃仙師瞿童記》載:洞西行一二里,有巨蛇,威猛甚盛,自道中拖腹橫據,勢不可近。唐元和十四年(817)韋乾度《桃源觀石壇記》載:巨獸有犀、虎、象。宋姜夔《昔游詩》曰:昔游桃源山……狙猿紛上下。明薛暄《桃花洞》云:岩頭樹掛玄猿嘯,洞底人驚白鹿歸。明嘉靖《常德府志》載:府內有虎、鹿、獐、兔、猴、狸、獺、野豬,間有狼、熊。明萬曆進士江盈科《秦人洞說》云:洞水中有龜(鷹嘴龜)鉤吻如鸚鵡。桃源縣舊志均載:南部山區有猨(即長臂猿)。民國二十年(1931)《湖南各縣物產調查筆記》載:桃源縣常見野獸有狐、兔、狸、獾、鹿、山羊、虎、豹,常見鳥類有雉、鳩、鴉、雀、翠鳥、竹雞、畫眉、貓頭鷹等。1955年,水溪村民在桃川宮遺址捕獲雲豹一隻。1964—1965年,華南虎為患桃源南鄉,死傷10餘人。1968—1969年,國有桃花源林場職工燕金枝、鄔昌海,先後發現桃花觀、水源亭一帶有巨蛇。它戲水時水花高濺數尺,人莫敢近。1986—1988年,經桃源縣林業科學研究所考察,桃花源主體景區常見成群野生哺乳動物有黃麂、果子狸、香狸、花面狸、黃鼬、竹鼠、野兔、刺蝟、野豬、豬獾、鼠、蝙蝠等15種以上,有錦雞、環頸雉、竹雞、斑鳩、貓頭鷹、猴頭鷹、紅嘴蘭鵲、大山雀、八哥、烏、畫眉、鳧、烏鴉、喜鵲、麻雀、啄木鳥等30種以上,有龜、蛇等爬蟲類15種以上,有青蛙、雨蛙、蟾蜍等兩棲動物12種以上。1988—2002年,嶂山谷地相繼發現觀賞價值很高的六眼龜(其中4隻假眼突)、小金龜、有新聞見於報端。1990年以來,五柳湖岸、水溪橋頭多次出現娃娃魚,大者10—15公斤。1995—1997年,黃聞山獼猴為患糧果,村民持火槍追嚇不止。1999年,黃聞山奇觀台下,五步蛇出露。是年,騷人沖(今秦城街內西)出露1條兩頭蛇。

大氣質量

桃花源桃花源
1993年經桃源縣環境保護局監測,桃花源主體景區大氣質量符合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含量0.132mg/m3,氮氧化合物含量0.02mg/m3,每平方公里日降塵量4噸,總懸浮微粒含量0.156mg/m3,每立方米負離子濃度平均20500個(其中,秦人古洞15000個/m3,黃聞山莊23500個/m3,遇仙橋25000個/m3,避秦處竹廊21000個/m3,桃花湖18000/m3),為城市綠化街道的50倍以上。

地震影響

桃源縣屬於弱震、少震區,為湖南省內預測近百年非地震危險區。查西漢建昭二年(前37)至1979年《桃源縣二千年自然災害史稿》得知,省、市、縣範圍內,影響該區的有感地震10次。其中烈度在6.5級以上的地震大致為2000年一遇。明崇禎四年(1631)七月已醜(十七日)常德大地震。椐當時奏報稱,“湖廣常德府夜半地震有聲,從西北起,其響如雷。須臾黑氣障天,震撼動地,井泉噴溢,地裂孔隙,漿水湧出,帶有黃沙者6處,倒塌榮府宮殿(明榮定王朱翊珍府第)及城垣房屋無數,壓死男婦六十人”,此次地震,震中在今鼎城區太陽山帶,最遠的破壞距離達200公里,最大有感範圍達600公里。自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2002年,發生在桃源縣境內的有感地震3次,均無破壞性記錄。

主要景點

桃仙嶺景區

桃花源劉禹錫草堂

桃仙嶺景區現有面積1.5平方公里,景區里,巍峨的牌樓,燦爛的紅挑,儼然是一副典型的田園風光畫,真是一座人間仙境。傳說這裡是織女下凡洗澡和牛郎初戀的地方,後來牛郎織女銀河遙隔,永無會期,織女才叫喜鵲傳訊,勸牛郎回到了這初戀的地方。織女又暗中派桃花仙子把這裡建成了一座人間仙境。傳說齊天大聖孫語空也相中了這裡,偷來蟠挑種下了蟠桃樹;再說,桃花仙子是桃花神,特別愛桃花,所以這裡的桃花特別多,特別美麗。據說陶淵明游武陵時,挑花仙子曾託夢給他,告訴他這裡曾發生過武陵漁朗的故事,並托他寫一篇《桃花源記》,因此,陶淵明便寫出這千古不朽的奇文。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任朗州(今常德市)司馬時,經常寓住於此,吟詩伴賦。今有劉禹錫草堂,室內到有其千古傳誦的《陋室銘》

劉禹錫草堂

位於桃仙嶺景區雞鳴峪口。茅草屋頂,土牆玄柱。黑色雙門,簡窗陋室,面闊15米,進深5米,含一明間兩次間兩落翼。明間塑劉禹錫像,並附詩文碑刻數塊。居前臨池,泉鏡新磨。

桃花源秦人

居後臨峰,松濤舊唱。左右懸崖相逼,垂有危徑通高。

雙星亭

位於悠然園東巒,為杉皮圓頂雙環亭,紅柱青欄,龍鳳天花,亭基石台階高37厘米,亭徑540厘米,居高臨下,因借景界遼闊,為觀覽桃花山和桃源山勝狀的最佳視點。近周桃、李、桐、茶翳接,梯田壘土相崁,季相如同錦繡。

秦人居

“花下常迷楚客船,洞中時見秦人宅”。這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筆下的秦人居宅,秦人居為秦人村村民居所。已開發的有幾處。均為秦代建築式樣,可供遊客觀賞。村民熱情好客,如遊客走進秦居,主人會用擂茶迎客,而且遊客還可能發現許多不同於外界的生活方式。

桃花源花影池

悠然園

因陶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句得名。位於雙星亭下,占地20餘畝,為桃花源百花園中的一奇,悠然園因勢就形,以形造園,園內有名菊數十種,梅花數萬株,植各類桃樹。園內一游,摘南山之桃,采東籬之菊,見高舉閣之雄,望桃川宮之偉。悠然心會,其樂無窮。

花影池

池周高嶺峻坡,松杉涌翠,舉頭而望,但見坡上由桃樹組成的“花”字;影入池中,筆畫清晰,神妙說“花”字是桃花仙子池邊梳妝時,用玉簪做筆,脂水為墨,信筆書就。池旁築有花影亭,供遊人賞景小憩。

桃源山景區

桃花源桃川宮

面積約2.5平方公里。已開放的景點有10餘個,其中,水府閣高踞江畔山頂,直觀印象超過江西南昌藤王閣,譽為江南第一閣。桃源山景奇佳。一條幽碧神秘的大河從山腳流過,一條得道成仙的小路在山中婉蜒,一個少年英雄的故事在這兒誕生;過去,有一條白鮎魚精,在山前潭中興風作浪,淹沒莊稼,吞吃生靈。少年英雄黃聞智降鮎魚精,自己也被壓在海底。從此這兒山更碧,水更幽,傳說更神奇。從此天下遊客紛至沓來,登高臨遠,臨流賦詩,幽谷聽泉,仙徑漫步,使這兒成為了揚名天下的風景名勝區。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裁:“神仙所居的名出勝境有‘十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桃源山為白馬玄光之天,”

桃源山景區的主要景點有:後門洞、問津亭、纜船洲、桃川宮、水府閣、空心筏、煉丹台、清風橋、仙徑亭、淪鼎池、功德亭、中日友誼亭、天寧碑院。面積約2.5平方公里。桃源山是道教的聖地,文化的中心。從西晉到晚明,以桃源山為主的名勝古蹟,代有聲名。西晉末葉桃源山上始建桃源觀,中唐逐漸擴大,到北宋而稱極盛。這裡有瀟湘一閣的水府閣,江南一宮的桃川宮,華夏一院的天寧碑院等。當您朝聖“桃川香火”之暇,足以盡情領

桃花源 天寧碑院

略道宮聚紫、高閣流霞、漁舟唱晚、仙氣繚繞的沅湘風情。

棲霞園

位於黃聞山東側,占地60人余畝;因勢就形,以形造園;其園入口處置自然岩體,入口造設具有江南園林特色的圓拱門。園內古樹參天,花卉色塊分明;園景錯落有致(石桌、石椅、游步道交錯相通),蛙鳴鳥語,泉鼓風吟。

桃川宮

即桃川萬壽宮,始名桃源觀,為桃花源最早建築。《常德府志》(嘉靖版)載:“桃川宮,晉人建”。桃川宮至唐代已初具規模,宋明兩代,規模已有極為宏偉,宋代修五百仙人閣,新建景命萬年殿,增創武當行宮。明人邢祚允《仙人邑里集》云:“因地高下為梵宇,凡千三百餘楹”,民間傳說的“四十八層庵,走馬關山門”都是描寫桃川宮當時的盛況。歷代詩人詞家紛紛潑墨於宮牆,萬千香客信徒日日膜拜於觀中,一時香火之盛,獨步天下,致使桃花源成為中國古代四大道教勝地之一。惜所有宮觀,元末皆毀於兵火。後雖修復,規模大不如前,明末,沿江所修復寺庵,遠勝又毀於兵燹。清代桃源山泠落不堪。1993年修復竣工的桃川宮上宮,規模於前,道觀宏敞,古木垂蔭,水咽笙簧,雲連屏障,望之蔚然深秀。今重開道場,又燃香火,實為桃花源修復史上的一大盛舉,對弘揚民族文化、光復道教聖地具有重要意義。

桃花源黃聞山莊

天寧碑院

以唐代載記的天寧書院更名,分三梯布局,由碑坊、碑屏、碑石、碑亭、碑廊、碑室等組成仿古院落式建築群,碑院集民間石藝之大成,匯桃花源文化之精華,納五湖山水於一堂,交四海騷客於一隅,對歷代於桃花有貢獻者,將收錄於志,銘刻於碑,藏立碑院,流芳百世而不朽。

黃聞山莊

因座落黃聞山得名。傳為黃聞童子牧羊處。莊前遠山如黛,碧水東流;莊後溪壑流風,松竹滴翠。依納清涼,無蚊蟲叮咬;冬避嚴霜,有三春和暖的小氣候環境。真是不可多得的避暑勝地。

水府閣

亦名黃聞閣,傳為黃洞源黃道真二人聞道處。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改建,為三層磚木結構古典建築,曾祀楊泗將軍,毀於1961年。近年重修,占地1740平方米,高36.3米,為重檐歇山式四層樓閣。水府閣高踞於黃聞山吻頂,懸崖如削,壁位千仞。傑閣寶頂耀金,琉離呈丹,鴟啄空,與高舉閣南北相望,與瀟湘八景之一“漁村夕照”隔江對峙,下瞰桃川,前臨白馬,東望洞庭,西顧壺頭;木排飄搖,漁唱晚,江天空闊,氣勢雄深。譽為瀟湘第一閣。

桃花山景區

桃花源桃花山牌紡

現有面積約2平方公里,有30餘景,歷代自然的和人為的災害毀去了桃花源不少的風景名勝,唯有桃花山景區越過歷史的滄桑,大部分完好地保存到今天,這裡,山美,有千年古松、萬桿翠竹;水美,有幽澗嗚泉、碧湖波光;路美,有小橋流水,古道斜陽;建築美,觀閣爭奇、亭軒比幽;歷史美,文星集賢、僧道留蹤;亦有神話美,靈龜鑽井,陳碧劈洞等。

桃花山景區主要景點有:桃花山牌坊、桃源佳致、五柳湖、桃花溪、窮林橋、菊圃、碑廊、方竹亭、遇仙橋、水源亭、水源洞、白雲軒、御碑亭、臨仙館、高舉閣、摩頂松、淵明祠、既出亭、尋契亭、問路橋、桃花觀、躡風亭、玩月亭、秦人宅、集賢祠。面積約2平方公里。桃花山是福地洞天,山水的中心。自明迄今,以桃花山為主的名勝古蹟越過歷史的滄桑,風景迷戀過一代又一代騷客遊人。這裡以紅樹青山、斜陽古道著名,山中幽谷深深,曲澗潺潺,藏風聚氣,瀉靈溢韻。“水迥青嶂合,雲度綠溪陰”,當您沉浸在“偶聞黃髮石中語,時有白雲衣上生”的意境,自會有一種幽深恬靜之感。

桃花山牌紡

始建於公元1943年,後傾塌,1973年按貌規復,坊上石刻,介紹了桃花山概況,坊額題“桃花源”三個大字,兩

桃花源碑廊

邊有“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對聯

碑廊

位於桃花山景區菊圃與方竹亭之間。面闊26米,進深2.8米。廊亭皆四角四脊,藻井繪飾龍鳳天花。靠牆橫列自唐迄明著名古碑18塊,規格懸殊,高低不一。李群玉杜牧胡曾等所題唐碑,困年深月久,字跡模糊。唐王昌齡,明袁宏道江盈科等詩辭碑刻為複製品。全廊構件精美,色調和諧。瓦底苔蘚映綠,屋面楠桂垂芳。

遇仙橋

橋原系橫臥澗上的天然巨岩,傳為漁郎遇仙處,桃花源內八景之一。明天啟年間(1621—1627),桃源主薄孫廷蕙於此建石拱橋;清初,湖廣提督俞益謨於橋上建遇仙橋。橋端葛蘿低垂,菖蒲叢生,松竹覆蔭,溪流嘎玉,遊人至此,恍然如入仙境。

桃花觀的左右有玩月亭和躡風亭,為湖南省三大古建築群之一,觀踞挑花山主峰天尊崖上。始建於唐初。昔人記云:“歷石瞪數百級始至山巔,巋然尊秀”,“俯視諸峰,攢列如星”,遠望“山尖萬點,如午風晴浪,裂痕無極”。明萬曆三

桃花源遇仙橋

十七年(公元1609年),湖廣巡撫郭顯忠重建,名大士閣。1914年改名桃花觀,正廳兩側,各有羅漢松一株,古色古香,堪稱珍品,觀內有歷來名人所題對匾,石到詩文及近代名家書畫、繡像,琳琅滿目。

躡風亭

亭得名於陶詩“願言躡輕風”旬。1914年,桃源知縣楊瑞膻建亭,內外壁間嵌有歷代名人詩文石刻。亭左平台下有仙葡萄一架,傳為呂洞賓手植,亭為四方形兩層磚木結構古典建築。寶頂耀金,玻璃呈碧,鴟吻啄空,雕粱飛丹,廳內正壁立有桃花石《桃花觀序》碑,介紹了該觀幾度興廢的經過。內外壁間嵌有歷代名人詩文石刻,亭樓有遊廊,內沒桌凳,以供遊人憩息,品若對奕,各從所好,憑欄遠眺,桃花山西峰古木扶琉,如天然畫屏;俯視修竹萬竿,搖曳多姿。

五柳湖

因陶淵明別號五柳先生而得名,位於桃花山和桃源山毗鄰之處,湖岸迂迴,周可行車。湖垂翠柳,波映紅桃,二橋飛越,一亭獨秀。湖中有田田蓮葉,亭亭荷花,湖光山色,湖中九曲、靜影二橋,有兩山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奇觀,美不勝收。

秦人村景區

桃花源秦人作坊

2.5平方公里,其中有長1000餘米的竹廊,形式古雅,結構精巧,堪稱天下一絕。沿景點線索,即可步武陵漁朗蹤跡,遊覽人間仙境。

穿過秦人古洞,就進入了世外桃源。洞外是一個荒古神奇的世界。秦時明月,照耀著遠古;晨鐘暮鼓,傳遞著蒼涼;良田美池,流淌著自由;黃髮垂髫,共享怡樂。那古樸的秦居,芳香的擂茶;那深巷的犬吠,桑顛的雞嗚;那戲台的古典,牧童的村笛;那油榨的“吭啃”,水車的輕搖;那秦劍楚刀,石磨瓦罐;那拈藤老樹,谷風幽泉,真乃天下奇景。

秦人村景區主要景點有:秦人古洞、豁然台、秦人居、竹廊、公儀堂、奉先祠、余陰堂、秦人作坊、自樂橋、奇蹤館、延至館、儺壇。面積約2.5平方公里。秦人村是世外桃源,民俗的中心。幽處武陵山深腹,四圍重山阻隔,堪稱先秦文化的野史余情在江南的一枝獨秀。洞中多少歲月,塵世幾度春秋?與世隔絕的秦人村,以古、土、野、奇的面貌和晨鐘暮鼓,向天下遊客一聲聲傾訴著久遠的歷史和歲月的蒼涼。

桃花源 竹廊

秦人作坊

為仿秦代建築,內有碾房、碓、磨、犁、鍬、斧、刀、劍、戈、箭、弓、斧、桔槔、油榨、網、彈弓、車輪、紡車、織機等。這些秦物,有的可視賞,有的可操作,搖一搖轆轤,撞一撞油榨,吃力而有趣。

世外桃源

相傳為漁郎從入處。洞長67米。洞口奇石怪松,古色蒼然,曲徑通幽,仿佛若有光,恰合陶記意境。出洞就進入了秦人村,到了另一個世界。

竹廊

譽為天下一絕,全長1168米。廊亭相聯,結構精巧,造型奇特。遠觀蛇行龍騰,氣勢飛凡,古意野趣,淋漓盡致。廊內高掛詩詞對聯,兩旁栽植各類花竹。一覽可飽平生之眼福,一行竟越千年之滄桑。秦人村竹廊,已經成

桃花源 奉先祠

為天下一絕。秦人村有良田數十畝,千丘池兩處,可供游入觀賞。

儺壇

秦人村村民全姓秦,大概是避秦而來,不改姓氏。秦氐世傳巫教,奉祀儺王。離此不遠,還有儺王灣。壇址四面環山,高出雲霄,不但秦村諸景盡在眼中,翅首以望,還有世外看室內的奇絕感受。儺壇前有鐘樓、鼓樓各一座,晨鐘暮鼓,響徹秦村。

奉先祠

為秦人家奉祖先祠堂。每逢盛會佳節,婚喪嫁娶,秦入都在此祭祀祖先。建築古樸典雅。室內陳設,一切仿秦。祠旁田園桑竹,古意蒼茫,恍入秦代。

沅江風光帶

三千里沅江自西向東注入八百里洞庭,流經桃花源風景區長達69公里,學峰、武陵山脈一南一北夾峙兩岸,使沅江既有三峽之險,又有錢塘之秀,號稱“湖南的灕江”,也是“捕魚為業”的武陵漁川。

這條三湘四水中最長最清的河流,永遠閃耀著歷史和文化的光芒。歷代著名的文豪武將如涉江的屈原、征蠻的馬援、流放的李白、摘守的王昌齡、貶官的劉禹錫、宦遊的袁宏道等臨清流而賦詩,這一連串日夜奔涌著的自然歷史和文化遺蹟無不增添了她的凝重。沅水兩岸那極富湘西民居特色的吊腳木樓也許是人們憩息的家園。

從桃源縣城到五強溪,百里沅水風景如畫,被譽為武陵漁川。兩岸岩峰如林,映江而出,爭奇鬥趣,時而亭台樓閣,隱弱於萬山叢中。江邊岸壁,翠屏花坂,蒼艷入畫,形成了一道天然秀麗的沅水風光線。

馬石懸棺

靠近七星洞。沅江北岸絕壁上,鑿有許多方形石洞,保存較好的有8窟。傳說懸棺所葬為馬援征“蠻”得瘟病而死的將士。

竹園竹海

夷望溪7.5公里,景名“群峰奇影”。庫內深山幽谷,碧水迴環;湖中山體林相,雲影天光,似在明鏡之中。譽

桃花源桃花源

為“溝似九寨溝”,“水如灕江水”,“湖勝西子湖”。沿途星布香火飄裊的鼓鳴幽庵,像刀劍直指雲天的奇峰“劍斷南天”、溪谷幽深的“沉湖飛峽”、桃江村邊的“蝦洲思鷺”、貓兒灣畔的“青球戲龍”、彭家洲前湖面寬闊的“西子還童”和水打溝中的“水漫金溝”等景觀景點。

七星洞

七星洞象七顆星星鑲嵌在馬援石室東北山崖壁上,曲徑如垂,形勢險峻。馬援駐軍營盤洲,黑夜於洞間點燈以迷惑“五溪蠻”。現存6窟保存完好。

桃源山河秀麗,名勝古蹟甚多,博得古今遊人讚賞。漳江鎮是一座古老的集鎮,是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緊靠沅水,對面是林茂草豐的雙洲,集鎮內外有黃花井、漳江閣、文昌閣、關帝岩,漁父祠、漁父公園、寶洞湖水上樂園、萬壽休園等一批古蹟名勝。

民風民俗

桃花源喝擂茶

喝擂茶

喝擂茶,是桃花源獨有的風俗。無論是炎熱的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天,這裡的百姓一般不吃中午飯,而是擺上一桌擂茶;家裡來了貴客,也要擺上一桌擂茶。

擂茶是用生薑生米、生茶葉擂制而成,所以擂茶又名“三生湯”。做押茶的時候,先將上述3種原料(米必須用水泡脹)放在擂缽中用木棒擂製成槳,稱“擂茶腳子”。這木棒非山楂木不可。用山楂木擂搗,可以在擂茶中留下一股淡淡的持久的香味,也可使“腳子”日久不腐。

擂茶實際上是一種飲料,由於“腳子”是擂制而成,所以取名擂茶。後來,人們在擂茶中放上芝麻、鹽,以增加其色、香、味,漸漸,擂茶便遠近聞名了。

戲舞

古桃花源巫風熾盛,至今猶有遺風,戲舞便是其中之一,是一種由巫術手段向娛樂形式轉化的文娛活動。

常德花鼓戲

盛行常德、臨澧澧縣漢壽津市、桃源等縣。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它的戲曲語言由常德語系提煉而成。唱腔音樂屬曲牌連綴體,包括正調、打鑼腔和小調三類。生、旦、淨、醜都有本噪和小噪相間演唱,俗稱“克克腔”,這是正統常德花鼓戲的主要特徵。

以石訂親

桃源北邊一帶,風行以石訂親,這是桃源北路一種古老而樸實的訂親方式。

訂親發喜這一天,男方從頭到腳裝束一新,然後挑著的擔裝著稻草紙的笆簍到女方去送禮。女方全家經過對草紙一張一張地檢驗和評定,認定合格,才許訂親。作為定親禮品的這擔稻草紙必須是男方從頭到尾親自製作,中間絕不許外人幫助和代替。倘有違犯,日後查出,定是雞飛蛋打,人財兩空。因此,誰也不敢做出欺騙女方的事來,只有一招一式苦練造紙的過硬功夫。

送紙訂親的一般都是當天去回,對方是不留宿的。回到家裡,急忙打開笆簍一看,裡面放了一雙布鞋;探手一摸,鞋裡藏著兩個紅紙包,包里各有一顆石子,那就算是女方答應了,這門親事有門了!如果布鞋裡摸不出石子,這就說明男方還有不能使女方滿意的地方,必須查找原因,迅速改正,過一段日子,再挑一擔草紙去訂親。當然,也有連布鞋都不放的,這就是說,女方壓根沒有同意,那就休想再提這門親事了。

這兩顆用紅紙包著的石子,就叫“訂親石”。“石”與“實”同音,表示婚事落“實”了,心裡實在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