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審判》

西斯廷教堂本來只是羅馬教皇的一個私用經堂。因為米開朗琪羅創造了《創世紀》和《末日的審判》而名揚天下。1508年5月,米開朗琪羅開始作畫,直到1512年10月31日那幅全長40米寬14米的巨畫終於完成,整幅畫面覆蓋著天花板上。

概述

《末日的審判》《末日的審判》

作為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畫家兼作藝術家的米開朗琪羅為人類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畫和建築。他設計最有名的是聖彼得教堂那一個巨大的圓頂,而畫中最負盛名的可能就是現在羅馬台伯河西岸的梵蒂岡城的西斯廷教堂的壁畫了。

西斯廷教堂本來只是羅馬教皇的一個私用經堂。因為米開朗琪羅創造了《創世紀》和《末日的審判》而名揚天下。

簡介

《末日的審判》《末日的審判》

1508年5月,米開朗琪羅開始作畫,直到1512年10月31日那幅全長40米寬14米的巨畫終於完成,整幅畫面覆蓋著天花板上。在畫中,把天棚分成9格,每一格分別標著一個主題。“上帝區分黑暗和光明”,“創造日月和動植物”,“創造海中的動物”,“創造亞當”,“創造夏娃”,“墜落與趕出樂園”,“挪亞之獻祭”,“洪水”,“挪亞醉酒”。在畫面上有天使,預言家,女巫,神甫等340個裸體男女,體態豐盈,神情逼真。是畫家想像中的各種英雄和巨人的匯集。其中《創造亞當》這幅畫中,慈祥而威嚴的上帝正把右手伸向那個活生生健美的青年男子亞當,好像在給予亞當以力量和生命,亞當從睡夢中甦醒過來,滿臉流露著希望的目光,他那左臂輕輕地靠在曲起的左腿膝蓋上,好像他就要站了起來。再仔細看看,上帝的指尖將要觸到亞當的指尖,這兩個指尖之間只差分毫,亞當似乎全神貫注看著這兩隻將要接觸的手。

巨著難度

當人們置身於這裡,可以想像出當年作者在這天花板上作畫是何等的艱辛。在那4年中米開朗琪羅獨身一人爬上那18米高的腳手架,躺著身子仰天作畫,畫筆上的顏料不時滴落下來,常常滴在他的臉上和身上,更不時落在他的眼睛裡。當他伸手去擦時,整個人就變成真正的彩色陶瓷了。在這4年半中因抬頭作畫,仰面朝天,畫完之後他就變得像一個老人,連那閃著藝術光彩的眼睛也昏花了。雖然那時他才37歲。

巨著天頂

《末日的審判》《末日的審判》

1538年米開朗琪羅又開始繪製《最後的審判》,經過6年的時間,這幅繪在祭壇後面山牆之上的巨幅終於完成。壁畫高70米,寬10米,是世界上最複雜和最大型的。畫面從上至下分四層:第一層左右兩角是一簇簇天神,攜帶條梯,十字架,鐵釘,長矛,皮鞭等刑具;第二層是袒胸露體的耶穌,他站立在雲端,高舉著右手,似乎在作出最後的判決,特別是右後的聖母瑪利亞,兩手似在接頭巾,似乎在掩蓋著她對“世界末日”來臨的震驚;第三層是一簇天神吹響號角,末日審判開始了:第四層分左右兩組人群:左邊的人群徐徐上升飛向天堂,這裡有但丁及其同時代的偉大人物;右邊的人群紛紛下降投入地獄,其中隱約可見作惡多端的尾亞拉斯三世教皇,青蛇纏身,雙耳已變為驢耳的法官朱諾。這裡抒發了米開朗琪羅強烈的愛憎感情。壁畫層次清晰,紛而不亂,200多個千姿百態的裸體人像,巴在天堂與地獄,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希望與幻滅的瞬間,進行著殊死的搏鬥。烏雲翻滾,電閃雷鳴,明暗交迭,瞬息萬變,似乎能聽到那悽厲的呼聲與吶喊的吼聲。整幅畫筆觸豪放悲憤,氣勢撼人。據說這是作者在反對梅迪奇統治失敗後所作,所以畫面上注滿了作者對豪強的強烈抗議,難怪拉斐爾看後曾感慨地說:“米開朗琪羅是同上帝一樣傑出的天才創造世界。”

藝術明珠

當人們參觀著這幅畫時,可以感受著藝術家那股強烈的對人類的愛憎,同時還可以想像,上了年紀的米開朗琪羅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以及堅定不移的信念才能完成。西斯廷教堂雖然稱不上建築王國的王子,但它以米開朗琪羅這兩幅壁畫屹立在人們的心中,它永遠是梵蒂岡博物館一顆永放光芒的藝術明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