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悲涼》

本書前言在90年代之後出版張愛玲的傳記,不能不說是一項挑戰。 這以後的兩三年時間,是張愛玲一生中創作最為璀璨的時期。 過了幾天,張愛玲就回家了,這時候家已不是她當初逃走的大別墅了,而是一幢小洋房。

月光下的悲涼 特色及評論

張愛玲生於顯赫門族,卻又不幸有一個分離的家,她一生追求極致與完美,卻又不幸承擔了太多的痛苦與不完美。她飽嘗了人世的悲涼,卻又恰恰沉於悲涼。悲涼成就了她唯美主義的夢想。

月光下的悲涼 內容簡介

“張愛玲熱”持續至今已有10年之久。10年間,先後出版的張愛玲傳記已有五六部,研究專著也有兩三部。然而這仍不能說明我們對張愛玲的研究已經徹底了。
本書不但匯集了過去研究的成果,同時更借鑑了90年代後期逐漸面世的一些張愛玲生平資料、以及學術界近二三年最新的研究成果作為新的參考,使本書具有了以往不同的新的敘說角度與眼光。
為此,我們也將從一個新的角度解讀張愛玲所經歷的歲月和生活。也許你並不熟悉“這一個”張愛玲,但這恰恰是希望所在,閱讀本書無疑將是一次有意義的心靈之旅。

月光下的悲涼 本書前言

在90年代之後出版張愛玲的傳記,不能不說是一項挑戰。
“張愛玲熱”持續至今已有10年之久。10年間,先後出版的張愛玲傳記已有五六部,研究專著也有兩三部,不可謂不多。
但張愛玲仍然是讀者關注的焦點,仍然吸引著眾多的探詢的和不滿足的目光,關於張愛玲,我們不是說得太多,而是太少,我們重複得太多,而認真探尋得太少。
90年代後期逐漸面世的一些張愛玲生平資料為本書提供了新的參考,近兩三年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也為本書提供了新的敘說角度與眼光。
我們將從一個新的角度解讀張愛玲所經歷的歲月和生活。也許你並不熟悉“這一個”張愛玲,但這恰恰是我們的希望所在,閱讀本書無疑是一次有意義的心靈之旅,無疑是一次樂而忘返的精神探索。
為什麼說張愛玲是“20世紀最為徹底的唯美主義者?”
張愛玲一生自始至終都追求完美,追求極致,這既是《傳奇》魅力之所在,又是她個人婚姻人生悲劇的重要原因,更是持續至今的“張愛玲熱”背後深刻的文化內涵。比較而言,20世紀其他的一些作家,如徐志摩、戴望舒、沈從文、蕭紅、何其芳等,創作雖然也有唯美主義傾向,但人生態度卻遠非張愛玲那樣的徹底。張愛玲的唯美態度與她觀察人生、世界“眼光”的分裂有關,她的這種“眼光”又極個人化、私人化,早在童年父母離異之際便已出現,別人很難和她一樣。
張愛玲40年代的小說集《傳奇》與散文集《流言》,最初是作為新文學的“異數”出現的,但到90年代它們已被承認為經典之作,甚至在96、97年之際,北大還有評論家將她列為“20世紀中國十大小說家”之一,與魯迅、巴金、老舍、沈從文等大師並肩而列,那么,張愛玲小說、散文的藝術魅力究竟在什麼地方?
張愛玲傑出的藝術才華在於她為40年代亦新亦舊的中國生活創造出了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又從這種形式中衍生出一種輓歌般的悲涼美感:一邊是古中國的精緻情調與喧譁聲響,一邊是現代人獨自孤獨的荒涼體驗,兩者交融,塑出特殊的美感形式。用她自己的說法是,“我喜歡用參差對照的寫法。”
張愛玲與汪偽官員胡蘭成歷時三年之餘的婚戀,以轟轟烈烈始,以決然絕去終,這場亂世之戀對她後來的人生道路是否有所影響?
影響非常之大,儘管張愛玲一生著述從未就此提過隻言片語,但與胡蘭成感情的破裂深深地改變了她的人生態度。1944年他們開始相戀時,張愛玲還是對外部世界抱有很多熱烈想像的,希望從外部世界求得極致與完美,1947年後她對自我以外的一切都已失望。開始轉向一種純粹的內心生活。這也是她為什麼40年代喜歡奇裝炫人好在雜誌媒體上大出風頭,而50年代以後卻迅速淡出。到晚年索性閉門不出,與世隔絕,前後判若兩人。不過張愛玲對胡蘭成並無怨悔之意,50年代她還跟他借過書,70年代末期還根據早年他給她講的一個真實故事寫過一篇很美的小說《色.戒》。很多人一生只愛一個人,而且一愛就是一生。在現代社會,張愛玲對待愛情的態度很使人懷念。
張愛玲在抗戰勝利後的一段“沉默年代”里,曾與當時頗有前途的青年導演桑弧相識相交,但她為什麼又對好心人婉轉的示意“搖頭再搖頭”呢?
她的確很賞識才華橫溢的桑弧,全國解放後與他仍有很好的交往,但與胡蘭成長達三年的婚戀,愛與被愛的錯離,已使她心力交瘁,她不願意再去愛任何一個人。愛有時是一種能力,經此大變她可以說是失去了這種能力。
50年代張愛玲差不多是被人“遺忘”了,事實上她仍創作了一些作品,如《赤地之戀》、《秧歌》、《五四遺事》等,但直到今天,人們對她後40年的創作仍然不夠重視,這中間是否有不公正?
沒有。張愛玲雖曾是璀璨奪目的曠世天才,但50年代以後她也不得不接受普通人的命運,為生計而奔波,她這時期的小說劇本多是政治性和商業性的,她自己也清楚,後來皇冠社出版她的作品集,她堅決不收入《赤地之戀》。
晚年張愛玲離群索居,最後又無聲而去,她在去世前長達二十餘年的幽居歲月中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境界?
用一個詞來傳達那種境界是很困難的,若一定要勉力為之,最好用“美”這個詞,如何理解張愛玲晚年“美”的境界?如果我們能夠想像一個女子在銀色的月光下,起舞,飛揚,又悲慟低徊,最後緩緩鏇起,慢慢化入一片平靜澄明的月光,那么,我們就能理解張愛玲經歷過的內心旅程,她晚年淡如止水的心境。其實到80年代,她的傑出才華已為台灣、香港和大陸所承認,聲名日隆,但她謝絕一切邀請與訪見,寧願沉迷於“海上紅樓”而遺形忘身,她以平靜的姿態接受了時間和命運,她選擇了一種自己與自己對話的生活方式,一種沉湎於想像與記憶的唯美姿態。於燦爛之處歸於平靜,是她晚年的情形。
讓我們走過張愛玲,看看那美麗月光下一個傳奇女子的飛翔與夢想吧!

月光下的悲涼 本書目錄

第一章 亂世天才夢

 顯赫身世
 童年,最初的記憶
 母親,飄浮不定的身影
 1938,逃離父親的家

第二章 香港離亂

 難堪的愛
 從上海到香港
 港戰經驗

第三章 上海傳奇

 職業生涯的開端
 走在夢想的路上
 “極有前途的青年天才”
 傳奇年代
第四章 傾城之戀

 胡蘭成的出現
 “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欲仙欲死
 
第五章 塵埃落定

 大難將至
 永遠的傷痛
 溫州,“我將只是萎謝了”
 徹底破裂
第六章 悄然出走

 沉默年代
 插曲:桑弧與兩部電影劇本
 1949的特殊意味
 傷心離別
第七章 在美國,被遺忘的歲

 從香港到美國
 第二次婚姻
 花蓮,香港與邁阿密
第八章 月光下的悲涼

 舊作新改:悲涼之美
 幽居歲月
 夢回“海上紅樓”
 在銀色的月光下  

附錄一:張愛玲生平.文學年表
附錄二: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月光下的悲涼 文章節選

職業生涯的開端

“我替報館寫稿好了”1942年張愛玲這樣平靜地對弟弟說。在此之前,她為學費去見過父親一面,坐了不到十分鐘。那是她一生中與父親最後一次見面。她頭也不回地走了,從此完全走上了另外一條獨立的道路,一條為內心而生活的道路。
這以後的兩三年時間,是張愛玲一生中創作最為璀璨的時期。但她究竟為何選擇職業作家的道路,最直接的原因其實是經濟上的緊迫,她幾年前就很明白自己是“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的”,從香港回來,這種感覺更加明顯。其實按她本意,能繼續深造當然是更好,是最有長遠眼光的。
初回上海的時候,她弟弟去看她,問她對將來有什麼打算?她說,港大畢業本可免費去牛津大學深造的,但因戰事,實現不了了,然而港大也只剩半年就可畢業,所以她很想轉入聖約翰大學,“至少拿張畢業文憑”。
但是沒有錢,張子靜回憶說:“她嘆了一口氣。”
張愛玲這次從香港回來跟姑姑一起住,而姑姑當初跟她父親分得的財產,也主要是一些古董首飾。1928年和母親一起從海外回國後,姑姑又在上海做了一些投資,然而時局不穩,幣值貶值,姑姑的投資大都有去無回,開始時姑姑在英商怡和洋行做事,但因戰事,怡和業績很受影響,姑姑和一千多在華員工都被裁掉了。後來姑姑又到電台做過廣播播音工作,等張愛玲從香港回來的時候,姑姑又在大光明戲院做翻譯工作,已成了一個完全獨立謀生的職業婦女,她的收入,供一個人的日常起用倒還寬裕,但要負擔張愛玲的學費和生活就不免吃力。
姑姑對她說,轉學聖約翰大學的學費應由她父親出。因為當初她父母協定離婚時,她父親答應負擔她以後的教育費用,但港大三年,他一分錢沒出。都是她母親負擔的。現在只剩下半年,理當由他出。但張愛玲頗覺躊躇,因為自從她1939年初逃出父親的家以後,已有四年多時間未與父親見面了,在港大三年,亦無隻言片語到家,父女情份基本上算是斷了。此時面臨困難,再向父親開口,未必能得到學費是一件事,傷了尊嚴也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
但她弟弟贊成姑姑的意見。 弟弟一直是與父親、後母住在一起的,當然,他也曾背著雙籃球鞋找過母親,但母親把他勸回去了,弟弟與父親、後母共同生活一直到50年代父親去世為止,弟弟回家之後即趁後母不在的機會,私下向父親講了張愛玲回上海後的情形及學費問題。父親聽後,沉吟了一陣,說:“你叫她來吧。”顯然,他對張愛玲四年前的離家出走一直是耿耿於懷的,就像張愛玲對父親和後母一直未能釋懷一樣,雙方幾年裡都未能尋找到一個相互諒解的機會。
過了幾天,張愛玲就回家了,這時候家已不是她當初逃走的大別墅了,而是一幢小洋房。她在客廳里見到了父親,這是隔了四年的第一次見面,然而父女兩人彼此都甚覺陌生,張愛玲更是神色冷淡,一點笑意都沒有,她只簡單地把她想在聖約翰大學續讀的計畫及學費的問題說了說,她父親聽完了,沒多說什麼,但已顯得相當的寬容了,叫她先報名考試,並說:“學費我叫你弟弟送去。”
張愛玲在家裡坐了不到十分鐘就走了。當初一直不喜歡她的後母事先得知她要回來的訊息,呆在樓上沒下來,張愛玲亦沒想到要去見她,跟父親說完了事,起身就走了。
父女倆沒有一句提到四年前的事情,他們似乎都沒有作好諒解的準備,已經長得高高大大、孤傲不群的張愛玲頭也不回地走了,她弟弟回憶說:“那是姊姊最後一次走進家門,也是最後一次離開。”此後她和我父親就再也沒有見過面。不過父親後來總是知道她的,通過雜誌、通過報紙,通過電影,她在這以後不久就紅遍了上海灘,她的不少文章都提到了她父親,父親在她筆下是抽鴉片的、粗暴的、無用的、沒落的形象,不知道她父親看了那些文章後是何感受。他是最早發現並培養她創作天才的人,事實上他喜歡她勝過她弟弟。
有了父親提供的學費,在當年秋天,張愛玲轉學進了聖翰大學文學系四年級,但不巧的是她轉學考試時國文不及格,需要進補習班,說來亦是滑稽之事,她的國文修養從小到大一直都是很好的,看來可能是在港大三年堅持不用中文的緣故。開學後不久,張愛玲就從文初級班跳到了高級班。
炎櫻也轉學到了聖約翰大學,她的父親那時在南京西路開了一家頗有名氣的珠玉店,叫做Mohideen Bros ,家境比較富裕,兩人仍經常在一起逛街,買零食,形影不離。《炎櫻語錄》里的許多“典故”即出自這時期,港大時期的那種散漫、自由、隨意的風格似仍在兩人身上繼續。
但這種情形只維持了兩個多月,張愛玲很難仍如過去一樣一邊認真讀書一邊鬧哄哄地去看電影去滿街找冰淇淋,她已經沒有炎櫻那份自由與幸福了。上海比香港更明確地向她提示她是一個人“赤����地站在天底下了”。在學費問題解決之後,生活費用問題很快又迫在她的眼前。在去香港之前,她與姑姑同住,那時母親還在,房租等一切費用都由母親負擔,而現在與姑姑同住,這些費用自然都落到姑姑頭上,張愛玲心里過意不去,壓力很大。母親自39年去了新加坡,已經幾年不知音訊。父親那裡她要了學費,就不願再找他要生活費。張愛玲是個倔強的女子,她不太願意求於人,哪怕是自己的親人。很明顯,她需要賺錢自立了。事實上,她也想這樣,當初她從父親家逃出來的時候,事實上已是主動放棄了張家的財產,而當她決定去港大繼續念書而非穿漂亮衣服準備去做少奶奶的時候,她就已是放棄了依靠男人而活著的道路,在她那樣的家庭裡面,大多數的女孩子的前程都是如此規劃的,那時候她似乎就已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將走上職業女性的道路,如她姑姑、母親那樣。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