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

《時報》

《時報》是中國近代有影響的全國性日報之一,也是舊上海與《申報》、《新聞報》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的三大報紙之一。1904年6月12日由狄楚青(狄葆賢)創辦於上海。羅普(孝高)任總主筆,歷屆主編為陳冷、雷奮、包天笑、戈公振等。每日刊行對開2張,1907年2月起增至3張。因經費困難,於1939年9月1日停刊。

創刊背景

最初的《時報》是流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啓超主持的保皇會在國內的機關報。《時報》的名稱就是梁啓超所命名,其發刊詞和長達25條的發刊條例也出自梁的手筆。保皇會曾經撥款7萬元作為辦報經費,以後每年都有撥款,前後累計達20萬元之多。

1904年6月12日,由狄楚青主持,羅普為總主筆的《時報》掛了日商的招牌正式發刊。1912年,《時報》脫離了康、梁的控制,成為狄楚青獨資經營的報紙,他主持《時報》長達17年之久。

簡介

(圖)《時報》《時報》

《時報》創辦初期,辟有“論說”、“中外新聞”、“譯叢”、“小說”等欄目,除少量創作外,大量譯載西方文學作品。基本用白話。其中,愛情題材的《空谷蘭》、探案題材的《火里罪人》曾傳誦一時。它刊載的一些世界名著,如法國科學幻想小說大師 J.凡爾納的《八十天環遊地球》(刊於1905年12月)、V.雨果的《悲慘世界》(譯名《逃犯》,刊於1907年8月)、W.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刊於1910年4月),均為中國國內較早的白話譯本。

在報刊業務改革上,《時報》獨樹一幟。配合新聞,專門辟設“時評”欄,每日數篇,短小靈活,馳騁自如。版式、版面也有創新和特點,《時報》打破成例,首創對開報紙、分為4個版、兩面印刷的版式;版面編排實行分欄設目,採用1—6號字型,區別正文、標題和訊息的輕重緩急。它的這些創新,後來為《申報》、《新聞報》(中國)等大型報紙仿效。

民國初年,《時報》又開闢《教育》、《實業》、《婦女》、《兒童》、《圖畫》、《文藝》等周刊,也為許多報紙所仿行。

1908年以後,與康、梁關係疏遠,與江浙立憲派關係密切。民國初年,代表進步黨的利益,一度維護袁世凱的統治。1914年起 ,因袁世凱排斥進步黨,報紙即轉為反袁,並抵制洪憲帝制。以後,此報政治色彩逐漸淡薄。1925年由黃承恩(伯惠)接辦後,著重刊登體育新聞和社會新聞,以消遣娛樂性內容吸引讀者。

影響

《時報》首創上海報紙的“時評”專欄,對上海報界影響極大。當時《時報》的新聞專欄分為國內大事、各埠要聞、本埠新聞三個方面,由三個主要的新聞編輯專門負責。

每則短評文章雖然只有一、二百字,但是由於其文字流暢、言辭冷竣,因而很受讀者歡迎。對老上海來說,《時報》給人影響最深的莫過於1937年八一三事變那天,《時報》封面上加印“難關”兩個極大的紅字。這種破天荒的版面安排足以令人觸目驚心。在此以前,日寇製造事端,大舉增兵上海,戰事已有一觸即發之勢。

然而,當時的國民黨上海市政府卻委曲求全,粉飾太平,再三要求市民照常生活,不要驚慌。在這種情況下,8月13日當市民看到《時報》上“難關”這兩個血紅的大字時,不能不強烈地感受到戰爭已經迫在眉睫,於是虹口閘北一帶的居民紛紛逃離。果然,當夜11時許,虹口、閘北一帶槍聲大作,炮火連天,日寇向中國軍隊發起了進攻,大批建築物毀於一旦,而白天看了《時報》及時離開的人則幸免於難。從此,《時報》名聲大噪,發行量激增,日銷量超過2萬份,成為滬上大報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