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講書經解義》

《日講書經解義》

《日講書經解義》,十三卷,(清)庫勒納等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內府刻本。半頁9行,每行18字。黑口,四周雙邊,雙魚尾。版框18.5cm×14.5cm。卷前有康熙十九年《御製序》,庫勒納等《進呈疏》及庫勒納、葉方藹等58位編撰者官銜名。

《日講書經解義》

《日講書經解義》,十三卷,(清)庫勒納等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內府刻本。半頁9行,每行18字。黑

《日講書經解義》《日講書經解義》

口,四周雙邊,雙魚尾。版框18.5cm×14.5cm。卷前有康熙十九年《御製序》,庫勒納等《進呈疏》庫勒納葉方藹等58位編撰者官銜名。

康熙十七年(1678年)玄燁命庫勒納、葉方藹等儒臣編撰此書作為日講的教材並頒布天下。《日講書經解義》對《尚書》逐篇逐節地訓講,其體例是:頂格列出經文釋文則低一格,儒臣取自漢宋以來諸家學說薈萃折衷,進行逐節訓講。《日講書經解義》與一般的儒生注重訓詁、音義的注釋方法迥別,側重於引申治國安邦、馭服人心的道理,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論:“大旨在敷陳政典,以昭宰馭之綱;開發心源,以端慎修之根本;而名物訓詁,不復瑣瑣求詳。蓋聖人御宇,將上規堯舜,下挹成康,所學本與儒生異。”

《四庫全書總目》、《欽定四庫薈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等均有著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