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講易經解義》

《日講易經解義》

本書的出版發行無論是對於歷史文獻的研究整理,還是對於中國古代歷史與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積極意義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時,由於《四庫全書薈要》本來就是書中精品,再輔之以現代的印刷技術,這套書也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大小圖書館和個人收藏的珍品。

基本信息

日講易經解義

《日講易經解義》,十八卷,《筮儀》一卷,《朱子圖說》一卷,(清)牛鈕等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內

《日講易經解義》《日講易經解義》
府刻本。半頁9行,每行18字。大黑口,四周雙邊,雙魚尾。版框19cm×14.5cm。卷前有康熙二十二年《御製序》、康熙二十二年四月牛鈕等《刊竣進表》及諸臣銜名(包括牛鈕、孫在豐等78人)。

康熙六年(1667年),聖祖玄燁親政後繼續遵循“崇儒重道”的政策。他十分重視經筵,認為設立經筵表明帝王留心學問,勤求治理。十年(1653年)二月,經筵正式舉行,四月又開始日講,令儒臣日日為其進講經史文學,從未間斷。經筵、日講促使康熙帝系統地學習儒學,而且他還把所學用於經世,後來清廷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台灣等舉措可以說就是康熙帝通經致用的表現。康熙帝不僅自己潛心學習,並令儒臣將講官進講《四書五經》的釋文纂輯刊刻成書,供全國生員學習,《日講易經解義》便是其中之一。

《日講易經解義》卷一至卷十四為上下經,卷十五至卷十七為《繫辭》,卷十八為《說卦傳》、《序卦傳》、《爻卦傳》。是書概括了歷史上諸儒對《周易》解釋,綜合了卦、爻的變化理論,探討了易理宗旨及其與社會現象的聯繫。該書是日常講課的材料,語言比較淺近。《四庫全書總目》、《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目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等均有著錄。

除此本外,另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內府刻滿文本。

返回:武英殿刻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