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宗經》

《宗經》是《文心雕龍》的第三篇。它和上一篇《徵聖》有密切的聯繫;因為聖人的思想是通過經典表現出來的,所以學習經典就是學習聖人的必要的途徑。“徵聖”和“宗經”是劉勰進行文學評論的基本觀點。

內容簡介

宗經宗經
全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概述經書的基本情況,特彆強調其巨大的教育意義。第二部分介紹五種經書的主要寫作特點及其成就。第三部分說明必須宗經的原因:從經書和後代作品的關係來看,劉勰認為各種文體都從經書開始;文能宗經,就有六種好處,否則就會出現楚漢以後過分追求形式的流弊。
劉勰對儒家經典推崇備至,認為經書的內容是永恆不變的真理,顯然是錯誤的;認為各種文體都源於經書,只要向經書學習,寫文章就有六大優點,這些說法也是不完全正確的。但他強調儒家經典的教育作用,把經書的寫作特點歸結為“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以及以內容為主的“六義”說,對於當時趨於華靡的文壇風氣,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

原文譯註

(一)
三極彝訓1,其書言“經”。“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2。故象天地3,效鬼神4,參物序5,制人紀;洞性靈之奧區6,極文章之骨髓者也7。皇世《三墳》8,帝代《五典》9,重以《八索》,申以《九邱》10;歲歷綿曖11,條流紛糅12。自夫子刪述13,而大寶鹹耀14。於是《易》張《十翼》15,《書》標“七觀”16,《詩》列“四始”17,《禮》正“五經”18,《春秋》“五例”19。義既極乎性情20,辭亦匠於文理21;故能開學養正,昭明有融22。然而道心惟微23,聖謨卓絕24,牆宇重峻25,而吐納自深26。譬萬鈞之洪鐘27,無錚錚之細響矣28。
〔譯文〕
說明天、地、人的經常的道理的,這種書叫做“經”。所謂“經”,就是永恆的道理,不可改易的偉大教訓。經書取法於天地,徵驗於鬼神,深究事物的秩序,從而制訂出人類的綱紀;它們深入到人的靈魂深處,並掌握了文章最根本的東西。三皇時產生了《三墳》,五帝時出現了《五典》,又加上《八索》、《九邱》等古書;它們經過長期的流傳而不清楚了,後來的著作越來越錯綜複雜。自從經過孔子對古書的整理,它們的精華都放射出光芒。於是,《易》的意義有《十翼》來發揮,《書》中指出了“七觀”,《詩》里分列出四部分作品,《禮》明確了五種主要的禮儀,《春秋》中提出五種記事條例。所有這些,在義理上既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在文辭上也可稱為寫作的典範;因此能夠啟發學習,培養正道,這些作用永遠歷歷分明。但是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十分微妙,由於聖人的見解非常高深,加之他們的道德學問也很高超,因此他們的著作就能深刻地體現自然之道。這就像千萬斤重的大鐘,決不會發出細小的聲音來。
〔注釋〕
 1 三極:就是三才,指天、地、人。彝(yí宜)訓:經常的道理。彝:經常的。
2 刊:削除。不刊:就是不可磨滅。
3 象:取法。
4 效:驗證。
5 參:參入,干預。序:秩序,引申指規律。
6 洞:通達。奧區:深秘而不易窺見的地方。

經典經典

7 極:追究到底,引申為徹底掌握。骨髓:指文章的主要成分,和只用一個“骨”字而與“風”字並列的含意有所不同。
8 皇:指三皇。三皇的解釋很多,較普通的說法是指伏犧、女蝸(wā挖)、神農。見司馬貞《三皇本紀》(附《史記》後)。《三墳》:古書名,傳為三皇之書。墳:大道。
9 帝:五帝。五帝的說法也很多,較普通的說法是指黃帝顓頊(zhuānxū專需)、帝嚳(kù庫)、唐堯虞舜。見《史記·五帝本紀》。《五典》:傳為五帝的書。典:常道。
10 重、申:都有加的意思。《八索》:相傳為關於八卦的書。索:探索。《九邱》:相傳為關於九州的書。邱:積聚。
11 綿:長遠。曖:不明。
12 紛:眾多。糅:複雜。
13 刪述:相傳孔子序《書》刪《詩》,又自稱“述而不作”(《論語·述而》)。
14 大寶:比喻最有價值的東西。
15 張:發揮。《十翼》:指《彖(tuán團去)辭》上下、《象辭》上下、《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相傳為孔子解釋《周易》而作。
16 標:顯出,七觀:《尚書大傳》載孔子的說法,認為從《尚書》的某些篇章中可以觀義、觀仁、觀誠、觀度、觀事、觀治、觀美。
17 列:分布、陳列。四始:《毛詩序》中說《詩經》中的《國風》、《小雅》、《大雅》和《頌》四個部分,叫做“四始”。
18 五經,指吉禮(祭祀等)、凶禮(喪弔等)、賓禮(朝覲(jìn進)等)、軍禮(閱車徒、正封疆等)和嘉禮(婚、冠等)五種主要的禮儀。見《禮記·祭統》鄭玄注。
19 五例:《春秋》的五種記事條例:“一曰微而顯”,“二曰志而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盡而不汙”,“五曰懲惡而勸善”(杜預《春秋左氏傳序》)。
20 極:一作“埏”(shān山),“埏”是和泥做瓦,這裡比喻文章的教育作用。
21 匠,技巧或能掌握技巧的人。這裡指善於掌握文理。文理:寫文章的道理。
22 有:語詞。融:長。
23 道心: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
24 謨(mó蘑):謀議。
25 牆宇:孔子的學生子貢曾說:“夫子之牆數仞。”(《論語·子張》)古八尺為一仞,“數仞”是形容孔子的牆很高。這裡用“牆宇”喻指聖人的道德學問。峻:高。
26 吐納:言論。這裡指著作。
27 鈞:古三十斤為一鈞。洪:大。
28 錚錚(zhēng爭):金屬的聲音。
(二)

儒家儒家

夫《易》惟談天1,入神致用2,故《系》稱3:旨遠、辭文,言中、事隱4。韋編三絕5,固哲人之驪淵也6。《書》實記言,而訓詁茫昧7;通乎“爾雅”8,則文意曉然。故子夏嘆《書》9:“昭昭若日月之明10,離離如星辰之行。”11言昭灼也12。《詩》主言志,詁訓同《書》;摛《風》裁“興”13,藻辭譎喻14;溫柔在誦15,故最附深衷矣16。《禮》以立體17,據事剬范18;章條纖曲19,執而後顯;采掇生言20,莫非寶也。《春秋》辨理,一字見義;“五石”、“六鷁”21,以詳略成文22,“雉門”、“兩觀”23,以先後顯旨;其婉章志晦24,諒以邃矣25。《尚書》則覽文如詭26,而尋理即暢;《春秋》則觀辭立曉,而訪義方隱。此聖人之殊致27,表里之異體者也28。至根柢槃深29,枝葉峻茂30,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是以往者雖舊,餘味日新;後進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31。可謂太山遍雨,河潤千里者也。
〔譯文〕
易經》是專門研究自然的道理的,講得精深微妙,可以在實際中運用;所以《繫辭》中說:《易經》的意旨深遠,辭句有文采,說的話符合實際,講的事理卻比較難懂。孔子讀這部書時,三次翻斷了系竹簡的皮繩,可見這部書是聖人深奧哲理的寶庫。《尚書》主要是記言的,只是文字不易理解;但如懂得古代語言,它的意義也就很明白了。所以子夏讚嘆《尚書》說:“它像日月那樣明亮,像星辰那樣清晰。”這無非是說,《尚書》記的很清楚明白。《詩經》主要是抒發作者思想情感的,它的文字和《尚書》一樣不易理解;裡邊有《風》、《雅》等不同類型的詩篇,又有“比”、“興”等不同的表現方法,文辭華美,比喻曲折;諷誦起來,可以體會到它溫柔敦厚的特點,所以它最能切合讀者的心情。《禮經》可以樹立體制,它根據各種事務來制訂法度,其中的條款非常詳細周密;執行起來,有明顯的效果;任意從中取出一詞一句,沒有不是十分可貴的。《春秋》這部書在辨明道理上,一個字就能顯示出讚美或批評來。例如關於“石頭從天上落到宋國的有五塊”、“六隻鷁鳥退著飛過宋國都城”等記載,是以文字的詳盡來顯示寫作的技巧;又如關於“雉門和兩觀發生火災”的記載,是以排列先後的不同來表示主次的意思。其中有些記載,用婉轉曲折、含蓄隱蔽的方法寫成,那的確是相當深刻的。總起來看,《尚書》的文字看起來似乎古奧一些,只要尋找出所講的道理,還是易於領會的;《春秋》的文字很容易明白,但要探索它的含義,卻又深奧難懂。由此可見,聖人的文章豐富多采,文辭和內容各有特色。經書和樹木一樣,根深抵固,枝大葉茂;文辭簡練而意義豐富,所舉事例很平凡而所暗示者卻很遠大。所以,過去的經書歷時雖已久遠,但它們遺留下來的意義卻永遠新穎。後世的人向它們學習,一點不嫌太晚;前代學者用了很久,也並不嫌過早。經書的偉大作用,可以說像泰山上的雲彩能使普天之下都下到雨,像黃河的大水可以使周圍千里都得到灌溉。
〔注釋〕
1 天:天道,就是自然的道理。
2 神:精妙。
3 《系》:指《周易·繫辭》。下面所說的原文是:“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見《繫辭》下)
4 中(zhòng眾):恰當,隱:深奧。
5 韋:熟皮,古代未發明紙以前的書,是寫在一條一條的竹簡上,用繩編聯起來。韋就指這種皮繩。絕:斷。
6 哲人:有智慧的人,這裡指聖人。驪(lí離):驪龍。淵:深水。《莊子·列禦寇》中說,藏在深淵中的驪龍,其頷(hàn漢)下有珍貴的珠。這裡用來比喻《周易》中深藏著精妙的道理。
7 訓詁:對古書文字的解釋。
8 爾雅:指古代語言。爾:近。雅:正。
9 子夏,孔子的學生。他的話見於《尚書大傳》。
10 昭昭:明白。
11 這兩句話的原文是:“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若參辰之錯行。”離離:清楚。
12 灼(zhuó濁),明亮。
13 摛(chī吃):發布。這裡指《風》、《雅》等詩篇的寫作。裁:制。這裡指“比”、“興”等手法的運用。
14 藻:文采。譎(jué決):變化不測。
15 溫柔:即溫柔敦厚。儒家強解這是《詩經》中一切作品的特點。
16 附:接近。
17 《禮》:指《儀禮》。體:體統、體制。
18 剬(zhì志):即制。
19 纖(xiān先):細。
20 掇(duō多):取。生:唐寫本作“片”。譯文據“片”字。
21 五石、六鷁(yì意):《春秋·僖公十六年》載:“隕(yǔn允,落)石於宋五。”“六鷁退飛過宋都。”鷁:鳥名。
22 略:一作“備”。譯文據“備”字。
23 雉(zhì志)門、兩觀:《春秋·定公二年》載:“雉門及兩觀災。”雉門:魯宮的南門。兩觀:宮門外左右二台上的樓。“災”指火災。失火的主要是兩觀,但兩觀附屬於雉門,所以先說雉門。
24 婉章:即上文所說“《春秋》五例”中的“婉而成章”。“志晦”:即“五例”中的“志而晦”。(見本篇第一段注19)
25 諒:確實。邃(suì歲):深遠。
26 詭(guǐ軌):反常、奇異。
27 聖人:唐寫本作“聖文”。譯文按“聖文”。殊致:種種不同的情致。
28 表:外表,指文辭。里:內容。
29 柢(dǐ底):也是根。槃(pán盤),一作“盤”,與“蟠”通,是彎曲的意思。
30 峻:高。
31 文:唐寫本作“久”。譯文據“久”字。這句的意思是說,經書內容豐富,用之不盡,取之不竭。
(三)

儒家儒家

故論、說、辭、序1,則《易》統其首2;詔、策、章、奏3,則《書》發其源;賦、頌、歌、贊4,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5,則《禮》總其端;紀、傳、銘、檄6,則《春秋》為根。並窮高以樹表7,極遠以啟疆8;所以百家騰躍9,終入環內者也10。若稟經以制式11,酌雅以富言12,是仰山而鑄銅13,煮海而為鹽也。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14:一則情深而不詭15,二則風清而不雜16,三則事信而不誕17,四則義直而不回18,五則體約而不蕪19,六則文麗而不淫20。揚子比雕玉以作器21,謂五經之含文也。夫文以行立22,行以文傳;四教所先23,符采相濟24。勵德樹聲25,莫不師聖;而建言修辭,鮮克宗經。是以楚艷漢侈26,流弊不還;正末歸本27,不其懿歟28!
〔譯文〕
所以論、說、辭、序等體裁,都從《周易》開始;詔、策、章、奏等體裁,都發源於《尚書》;賦、頌、歌、贊等體裁,都以《詩經》為本源;銘、誄、箴、祝等體裁,都從《禮經》開端;紀、傳、盟、檄等體裁,都以《春秋》為根本。這些經書都為後世樹立了最好的榜樣,替文章的發展開闢了極為廣闊的領域。因此,在創作上任憑諸子百家怎樣馳騁活躍,歸根到底總是超不出經書的範圍。如果能根據經書來制定文章的格式,學習經書中的辭彙來豐富語言,這就如同靠近礦山來煉銅,煎熬海水來製鹽。所以如果能夠學習聖人經典來寫文章,這種文章就能基本上具備六種特點:第一是感情深摯而不欺詐,第二是教訓純正而不雜亂,第三是所寫事物真實而不虛妄,第四是意義正確而不歪曲,第五是風格簡練而不繁雜,第六是文辭華麗而不過分。揚雄用玉必雕琢然後才能成器作比喻,說明五經裡面也必須有文采。人的德行決定著文章的好壞,而德行又是通過文辭表現出來的。孔子用“文、行、忠、信”四項來教育學生,而把“文”放在首要地位;正如美玉必須有精緻的花紋一樣,“文”是和其他三項相配合的。後世的人在勉勵德行、建樹功名上,都知道要向聖人學習,只有在文章的寫作上,很少學習聖人的經典。因此,楚國宋玉等人的作品就比較艷麗,漢代更出現了許多過分鋪排的辭賦。這種偏向越發展越嚴重。糾正這種錯誤,使之回到經書的正路上來,不就好了嗎?
〔注釋〕
1 論、說、辭、序:四種文體。《文心雕龍》所論各種文體,無“辭”、“序”兩種。
2 統:總起來。
3 詔、策、章、奏:這四種都是政治性檔案,前二者是上對下的,後二種是下對上的。
4 頌:歌頌功德的韻文。贊:頌的變體。史書中的“贊”,有褒有貶。
5 銘:刻在器物上記功或自警的作品。誄(lěi壘):哀悼死者的作品。箴(zhēn真):對人進行告誡規勸的作品。祝:禱告神明的作品。
6 銘:上面已講到這種文體,這裡應為“盟”。“盟”是會盟的誓辭。檄(xí習):徵召或聲討的文書。
7 表:標。
8 啟疆:開拓疆土,這裡指擴大文章的範圍。
9 騰躍:比喻文壇上的活動。騰:躍起。
10 環:範圍。
11 稟經:接受經書的榜樣。稟:接受。
12 酌:取。雅:指經書中雅正的語言。
13 仰:唐寫本作“即”,譯文據“即”字。
14 體:主體,這裡指文章的基本方面。義:意義,好處,這裡指文章的特色。

15 詭:這裡指虛假。
16 風:風化,指作品的教育意義。
17 誕(dàn但),虛妄,荒誕。
18 直:唐寫本作“貞”,譯文據“貞”字。回:奸邪。
19 體:風格。約:簡練。蕪:繁雜。
20 淫:過度。
21 揚子:揚雄西漢末年的作家。他的話見於《法言·寡見》篇。
22 文:文辭。行:德行。
23 四教:《論語·述而》中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4 符采:玉的橫紋。濟:幫助。這裡以玉與紋的關係比喻“行、忠、信”與“文”的關係。
25 聲:名聲。
26 楚:指《楚辭》。在《文心雕龍》全書中對屈原的評價是很高的,而對宋玉則時有指責(如《詮賦》篇中說“宋發巧談,實始淫麗”,《誇飾》篇中說“自宋玉、景差,誇飾始盛”等等),所以這裡批評的不會是《楚辭》全部,主要是宋玉等人的作品。
27 末:指後代作家在寫作上的錯誤。
28 懿(yì意),美。歟:句末助詞。
(四)
贊曰:三極彝道,訓深稽古1。致化歸一,分教斯五2。性靈熔匠3,文章奧府4。淵哉鑠乎5!群言之祖。

宗經宗經

〔譯文〕
總之,經書上闡述了天、地、人最經常的道理;要從這裡吸取教訓,便應深深地鑽研經書。它們本著一個總的教育目的,具體進行教育則分為五經。它們不僅有培養人的精神的作用,而且是文章的巨大寶庫。經書是這樣的精深和美好呵!真是一切文章的祖宗。
〔注釋〕
1 稽:查究。
2 斯:則,就。五:指五經。
3 性靈:指人的精神。熔:熔化金屬,這裡比喻陶冶性情。
4 府:儲藏之所,府庫。
5 淵:深,鑠(shuò朔):美。

後世評論

《徵聖》、《宗經》兩篇所論,和上述劉勰對儒家的態度是一致的。這兩篇對儒家著作雖然作竭力的吹捧,也全都是從寫作的角度著眼的。劉勰所強調的,主要是儒家聖人的著作值得學習。如說聖人之文“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以藏用”,或“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等,都是講聖人的文章在寫作上有各種各樣的好處,堪為後人學習的典範。這一思想講得最集中的,是《宗經》篇提出的“六義”:
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
春秋春秋
這就是劉勰所論學習儒家經典的全部價值,也是他主張“徵聖”、“宗經”的全部目的。學習儒家經典來寫作,他認為就有情深、風清、事信、義直、體約、文麗六大好處,這就是他要歸的“本”。“六義”的提出,其針對性也很明確,就是當時文學創作中出現的:詭、雜、誕、回(邪)、蕪、淫,這就是劉勰要正的“末”。所以,劉勰“徵聖”、“宗經”的主張,主要就是企圖糾正當時文學創作中形式主義的傾向,使之“正末歸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