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敕語

教育敕語

第一部分提綱攜領地闡明了日本"國體之精華"乃忠孝二字,國家道德之本就是教育之本,也即教育以培養忠臣孝子為出發點; 第二部分列舉了十大德行,即孝、友、和、信、恭儉、博愛、學習、成德、公益世務、重憲遵法,構成了所謂"德育"的主要內容; 而1890年10月30日,天皇頒布的《教育敕語》則進一步將儒學精神融入"國體精華"之中。

簡介

教育敕語 (Imperial Rescript on Education),為日本明治天皇頒布的教育檔案,其宗旨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教育的主軸。教育敕語由山縣有朋內閣的內閣法制局長官井上毅等人負責起草,於189

《教育敕語》紀念鏡《教育敕語》紀念鏡
0年10月30日由明治天皇頒布,1948年廢除。

《教育敕語》原文

朕惟フニ。我ガ皇祖皇宗、國ヲ肇ムルコト宏遠ニ徳ヲ樹ツルコト深厚ナリ。
我力臣民、克ク忠ニ。克ク孝ニ、億兆心ヲ一ニシテ、世々厥ノ美ヲ済セルハ、此レ我力國體ノ精華ニシテ、教育ノ淵源亦実ニ此ニ存ス。
爾臣民、父母ニ孝ニ、兄弟ニ友ニ、夫婦相和シ、朋友相信ジ、恭倹己レヲ持シ、博愛眾ニ及ホシ、學ヲ修メ、業ヲ習ヒ、以テ智慧型ヲ啟発シ、徳器ヲ成就シ、進テ公益ヲ広メ、世務ヲ開キ、常ニ國憲ヲ重シ、國法ニ遵ヒ、一旦緩急アレハ義勇公ニ奉シ、以テ天壌無窮ノ皇運ヲ扶翼スヘシ、是ノ如キハ、獨り朕力忠良ノ臣民タルノミナラズ、又以テ爾祖先ノ遺風ヲ顕彰スルニ足ラン。
斯ノ道ハ実ニ我力皇祖皇宗ノ遺訓ニシテ、子孫臣民ノ倶ニ遵守スヘキ所、之ヲ古今ニ通シテ謬ラス、之ヲ中外ニ施シテ悖ラス、爾臣民ト倶ニ、挙々服膺シテ、鹹其徳ヲ一ニセンコトヲ庶幾フ。
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 
御名 御爾

《教育勅語》譯文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國宏遠,樹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其美,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存乎此。爾臣民孝於父母、友於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修學習業以啟發智慧型、成就德器。進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憲、遵國法。一旦緩急則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者不獨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顯彰爾祖先之遺風矣。
斯道也,實為我皇祖皇宗之遺訓,而子孫臣民之所當遵守。通諸古今而不謬,施諸中外而不悖。朕庶幾與爾臣民俱拳拳服膺鹹一其德。

對《教育敕語》的理解

這個《教育敕語》可以分成四個部分來理解:
第一部分提綱攜領地闡明了日本"國體之精華"乃忠孝二字,國家道德之本就是教育之本,也即教育以培養忠臣孝子為出發點;
第二部分列舉了十大德行,即孝、友、和、信、恭儉、博愛、學習、成德、公益世務、重憲遵法,構成了所謂"德育"的主要內容;
第三部分敘述了德育教育的結果仍歸於造就"義勇奉公"的"忠良臣民",以"扶翼"天皇,其實暗含著做盲目聽從的工具之意,體現了軍國主義擴張的需要;
第四部分就是第二段,說明上自天皇自己、下至黎民百姓,均要一體遵守。天皇遵守意味著政府不改變教育宗旨,百姓遵守是要奉行。不過,天皇與臣民"俱拳拳服膺",表明這份檔案具有教育約法的性質,與我國絕對專制君主制下皇帝自外於自己命令的情況有別。

《教育敕語》的主要目的

是由於當時的日本教育偏重於歐美器物的介紹,而忽略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為日本所固有,不可輕言廢棄;故要求學生在學習時也必須培養、鍛鏈自身的道德與修養。

《教育敕語》的內容

教育敕語後來成為國小在固定慶典時必須朗讀的檔案;但是自從明治時期,如西園寺公望等人都批評過,教育敕語的內容過度側重於國家主義;也曾經發生過內村鑒三拒絕向教育敕語行禮的“不敬事件”。而到昭和年間,教育敕語變成絕對化與神聖化,並且強制學生背頌,學校也必須興建特別的奉安殿安置教育敕語。而且在日本於1938年通過《國家總動員法》後,教育敕語的內容成為軍國主義的教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為首的同盟國占領軍主導之下,教育敕語於1946年起從教育體系中被排除;但是,教育敕語中提倡道德教育的內容在《教育基本法》中仍被保存。
與《軍人敕諭》相比,《教育敕語》具有更濃的儒學色彩。在《軍人敕諭》和《教育敕語》頒發之前,天皇侍講元田永孚起草的《教學大旨》(1879年)是在教育界最有影響的具有全民性質的重要文獻。它指出"教育之要,在於明仁義忠孝","徒以洋風是競,恐將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義亦不可測","是故自今以往,應基於祖宗訓典,專一於闡明仁義忠孝,道德之學以孔子為主,使人人崇尚誠實品行"。而1890年10月30日,天皇頒布的《教育敕語》則進一步將儒學精神融入"國體精華"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