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你的職場招牌:29個心理實驗改變人生命運》

《擦亮你的職場招牌:29個心理實驗改變人生命運》

生活與職場的道路充滿了陷阱與機遇。一個人要想走得更遠、更久,通曉人性、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是你必備的成功素質。人性就像是一塊招牌,擦得越亮,它的光芒越能照亮你前方的路。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丹佛大學的“棉花糖實驗”,教你延緩享受,全面獲益;奇妙的“毛毛蟲實驗”,教你走自已的路,擁有無盡的創意;日本漁夫的“鰻魚實驗”,教你更有競爭力,強化生存能力;法國哲學家的“毛驢實驗”,教你把握良機,走出人生新風貌。

內容簡介

你是願意像毛毛蟲一樣,只會循著前人的腳印向前走,還是願意像幸島上第一隻用水沖洗紅薯的猴子一樣,勇於嘗試創新;你是像狄德羅一樣,容易掉入欲望的陷阱,還是像喬納森一樣懂得延遲享樂?
職場心理教育專家郭騰尹,通過29個著名的心理實驗,教你更準確地掌握人性中的各個層面,為人生必須面對的各種生活及職場難題提供克服方法。
打破“天花板”的“跳蚤實驗”
刺激欲望的“狄德羅效應”
放錯位置的“彼得原理”
激發潛能的“皮格瑪利翁效應
避免患得患失的“瓦倫達效應

作者簡介

郭騰尹,著名培訓專家,實踐家知識管理集團副董事長、博觀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培訓》雜誌國際中文版編輯、《工商時報》專欄作家。
郭騰尹先生著作頗豐,出版了近20種書,代表作品有:《改變命運的30種習慣》人脈是畫出來的——用曼陀羅提升你的人脈經營力》《轉念,發現奇蹟》《窗子與鏡子—36則學習與創造卓越的故事》《當生命需要激勵時——打動人心的15篇故事》《讓自己快樂的30種態度》等。

目錄

自序 卓越,始終來自人性
上篇 轉個彎,人生更美好——改變人生命運的心理實驗
1.人生高度自己決定——容易被阻礙制約的“跳蚤實驗
2.勇敢做第一隻猴子——不怕失敗、勇於嘗試的“百猴效應”
3.找到一頂合適的鋼盔——成功人士的心理調查
4.平常心才能命中靶心——臨場表現失常的“納爾遜效應”
5.瞻前顧後容易錯失良機——遇事猶豫不決的“布里丹毛驢效應”
6.熟悉的路不一定是最好的路——受限於經驗的“思維定式效應”
7.轉換讓靈光乍現——突破瓶頸的“醞釀效應”
8.環境影響性格的形成——潛移默化的“鄰里效應
9.為自己的人生點點頭——不被情緒干擾的溝通實驗
10.好情緒帶你進天堂——愛爾馬的情緒實驗
11.調整看事物的焦距——客觀的“阿斯伯內多效應
12.不要被權威左右——容易受騙上當的“權威效應”
13.避免掉入欲望的陷阱——刺激欲望擴張的“狄德羅效應”
14.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延遲享樂的“棉花糖”實驗
下篇 目標在,路永遠不會消失——改變職場命運的心理實驗
15.小目標變成大成就——目標清晰有助於計畫實現
16.給自己階段性的目標——不願走出舒服地帶的“拖延行為”
17.激發工作的熱情與幹勁——雷帕的鼓勵行為實驗
18.期待,是一種激勵——激發潛能的“皮格瑪利翁效應”
19.關注會讓人奮進——帶動士氣的“霍桑實驗”
20.領導者要為部屬喝彩——期待什麼就成為什麼的“羅森塔爾效應”
21.好事,從我開始做起——有樣學樣的“破窗效應”
22.通過學習突破經驗的局限——放錯位置的“彼得原理”
23.合適就是人才——找到適合自己特質的、創造奇蹟的“瓦拉赫效應
24.有競爭,才有活力——強化生存能力的“鰻魚效應
25.通過分工降低得失心——避免患得患失的“瓦倫達效應”
26.第一印象的光環——先人為主的“刻板效應”
27.欣賞團隊中的不同價值——截長補短的“木桶效應”
28.人性行銷創造流行風潮——追求圓滿的“蔡戈尼效應”
29.打破成規,開創新契機——盲從前方腳步的“毛毛蟲效應”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1 人生高度自己決定——容易被阻礙制約的“跳蚤實驗”
職場生涯是人生路上重要的一段,有荊棘密布的小徑,也有坦蕩光明的通衢大道,你將如何面對和走過?對職場認識的高度往往決定你能走多遠,能走多久。
被蓋上玻璃罩的跳蚤永遠逾越不了玻璃罩為其設定的高度,井底的青蛙永遠不知道天有多大。人生也如此,尋找保險箱和安逸窩,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缺乏激勵機制的環境當中,你的能力會退化,你的雄心被消磨,你唯一擔心的,無非是玻璃罩是不是會碎掉。但你要知道,變化是永恆的,今天的金牌職業,明天可能人滿為患:今天可能日進斗金,明天也可能舉粥度日。
在職場上,只有不斷地接受新的刺激,不斷地挑戰舒適,才能一步步堅實地走向前方,才能達到心中為自己設定的高度。不必害怕危機,危機也是轉機,相信從變故中學習到的東西比在穩定中學到的還要多。在成功和失敗中反思自己,發現自己,你的職業道路終將達到一個又一個的新高度。
馬戲團的大象在小的時候,馴獸師會把它系在水泥柱上。年幼的小象想要掙脫束縛,然而綁在腳上的是一條粗粗的鐵鏈,小象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是白忙一場。當小象慢慢長成大象,它已經可以用鼻子捲起巨木,可以用龐大的身軀來拉動重物時,馴獸師只需要用一根普通的繩子將大象綁在木樁上,它也會乖乖地待在原地。這是因為大象被自己制約了,年幼時的經驗告訴它要擺脫束縛是不可能的。這種潛意識的自我催眠在動物界屢見不鮮,這也是游教授在解說“習慣領域”對動物以及人類的思想與行為的影響時常用的例子。
在培訓界,我們也常常用跳蚤的故事來舉例:
曾經有動物學家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把一隻活蹦亂跳的跳蚤放入了玻璃杯中。原本跳蚤可以很輕鬆地跳出玻璃杯,因為它是動物界的跳高冠軍,它跳的高度可以達到自己身體高度的四百倍以上。但是,動物學家在將跳蚤放進玻璃杯後,又加上了一個玻璃蓋。
當跳蚤依照以往的經驗想要跳出去時,很不幸,它只能“砰”的一聲,在重重地撞到玻璃蓋之後又掉下來。頭昏腦漲之餘,跳蚤還有些不信邪,又連續試了幾次,砰、砰、砰……一次次的跳起,一次次的跌落。為了不讓自己痛苦,跳蚤開始將生命中永遠無法停止的跳躍,維持在了玻璃蓋的高度。幾天過後,即使動物學家將玻璃蓋拿掉,這隻跳蚤還是維持在原來的跳躍高度,就像那頭被細繩綁在木樁上的大象一樣。
那么。跳蚤還能再次改變跳高的高度嗎?動物學家對這個問題又產生了興趣,他拿來一盞酒精燈,放在玻璃杯下加熱。結果沒過多久,當這隻跳蚤熱得受不了時,只得全力、奮勇一跳,很輕鬆地便跳出了玻璃杯。跳蚤恢復了原來的能力,又成為最頂尖的跳高冠軍。
在這個實驗中,有兩個影響跳蚤跳躍高度的關鍵物品:一個是玻璃蓋,一個是酒精燈。這兩樣東西很容易和每個人的人生結合在一起。
每個人都擁有特殊的天分和才華,就像跳蚤會跳高一樣,有的人擅長領導,有的人擅長研究,有的人詩詞歌賦很好,有的人天生就是運動高手……這些天分有時能被慧眼的人發掘,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有時卻也會被人忽略或壓抑,就像那個玻璃蓋一樣。
以前,人們很重視高考,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考個好大學。所以,不論家長或是老師都會以學習成績來評判一個孩子的發展,即使孩子有學習以外的愛好或能力,都可能會被人為地壓抑。而現在,我們逐漸明白了,成功的路不止一條,一個人的獨特天分若得到適當的鼓勵,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就一定會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
這個“玻璃蓋”除了可能是別人的評價之外,也可能是人們喜歡安全的心態。以前的父母親都很希望孩子去考公務員、去國企,因為這些工作都是鐵飯碗、金飯碗。可到了如今,這些觀念都不再適用了,有許多地方政府財政吃緊,也會發不出工資;國企面對市場競爭的壓力,也會出現破產。這在30年前是人們無法想像的。過去安逸的工作環境,會慢慢讓人忘記曾經擁有的雄心壯志,就像一座城牆,它會保護城裡的居民,但也會阻礙人們向外面世界的探索。除非這個人的工作遇到了瓶頸,人生碰到了挑戰,讓人寢食難安,這就像玻璃杯下面那盞點燃的酒精燈一樣。
人生的危機便是轉機,太平日子下的人們是沒有危機意識的,一旦遇到困難或挑戰,這些難得的機會將引導人們突破過去的思維方法,讓勇氣重新在血液里澎湃。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一個人在面臨危機的時候,如果把握住了機會,就會成長。”那些企業家、科學家、政治家,幾乎都經歷過挫折,並且越挫越勇。李嘉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14歲時因父親去世而被迫輟學,在責任感的驅使下,他挑起了當家的擔子。剛開始,他在一家鐘錶店裡當學徒,17歲時到五金行當推銷員,別人工作8小時,他工作16小時……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終於成為全世界華人的首富。
如果我們就是那隻跳蚤,那么什麼是你的高度?在你的現實生活中,是否也遇到了“玻璃蓋”?是什麼造成的,家人、上司、穩定的收入,還是對自己已經不再年輕的感嘆?
一個人,必須學會從別人的聲音中找回自己並且相信自己,我們需要的只是一些改變,就會讓我們成為一個自己真正想要成為的人。同時,也請善待那些會讓自己痛苦不安的人或事,沒有這些打擊,你的鬥志就不會旺盛,你就看不到自己的實力,也“跳”不出原來的高度。災難會讓人痛苦,而痛苦讓人性更加高貴。
2 勇敢儆第一隻猴子——不怕失敗、勇於嘗試的“百猴效應”
心理學上有所謂“百猴效應”,即第一隻猴子嘗試了一個新行為之後,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模仿者,而當模仿者突破100這個臨界點後,這個行為就會得到整個群體的認可,產生團隊效應。
“百猴效應”在職場上同樣有很重要的啟示。職場上,需要每個不同個體集合為一個整體,為達到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工作,很多時候就要有效地利用“百猴效應”。這就意味著要鼓勵那些善於呼籲和率先行動的人做出積極的改變和革新,發揮示範作用,利用有形或無形的力量去影響他人“模仿”,從而促成團隊中每個人對新觀念和變革的認可,不斷把事業推向前方。
而作為職場上的每一員,要有爭做第一的理念,經常學會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然後去實現。你的成功很快就會為他人所模仿,持續不斷的成功傳遞一旦突破了臨界點,就將形成巨大的團隊力量,你在團隊中也將獲得他人的尊重、成就和實現自我。
女兒念六年級時,常常在放學回家後便立即上網查資料。她所查的資料不外乎日本的超人氣偶像團體,有時還會希望家裡能訂《蘋果日報》,因為裡面有很多影視新聞。我曾經很納悶地問女兒:“你是怎么認識這些日本明星的?”孩子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是別的同學告訴我的。”我又問:“那你的同學又是怎么知道的?”女兒有些不耐煩地說:“我怎么知道,她們就是知道嘛!”
女兒無厘頭式的回答,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個在日本很有名的實驗:
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的科學家,拿九州宮崎縣幸島上的猴子作為實驗對象。他們故意丟了一些紅薯(也有人說是馬鈴薯)在島上,這些紅薯是剛剛從田裡挖出來的,上面還粘有許多泥土。猴子們雖然喜歡紅薯的味道,但是卻討厭泥土,所以對泥土較多的紅薯常常會置之不理。直到有一天,事情發生了變化,有隻一歲半的母猴在撿食紅薯時,會先用河水沖洗掉泥土,這時紅薯使呈現出了真實的美味。許多猴子看到這隻年輕母猴的動作,便有模有樣地跟著做。4年後,幸島上的猴子中有15隻有此習慣,而且數量還在增加。後來島上的河水乾涸了,猴群便改到海邊去沖洗紅薯。
這些猴群生在幸島,死於幸島,它們不像現代人有交通工具,可以寫信、傳真甚至收發e—mai1。但是,幾年後,科學家卻在距離幸島200公里遠的對岸,發現了同樣用水清洗紅薯的猴群。看似沒有關聯的兩個地方,竟然被一股看不到的力維繫著。後來,有人提出了一個觀點:“百猴效應”——只要小島上洗紅薯的猴子數量超過一個臨界值後,不僅會影響周圍的猴子採取同樣的行為,甚至會突破時空的界限傳到外地,而這個臨界值大約是以100隻為限。
無奇不有,在英國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事件:英國某個小鎮的麻雀,會在早晨啄破牛奶工人送來的牛奶瓶口上的鋁箔紙,然後毫不留情地飽食一頓。後來,這種“免費的早餐”竟然在麻雀界傳開了,從一個小鎮傳遍了全英國。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麻雀不是翱翔萬里的大鵬鳥,它們的活動範圍受到飛行能力的限制。可是在多年以後,隔海的荷蘭與瑞典,也發現了有同樣行為的麻雀。這難道是巧合嗎?還是生物界或人類都有“百猴效應”?
我相信女兒迷上日本偶像也是一種“百猴效應”,或者“流行”就是最簡單的例證。只要第一隻猴子嘗試了一個新行為,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模仿者,而當突破100這個臨界點時,這股無形的力量就會匯聚成一個很大的磁場,使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
這也是團隊學習的重要之處。任何改變和革新,都必須有人呼籲或率先行動,都必須有人不怕失敗、勇於嘗試,做第一隻“猴子”,發揮出示範作用,在有形或無形中去影響他人來“模仿”自己。日本的管理大師船井幸雄就曾說:“一些事情起初只要有7%~11%的員工接受,就會取得驚人的進展。”而西方管理學家也有類似的推論,他們認為在推動變革的過程中,只要有超過20%的員工認同,領導者就可以大膽地按照計畫推動變革。
這個實驗的結果後來也引起了一些爭議,因為幸島猴子洗紅薯的行為與對岸山上猴子的行為相隔了好多年,顯然這不是一種即時性的心靈感應。當然,還有可能是對岸山上的猴子突然間把紅薯掉到海里而發現了這個秘密,或者是因緣巧合,猴子們在那一刻頓悟了。但是我們仍然應該從正面的、積極的角度去想,去創造一個好的團隊文化,並且從自身做起,讓組織變得更好。理念的傳達是企業文化逐漸成形的原因,只要企業中的每個人都能認同一個理念,那么我們就有可能成為那第100隻“猴子”,在改變企業的同時改變整個世界。
對每一個人而言,學著給自己一個目標,然後不斷地在腦海中呈現這個念頭,就像從第一隻猴子影響到第100隻猴子一樣。這種自我暗示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心靈的力量,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還會吸引許多志同道合的人來共同達到目標。那些別人認為的奇蹟,其實只是持續性的堅持,並且突破了臨界點之後的結果罷了。
如果事情是對的,就勇敢地做第一隻“猴子”吧!
3 找到一頂合適的鋼盔——成功人士的心理調查
2006年最佳導演獎獲得者李安,曾經在畢業後的6年時間裡窩在家中研究劇本,家中經濟全靠妻子支持,也曾在艱難困苦中有過放棄的想法,然而認定的人生方向最終讓他堅持下來,不管外面的“槍林彈雨”,他“一路戴著鋼盔往前沖”,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職場上鼓勵每個人成就自己的事業,然而,職場上的路千千萬萬,你是否找準了自己要去的那條小徑?你是否準備好了你的“鋼盔”?戴上你的鋼盔行動起來吧,門是窄的,一路上有風也有浪,然而卻是引向職業永生的門,終將通向你夢想的天堂。
我認識許多從事行銷的朋友,有些年紀很輕就已經擁有傲人的財富。他們都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傲人的學歷,但是他們一步一步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做,當別人都放棄時,他們依然“傻傻”地前進,不計較得與失。他們在外形上都不像是天生的業務高手,但不取巧的作為以及持續的熱情與幹勁,才是他們成功的最大原因。那些在行銷領域鎩羽而歸的人,往往缺乏的就是這份堅持不懈的毅力。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班傑明?布盧姆博士,曾經針對全世界知名的學者、藝術家和運動員做過長達5年的研究。這項研究是針對20名各行業的精英進行匿名的採訪,包括鋼琴家、奧運游泳選手、網球選手、雕刻家、數學家……布盧姆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希望能找出這些成功人物之所以有非凡成就的關鍵因素究竟是什麼。
最後,研究報告終於出爐了。這些傑出人士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幹勁與決心,而不是天分。布盧姆博士解釋說:“我們原本期望能夠找出天分和成就之間的關係,但是我們完全沒有發現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性。甚至這些成功人士的母親還認為,她的其他孩子比這個更聰明。”
布盧姆博士認為,鋼琴家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每天都會花幾個小時來練琴,而且這個習慣一直堅持了17年;游泳選手的優異體能,來自每天早上5點半就起床,然後游兩個小時的泳才去上課。看到這些實驗結果,每個人大概就能體會出自己距離成功還有多遠的距離。
喜歡爬山的人大概都會知道日本的田部井淳子女士,她的身高只有1.5米,在那些高大的男性登山運動員面前,她顯得特別嬌小。而她從小就對登山有濃厚的興趣,並立志要登上喜馬拉雅山。大學畢業後,她就開始鍛鍊身體:每個星期天,當別人忙於遊玩聯誼的時候,她都會根據自己的體力,背上一個重量適度的包,在附近的山區健行,從早上6點走到晚上6點,中途背包絕不卸下。為了讓身體和腳習慣於長時間的行走,她就這樣苦練了8年。1975年,田部井淳子年輕時的夢想終於實現了,她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女性。
2006年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獲得者李安,從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畢業之後,曾經有6年的時間窩在家裡研究劇本。家中經濟全靠妻子支撐,李安則偶爾幫人拍拍片打點零工,或者寫些影評賺點稿費。直到1990年,《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等片陸續拍攝成功,李安才開始在影視界嶄露頭角。從2000年的《臥虎藏龍》,至112005年的《斷背山》,最終使他成為世界範圍內最有影響力及知名度的華人之一。而在十幾年奮鬥生涯中,李安也曾短暫失意過,《冰風暴》、《與魔鬼共騎》、《綠巨人》,以及父親的過世都曾讓他萌生退出影壇的想法,改行拾起教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