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蟲實驗

“毛毛蟲試驗”。法國心理學專家約翰·法伯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首尾相連,圍成一圈,並在花盆周圍不遠處撒了一些毛毛蟲比較愛吃的食物。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最終因為飢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

“毛毛蟲試驗”。

法國心理學家在做這個實驗前曾經構想:毛毛蟲會很快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繞圈而轉向它們比較愛吃的食物,遺憾的是毛毛蟲並沒有這樣做。導致這種悲劇的原因就在於毛毛蟲的盲從,在於毛毛蟲總習慣於固守原有的本能、習慣、先例和經驗。毛毛蟲付出了生命,但沒有任何成果。其實,如果有一個毛毛蟲能夠破除尾隨的習慣而轉向去覓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毛毛蟲實驗”對學校教育的啟示是

:時代在不斷變化和發展,學生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我們的教育教學等各方面工作不能禁錮於以往的僵化模式,而要不斷地創新和與時俱進,從而能夠適應時代變化以及學生的需求。惟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教學等各方面工作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毛毛蟲那種毫無意義的繞圈所導致的悲劇還說明:在實際工作中“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神話並不存在,我們不能只關注做了多少工作,而且還要關注做出了多少成果,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效益問題”。當我們的教育教學等各方面工作遭遇挫折或陷入停頓時,切莫像毛毛蟲那樣做毫無意義的努力,而應該轉變思路和善於另闢蹊徑,以便更有技巧、更有效率地工作,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