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網技術》

《接入網技術》

《接入網技術》是由雷維禮、馬立香編寫的計算機類圖書,於2006年9月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接入網技術》《接入網技術》
【作者】雷維禮馬立香等[同作者作品]
【叢書名】高等院校信息與通信工程系列教材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書號】730213555X
【出版日期】2006年9月
【開本】16開
【頁碼】278
【版次】1-1
【所屬分類】通信>通信線路工程、通信網>綜合計算機>計算機網路>綜合教材>研究生/本科/專科教材>工學>電工電子教材>通信教材>本科/研究生>通信專業>無線通信/數字通信

接入網是通信網路(包括電信網路與IP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接入網技術,特別是IP接入網技術的蓬勃發展與普遍套用是當前通信網路發展與建設的重點,在全球廣受重視。本書以IP接入網為重點全面介紹了接入網技術。全書內容由四部分組成:接入網的背景與體系結構,包括總體標準ITU-TG.902與ITU-TY.1231;寬頻有線接入技術,包括乙太網接入光纖接入電話銅線接入HFC接入等技術;寬頻無線接入技術,包括WLANWMANWWAN等多種無線接入技術;用戶接入管理系統,包括管理體系管理協定管理套用

本書力求比較全面地反映主流技術與最新技術,注重基本概念、系統結構、技術與標準發展、套用特色等。本書可作為通信工程、網路工程及相關專業的高年級學生或研究生的專業課教材,也可供網路通信領域的高校教師、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第1章網路演進與法規制約
 1.1什麼是接入網
 1.2 競爭激烈的接入網
 1.3 接入網發展簡史
 1.4 迎接接入網的大發展
 思考題
第2章 接入網體系結構
 2.1 引言
 2.2 電信接入網總體標準——G.902
2.2.1 G.902概述
2.2.2 接入網的基本定義
2.2.3 接入網的結構與定界
2.2.4 接入網的接口
2.2.5 管理、控制和操作
2.2.6 G.902小結
 2.3 IP接入網總體標準——Y.1231
2.3.1 ITUY系列建議與GII
2.3.2 IP接入網概述
2.3.3 IP接入網定義
2.3.4 IP接入網的地位
2.3.5 IP接入網參考模型
2.3.6 IP接入網的接入類型
2.3.7 IP接入網中的典型模型
2.3.8 駐地網
2.3.9 Y.1231與G.902的比較
 2.4 接入網的功能模型
 2.5 寬頻接入技術
2.5.1 什麼是寬頻接入技術
2.5.2 寬頻接入技術概覽
2.5.3 運營商對寬頻技術的偏愛
 2.6 用戶接入管理
 2.7 小結和參考資料
2.7.1 小結
2.7.2 推薦資料
 思考題
第3章 乙太網接入技術
 3.1 概述
 3.2 乙太網的技術發展
3.2.1 乙太網的誕生
3.2.2 乙太網標準的演變
3.2.3 物理層的發展
3.2.4 幀結構的改進
3.2.5 交換式乙太網
 3.3 乙太網的標準
3.3.1 已經合併的物理層標準
3.3.2 已經合併的其他標準
3.3.3 現行標準
 3.4 乙太網的物理層
3.4.1 物理層模型
3.4.2 銅纜接口
3.4.3 以太接入網
 3.5 乙太網的MAC層
3.5.1 共享信道上的MAC協定
3.5.2 CSMA/CD協定概要
3.5.3 全雙工乙太網與MAC協定
3.5.4 以太幀格式
3.5.5 套用中的協定棧 
3.5.6 幾點結論
 3.6 乙太網接入的相關技術
3.6.1 乙太網遠端饋電
3.6.2 接入控制
3.6.3 用戶間的隔離
 3.7 典型套用
 3.8 小結和推薦資料
3.8.1 小結
3.8.2 推薦資料
 思考題
第4章 光纖接入技術
 4.1 引言
 4.2 光纖在接入網中的延伸——FTTx
 4.3 光接入網基礎知識
4.3.1 光纖的傳輸性能
4.3.2 光接入網的基本結構
4.3.3 光接入網的分類
4.3.4 光接入網的傳輸技術
 4.4 無源光網路——PON
4.4.1 無源光網路的背景及發展
4.4.2 無源光網路的基本概念
4.4.3 無源光網路的系統結構
4.4.4 無源光網路的拓撲結構
 4.5 基於ATM的無源光網路——APON
4.5.1 APON簡介
4.5.2 APON的系統結構
4.5.3 APON的協定模型
4.5.4 APON的技術要點
4.5.5 APON的套用
4.5.6 APON的延續——GPON
 4.6 基於Ethernet的無源光網路——EPON
4.6.1 EPON的發展背景
4.6.2 EPON的系統結構
4.6.3 EPON的協定模型
4.6.4 EPON的技術難點
4.6.5 EPON的特點
 4.7 小結和推薦資料
4.7.1 小結
4.7.2 推薦資料
 思考題
第5章 電話銅線接入技術
 5.1 引言
 5.2 電話銅線的傳輸性能
5.2.1 什麼是電話銅線
5.2.2 用戶接入段上技術的演進
5.2.3 電話銅線的傳輸性能
 5.3 撥號接入技術
5.3.1 話帶modem撥號接入
5.3.2 ISDN撥號接入
 5.4 xDSL的體系結構
5.4.1 xDSL的類型
5.4.2 接入結構
5.4.3 調製技術
5.4.4 轉移模式
 5.5 ADSL
5.5.1 ADSL的技術標準與發展
5.5.2 ADSL的系統參考模型
5.5.3 ADSL的技術要點
5.5.4 ADSL.Lite
5.5.5 ADSL的套用
 5.6 新一代的DSL
5.6.1 ADSL2和ADSL2+
5.6.2 VDSL
 5.7 xDSL的轉移模式
5.7.1 STM模式
5.7.2 ATM模式
5.7.3 PTM模式
 5.8 小結和推薦資料
5.8.1 小結
5.8.2 推薦資料
 思考題
第6章 HFC接入技術
 6.1 引言
 6.2 CATV網路
 6.3 HFC網路
6.3.1 HFC網路系統結構
6.3.2 HFC頻譜劃分
6.3.3 HFC面臨的技術難點和問題
 6.4 cm系統原理
6.4.1 CM系統組成
6.4.2 CM操作要點
6.4.3 CM協定模型
 6.5 CM技術要點
6.5.1 物理層技術要點
6.5.2 MAC層技術要點
 6.6 CM標準的演進
6.6.1 CM的標準化
6.6.2 IEEE802.14標準
6.6.3 DOCSIS標準
 6.7 小結和推薦資料
6.7.1 小結
6.7.2 推薦資料
 思考題
第7章 寬頻無線接入概論
 7.1 概述
 7.2 無線數據網路的發展史
 7.3 WLAN接入技術
 7.4 WMAN接入技術
 7.5 WWAN接入技術
 7.6 衛星接入技術
 7.7 WPAN接入技術
 7.8 無線接入技術的競爭與共存
 思考題
第8章 無線局域接入技術
 8.1 無線區域網路的發展
 8.2 WLAN概述
8.2.1 無線數據傳輸的環境
8.2.2 IEEE802.11標準概要
8.2.3 WLAN組網方式
8.2.4 802.11的層次模型
8.2.5 MAC層幀格式及類型
8.2.6 移動與關聯
 8.3 CSMA/CA協定
8.3.1 基本原理
8.3.2 衝突避免(CA)——RTS/CTS機制
8.3.3 單幀等待應答
8.3.4 分段重裝與幀猝發
8.3.5 信道占用預測
 8.4 WLAN物理層及擴展協定
8.4.1 802.11物理層
8.4.2 802.11b
8.4.3 802.11a
8.4.4 802.11g
 8.5 WLAN安全技術
8.5.1 開放式系統認證
8.5.2 共享密鑰認證與WEP
8.5.3 WPA與TKIP
8.5.4 802.11i、WPA2與AES
8.5.5 WAPI
8.5.6 小結
 8.6 無線區域網路的套用
8.6.1 WiFi802.11產品的兼容性認證
8.6.2 典型套用
8.6.3 無線區域網路的接入套用
 8.7 小結和推薦資料
8.7.1 小結
8.7.2 推薦資料
 思考題
第9章 無線城域接入技術
 9.1 引言
 9.2 固定無線接入網概述
9.2.1 固定無線接入的概念
9.2.2 固定無線接入的基本結構
 9.3 早期技術LMDS
9.3.1 LMDS的系統結構
9.3.2 LMDS技術的特點與業務
9.3.3 LMDS的套用
 9.4 IEEE802.16標準總體概要
9.4.1 標準及其演進
9.4.2 系統結構
9.4.3 業務及QoS
9.4.4 協定模型
 9.5 IEEE802.16的MAC層
9.5.1 MAC層的主要技術特徵
9.5.2 CS
9.5.3 MACCPS
9.5.4 MAC安全子層
 9.6 IEEE802.16的物理層
9.6.1 物理層技術要點
9.6.2 2GHz~11GHz頻段的增強技術
 9.7 小結和推薦資料
9.7.1 小結
9.7.2 推薦資料
 思考題
第10章 無線廣域接入技術
 10.1 引言
 10.2 無線廣域接入體系
10.2.1 無線廣域接入的概念
10.2.2 無線廣域接入的類型
10.2.3 無線廣域數據業務
 10.3 陸地廣域無線數據通信系統
10.3.1 移動通信網的發展概況
10.3.2 陸地無線廣域數據通信系統的組成
 10.4 陸地無線廣域接入技術
10.4.1 CDPD技術
10.4.2 GPRS技術
10.4.3 CDMA20001X
10.4.4 3G技術
 10.5 小結和推薦資料
10.5.1 小結
10.5.2 推薦資料
 思考題
第11章 用戶接入管理體系
 11.1 概述
 11.2 接入管理功能
11.2.1 AAA管理功能
11.2.2 QoS管理
11.2.3 安全管理
11.2.4 AAA功能的發展
 11.3 接入管理系統的發展
11.3.1 電信運營商的接入管理系統
11.3.2 寬頻運營商的接入管理系統
 11.4 接入管理系統結構
 11.5 接入管理基本協定
 11.6 小結
 思考題
第12章 用戶接入管理協定
 12.1 引言
 12.2 接入鏈路協定
12.2.1 PPP協定
12.2.2 PPPoE協定
 12.3 接入認證/控制協定
12.3.1 PAP協定
12.3.2 CHAP協定
 12.3.3 EAP協定
12.3.4 802.1X協定
 12.4 接入管理協定
12.4.1 接入管理協定的發展
12.4.2 RADIUS協定模型
12.4.3 RADIUS報文格式
12.4.4 RADIUS報文類型
12.4.5 RADIUS協定操作
12.4.6 管理屬性
12.4.7 Diameter協定概述
 12.5 小結和推薦資料
12.5.1 小結
12.5.2 推薦資料
 思考題
第13章 用戶接入管理套用
 13.1 引言
 13.2 撥號用戶的接入管理
 13.3 ADSL用戶的接入管理
 13.4 乙太網用戶的接入管理
 13.5 WLAN用戶的接入管理
 13.6 小結和推薦資料
13.6.1 小結 
13.6.2 推薦資料
 思考題
附錄 縮略語

【前言】

寫作目標
本書主要討論接入網特別是IP接入網領域的技術,包括接入網的基本概念、系統結構、多種有線和無線寬頻接入技術、用戶接入管理等方面,內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並儘可能反映最新技術。
編寫本書的源動力:在新一代廣義通信網路(包括電信網路與IP網路)的體系結構中,接入網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獨立領域,並與核心網並列成為電信網路的兩大構成之一。為了培養市場急需的接入網專業技術人才,接入網教材和課程建設的需求已十分迫切。接入網在電信網路中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關於電信接入網的專著已相當多,進入21世紀以來,通信網路的IP化愈來愈成為共識,核心網IP化與接入網IP..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