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營協定》

《戴維營協定》

《戴維營協定》,埃及和以色列達成的關於和平解決中東問題的原則性協定。1978年9月17日在華盛頓簽署。

簡介

《戴維營協定》《戴維營協定》

《戴維營協定》CampDavidAccords,是埃及以色列達成的關於和平解決中東問題的原則性協定。1978年9月17日在華盛頓簽署。這項協定直接促成了1979年《埃以和平協定》的形成。協定的簽訂為實現中東和平開闢了一條新途徑,使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的關係開始由對抗向對話方向發展。1979年3月,埃以締結和約。

歷史背景

1978年9月6日,應當時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的邀請,美國、埃及、以色列三方在美國總統休養地戴維營舉行最高級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美國總統卡特、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會議持續了12天。終於在9月17日埃以雙方簽署了在中東和平進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和《關於簽訂一項埃及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條約的綱要》兩份檔案,這就是著名的“戴維營協定(Camp David Accords)。這項協定直接促成了1979年《埃以和平協定》的形成。

1977年11月,埃總統M.A.薩達特採取主動行動訪問耶路撒冷,與以總理M.W.貝京開始和平談判,但未取得進展。美國為擴大在中東的影響、避免阿以再次爆發戰爭而危及對西方的石油供應,於1978年8月派國務卿C.萬斯出面斡旋。同年9月,埃、以、美三國首腦在美總統休養地戴維營舉行會談。9月17日,在美總統J.卡特參加下,埃以雙方在白宮簽署上述協定。

但是,由於協定未提出解決巴勒斯坦民族自決權和歸還其他阿拉伯被占領土等問題,引起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的不滿和反對,使阿拉伯聯盟發生嚴重分裂;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的自治安排也未如期實施。

主要內容

《戴維營協定》1978年戴維營協定三方
《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規定: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的居民在一個5年過渡期內實行“自治”,在那裡將建立自治機構來取代以色列的軍事統治機構,以色列取消設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的軍事機構。此外,將建立一支警察部隊,其中可以有約旦人參加。以、約部隊將參加聯合巡邏。不得遲於過渡期開始後的第三年,埃、以、約及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居民選出的代表將以聯合國安理會22號決議為基礎舉行談判,以確定約旦河西岸和加沙的最後地位。在過渡期結束以前,以、約將締結和約。

《關於簽訂一項埃及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條約的綱要》規定:埃、以將舉行談判,其目標是在這項綱要簽字後的3個月內締結和約。和約的各項條款將在條約簽定後的2至3年之間執行。埃及在西奈半島行使充分主權。以色列軍隊分兩階段撤退。以色列在阿里什拉法、納克卜角和沙姆沙伊赫附近留下的機場歸埃及,作為民用。以色列船隻可以在蘇伊士灣蘇伊士運河蒂朗海峽亞喀巴灣自由通航。協定還規定了聯合國部隊駐紮的地方等。綱要還對埃在西奈的駐軍人數、位置作了限制。

影響

薩達特、卡特和貝京在白宮度過一個勝利的時刻薩達特、卡特和貝京在白宮度過一個勝利的時刻

“戴維營協定”的簽署,為埃、以雙方在次年正式簽訂和平條約、結束戰爭狀態打開了通道,加速了巴勒斯坦敘利亞以色列進行談判的歷程,有力地推動了中東和平進程。但是,因以色列頑固堅持霸占巴勒斯坦的立場,《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未能實施。埃以簽訂的《戴維營協定》為解決埃以矛盾奠定了基礎,但對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只提出了所謂自治問題,而沒有確定最後地位,耶路撒冷歸屬問題、戈蘭高地等都沒有提到。因而,《戴維營協定》遭到了阿拉伯多數國家和巴勒斯坦人的反對。儘管如此,埃以和解對中東和平進程的影響是深遠的。《戴維營協定》體現了埃及對以色列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同時也促使後來阿拉伯國家對以戰略的改變。在它之後,1982年阿拉伯首腦會議提出《非斯方案》,標誌著阿拉伯世界對以戰略開始從極端敵對轉入緩和。整整一個時代,阿拉伯人接受的教育是把以色列看作一種禁忌之物,一個只在戰場上較量的敵手。以色列也是抱著同樣態度來看待阿拉伯人。

獲得評議

以色列方面認為協定對以色列最大的好處就是使其擁有了和平的西南邊界。雖然總體上埃及履行了協定,但協定簽署後埃及之間還是有過一段時間的“冷和平”,因為以色列認為埃及方面只是字面上的履行協定,並沒有從內心的真的想使兩國關係正常化。所以以色的評價是這是以色列與薩達特之間的協定,而不是與埃及人民之間的協定。也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協定簽訂後以色列人去埃及旅遊的熱情高漲,但很少有埃及人來到以色列。(以色列人去埃及最多的一年1999年有41.5萬人,而埃及人去以色列最多的一年是1995年,只有2.8萬人)。2006年埃及政府的一項調查顯示1000人中有92%的人認為以色列是埃及的敵人。以色列方面則是全民支持這項協定,2001年的以色列的一項調查顯示有85%的人還是支持當年簽訂的這項協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