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WIKI狂》第53期

《我為WIKI狂》第53期

理想主義的wiki們在中國過得並不輕鬆,於是近一年來,關於wiki商業化的討論也就越來越熱。 這個從一開始就定義為商業性質的維客網站,盯緊的正是wiki的協作形式所能帶來的商機。 有趣的細節是,如今,互動維客開發的全新中文維客系統Hdwiki也充分體現了其商業化的元素。

>>>我也要加入《我為WIKI狂》!<<<

本期WIKI之星:姜瑜

一、品貌俱佳的才女姜瑜

個人簡介:

從水光瀲灩的西子湖畔到繁華時尚的上海灘,七年的異地求學生涯,收穫頗豐,現任《計算機世界》報社記者。從2004年開始一直專注於國內wiki文化的發展,活躍於"網路天書"以及其他wiki網站。2005年2月受湖南《瀟湘晨報》的邀請,發表《少年"維客"之煩惱》一文。3月接受北京的《網際網路周刊》採訪,從傳播學角度探討網路新技術——維客的發展。5月在《中國傳媒科技》發表《維客:共築E時代的萬里長城》一文,此文同時被國家級核心期刊"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轉載。同年11月被部落格研究中心評為網路"web2.0新銳人物一百"。

《我為WIKI狂》第53期《我為WIKI狂》第53期

2006年3月,做客新浪科技"白銀時代",作為wiki愛好者和網路天書創始人葉群峰維庫創始人鮑鳴浩一同參加wiki專題的訪談節目。2006年7月畢業至今,任《計算機世界》報社記者。8月,參與組織首屆中文維客年會,並主持年會專題論壇——"wiki的技術套用及多元化理念的發展"

二、姜瑜對WIKI的思考一則

06年8月12日,“首屆中文維客年會”在上海順利舉行。年會的熱鬧錶明,如今的wiki,已不再是web2.0“深閨”中的“前衛”概念,它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而另一方面,隨著理想還是現實、公益性還是商業化的話題再一次引爆激烈討論,中文wiki的發展也處在了一個微妙的臨界點上。

Wiki:“天書”還是金礦?
文/ 姜瑜(計算機世界華東記者)

網際網路web2.0大潮,催生了wiki這一基於自由、平等、開放、共享的網際網路協作方式;同時,也造就了一批對這頗具理想化的協作方式懷著美好憧憬的青年。有人一開始就註冊了.org域名的wiki網站,並宣告將永遠保持公益性質;可如今,也有人從一開始就打出了商業維客網站的旗號,立志要把這個有點陽春白雪的概念變成能生錢的金礦

《我為WIKI狂》第53期《我為WIKI狂》第53期

(首屆中文維客年會現場·上海圖書館)

並不輕鬆的理想

“參與網路天書建設的網路高手不多,大家對wiki的理念還是缺乏了解”,如今,最令葉群峰頭疼的,並不是資金的緊缺或是技術,而恰恰還是如何“讓更多的網路高手參與進來,並持續不斷的推廣和宣傳wiki”,真正來實現wiki的協作特性。

平等、自由、開放、共享,這些頗為理想主義的詞,從一開始就體現了wiki的核心精神。但直到如今,社區協作式的模式如何令國內的網蟲們所接受並積極參與其中,仍然是葉群峰需要面對的“持久戰”。

葉群峰是最早接觸維基百科的中國人之一。號稱骨灰級“網蟲”的他在2003年創建“網路天書”之時,還在上海一家大型國企工作。僅僅是作為業餘愛好、憑著單純的熱情,葉群峰利用閒暇的時間來做起了自己喜歡的wiki網站。或許是受了wikipedia(第一個利用wiki技術搭建起來的、由網民共同創作的全球化的公益性百科全書)的影響,像葉群峰這樣國內最早的一批wiki網站的創立者,幾乎在一開始都站立在了“理想主義”的光環之下———利用web2.0的技術和發展一本屬於全人類的“天書”。

如今,理想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持久戰”之外,中途經常發生的一些“遭遇戰”也足夠讓人撓頭———網站創建至今,“網路天書”已經遭受了好幾次惡意攻擊。有時他甚至不得不一個人單槍匹馬、熬通宵來解決。

曾希望把wiki當作是建設“知識與思想的自由文庫”範式的鮑鳴浩,如今也坦言對wiki未來的發展不能再“盲目樂觀”。對於鮑鳴浩和他所創立的維庫網站來說,網站人氣的積累、如何調動維客們的積極性,個個都是急待解決的問題。“我個人和維庫的其它管理員都有工作或學習任務,只能利用業餘時間進行網站的維護及技術開發,雖然我們很崇尚‘業餘精神’,但這畢竟是維庫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

此外,資金壓力也不會因為網站的公益性質而就此消失或是減小。鮑鳴浩在維庫上放置了Google廣告,以期為網站帶來一定的收入———雖然相當微薄,卻也可以解決伺服器的託管費用,給網站的長期運作提供保證。但這也引來了用戶預料之中的質疑:“公益性的網站出現帶著銅臭味兒的商業廣告,這合適嗎?”

對此鮑鳴浩顯得頗為無奈,只能表態說,為了網站的持續發展,情願背負這樣的“罵名”。“維庫頁面上的廣告並不違背GFDL等相關的著作權規定,而且,維庫也決不會因為廣告等商業利益而放棄內容中立的基本立場。”

Wiki商業突圍?

理想主義的wiki們在中國過得並不輕鬆,於是近一年來,關於wiki商業化的討論也就越來越熱。如何走出一條別具特色的wiki商業化道路,正成為眾多維客們思考的問題:公益性還是商業化?百科類還是專業類?知識性還是娛樂性?商業化會不會顛覆wiki開放、共享的精神基礎?資金的注入和商業化操作是不是能讓wiki發揮更大的能量、有新的突破?

葉群峰近來正忙於構建一個新型的維客站點。維客年會上,葉群峰透露,前不久他已然辭掉了國企穩定的工作,組建了一個網際網路創業團隊。“我們的項目是採用mashup(混搭)的模式,在地圖上構建起一個wiki+map的立體式信息平台。以‘分享地圖,分享生活’為口號,衍生出一些如分類信息、點評、旅遊等增強型的功能,嘗試一些新的商業模式。”目前,這個名為www.eemap.org的wiki網站已經上線測試。

從曾經承諾“網路天書”永遠不贏利到如今也終於試水商業維客;從穩定的國企到下海成為網際網路團隊的全職負責人,葉群峰雙重“下海”,成了中文wiki在臨界點上一個頗有趣味的事件。

在葉群峰看來,非贏利運行的網路天書和團隊運營的eemap並不矛盾。要理想,也要商業,網路天書與eemap只是他在網際網路浪潮中經歷的兩個階段的不同成果。

葉群峰認為,wiki在國內發展到今天,正處於從公益性走向商業性的一個臨界點上,實在需要有一些突破性的變化來推動它的前進。“如今,web2.0的各種形式深入人心,當web2.0的一些模式逐步走向與實際商業套用相結合的時候,它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分支wiki,同樣也將異軍突起,產生一種突破性的效果。把wiki的協作模式與電子地圖緊密融合,應該是一個很有前景的方向8A%A8%E7%B6%AD%E5%AE%A2">互動維客是商業wiki的另一個探路者。和葉群峰、鮑鳴浩不同的是,這家網站的團隊並不需要面對從理想轉型商業的壓力。這個從一開始就定義為商業性質的維客網站,盯緊的正是wiki的協作形式所能帶來的商機。

其實,互動維客一開始是想做本地化搜尋。不過後來,互動維客的創始人潘海東在與業內資深專家一次長談之後徹底改變了原來的想法。他與創業團隊的技術人員對超過50款的wiki引擎做了研究,得出的結論是:wiki與商業化並不是矛盾的。於是,開闢wiki這塊“藍海”,成了互動維客的目標。

互動維客市場總監吳海菁的看法正代表了當下對wiki的另一種思考:“對互動維客來說,其實贏利方式有很多,除了廣告、黃頁wiki、還可以做企業內部的協作平台。另外,如果將WIKI做為第三代搜尋引擎來考慮,那么現有的搜尋引擎的贏利模式是完全可以繼承下來的”。

有趣的細節是,如今,互動維客開發的全新中文維客系統Hdwiki也充分體現了其商業化的元素。相比於簡潔甚至有點單調的傳統wiki界面,Hdwiki更強調以大眾化、易於接受的頁面風格和編輯模式,其中如“wiki小組”、用戶積分、推薦等互動性、參與性較強的功能,比傳統的wiki網站更為“花哨”。

商業化的wiki邁出了第一步,理想也將繼續堅持,對維客們來說,只有一點可以肯定,積聚人氣、協作共創將是長征路上的永恆話題。

(原文出自《計算機世界》華東版20060904 總第1108期)

連結:http://sh.ccw.com.cn/internet/htm2006/20060904_207529.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