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故居》

《憶故居》是現代作者陳寅恪寫的一首詩詞。

作者

現代 陳寅恪

詩詞正文

序:寒家有先人之敝廬二:一曰靖廬,在南昌之西門,門懸先祖所撰聯,曰‘天恩與松菊,人境托蓬瀛’;一曰松門別墅,在廬山之牯嶺,前有巨石,先君題‘虎守松門’四大字。今臥病成都,慨然東望,暮景蒼茫,回憶平生故居,賦此一詩,庶親朋好友之者,得知予此時情緒也。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餘歲月送淒涼。

松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

詩歌賞析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鐘聲渺遠而悠揚,林影依依可愛,群鴉歸巢,故鄉的回憶總是溫馨的;而此刻漂泊嶺南的作者卻有家歸不得。由於奉行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絕不依從任何一個政黨的思想,即使在抗戰取得勝利的日子,可作者內心深處的孤獨與淒涼仍然無法排遣。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餘歲月送淒涼。作者眼中的山河早已破碎,破碎的還有中國的文化,還有中國人的尊嚴,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正如他在送別學生的詩中所說的“群趨東鄰受國史,神州士夫欲羞死”,也許中國文化的破碎更讓詩人悲痛。因此,即使在舉國同慶的日子,詩人仍然擺脫不了內心深處的孤獨與淒涼。“人間不會孤游意,歸去含淒自閉門”,也許只有早已遠去的、“贏得大清乾淨水的靜安先生才是詩人的知音。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一身傲骨、一腔正氣、一生不願隨波逐流之氣、一天的浩然之氣。在一九四五年那個舉國同慶的日子裡,一代大師留給了我們一個默默凝視夕陽的孤獨的背影。而此後的四十年,大師是寂寞的,直到新世紀的曙光照耀神州大地,當中華民族開始偉大復興之路時,人們開始重建被我們自己曾經一再否定的文化,於是,若干年前那個夕陽下的背影,又被人們重新提起。一個沒有大師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隸之邦,一個有大師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則是不可救藥的生物之群。

竹門松菊家何在,且認他鄉作故鄉。他鄉且作故鄉,這是大師的自我安慰,自我解脫,是一種無奈,是一種妥協,也是一種抗爭。

作者簡介

陳寅恪(1890—1969),義寧(今修水縣)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清朝著名詩人陳三立的第三個兒子。夫人唐筲,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也是一位女教師,在清華園相識,兩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結婚。陳寅恪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在家庭環境的薰陶下,從小就能背誦十三經,廣泛閱讀經、史、哲學典籍。陳寅恪長期致力於教學和史學研究工作。他熱愛祖國,治學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在史學研究中寫出了高水平的史學著作,為人們開拓了歷史的視野,對我國史學研究做出了貢獻。一直受到人們的崇敬。寅恪不僅為大史學家,舊體詩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淵明)杜(甫)雖愛好李白及李義山詩,但不認為是上品。他特別喜好平民化的詩,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論再生緣中所以有“論詩我亦彈詞體”之句。有《詩存》問世。其平生著作,經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蔣天柱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萬字的《陳寅恪先集》已於1979年編纂成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