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政經濟學》

《憲政經濟學》

《憲政經濟學》是從憲政經濟學角度對傳統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經濟轉型過程的研究,以期從這一角度對中國這樣一個歷史上憲政資源缺失的國家的經濟轉型作一個嘗試性解釋。

基本信息

背景介紹

《憲政經濟學》《憲政經濟學》
憲政經濟學:探索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中國社會經濟制度變遷前沿研究叢書
作者:王小衛
出版社:立信會計出版社
ISBN:7542916289
印次:1
紙張:膠版紙 出版日期:2006-3-1
字數:142000
版次:1

內容提要

本書是從憲政經濟學角度對傳統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經濟轉型過程的研究,以期從這一角度對中國這樣一個歷史上憲政資源缺失的國家的經濟轉型作一個嘗試性解釋。
本書圍繞憲政經濟學核心問題——“政府悖論”,對憲政經濟學的一般理論作了介紹和探討,重點對亞當·斯密、哈耶克和布坎南等人的憲政經濟學思想與模型作了比較研究。運用演進博弈工具分析了權利的起源與演進,提出了元憲法概念,探討了憲法的經濟學含義。從正式的第三方實施者角度解釋了“政府悖論”產生的原因及其制度之解。在此基礎上,本書是對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理論套用和對經濟轉型的一個嘗試性解釋,從轉型經濟的實際出發,針對政府-市場二分法的局限性,提出了憲法-政府-市場三分法的分析框架,在對政府因素量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本文的基本結論:有效的憲法規則是市場經濟的基本遊戲規則;憲政制度與市場制度是一套互補的制度安排;只有憲政的確立,才能有效界定政府與市場的距離。

目錄

第一章 導論1.1 問題的提出:沒有規則的遊戲怎么玩?
1.2憲法、憲政及憲政經濟學
1.3 文獻綜述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憲政經濟學的思想與模型
2.1 亞當·斯密的憲政經濟學思想
2.2 哈耶克的憲政經濟學模型
2.3 布坎南的憲政經濟學模型
2.4 科斯、諾思、阿羅與森的相關貢獻
第三章 權利的經濟學分析
3.1 產權與權利
3.2 元憲法權利的出現
3.3 從元憲法到憲法的演進
3.4 憲法的變遷方式
第四章 憲政經濟學的國家觀念
4.1 實施機制的演進
4.2 作為第三方實施機制的國家
4.3 政府悖論
4.4 政府悖論的憲政之解
第五章 全能政府與傳統體制的形成
5.1 全能政府:從觀念到現實
5.2 傳統經濟體制的形成
5.3 強迫性交易
5.4 傳統體制的權利結構和內在矛盾
第六章 轉型經濟的憲法化效應
6.1 轉型經濟的憲法化效應
6.2 自由的經濟學含義
6.3 自由與人力資本
6.4 自由遷徒徙權:用腳投票
6.5 選擇權:作為發現的程式
第七章 對政府與市場關係的沉思
7.1 憲法-理論-市場:一個新的分析框架
7.2 轉型經濟中政府因素的量化分析
7.3 結束語

相關評價

憲政經濟學(ConstitutionalEconomics)是經濟學方法在憲法領域的推進,側重的是憲法規則的經濟學分析。“憲政經濟學”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由理察?麥肯齊編輯的《憲政經濟學:包含政府的經濟權力》(1984)的淪文集中。憲政經濟學是分析憲法和憲政的經濟後果的經濟學(羅森鮑姆,2001)。它著重研究在社會共同生活中制約和影響經濟和政治行為者的規則的性質,憲政經濟學的核心問題之一是“政府悖論”,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甚至推動,即政府的存在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政府又常常成為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在這一問題的背後是權力與權利的博弈,是政治與經濟的衝突,是政府對市場的侵犯。
憲政經濟學相對來說是一個較為年輕的經濟學分支,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不少偉大的社會學家和哲學家,例如:斯賓諾莎、休漠等人都是憲政經濟學的先驅,但他們的工作存在很大不足:(1)對政治分析與道德分析未加仔細的區分;(2)沒有給個人利益和理性選擇足夠的重視;(3)對政治憲法的“總體”和“邊際”解釋上的差異未加區分;(4)沒有詳細區分私人行為與集體行動的領域(Buchanan&Tullock,1962)。布坎南認為亞當?斯密運用了比較制度分析的方法進行過憲政經濟學研究(Buchanan, 1987;1990)。之後,威克塞爾在其論述財政理論的基本著作《財政理論研究》(1896)中提出,要注意規則的重要性,改革的努力必須放在改變那些約束決策制定的規則上,而不是放在通過對行為者的行為施加影響來改變預期結果之上。在布坎南對麥肯齊 (McKenzie1984)首次提出的憲政經濟學的概念進行重新闡釋之後,20世紀70年代之後,在公共選擇學派、法經濟學派、新經濟史學派、奧地利學派等學者的努力下,憲政經濟學取得了長足發展,從規範與實證兩個層面,對經濟理淪本身、經濟發展、經濟成長和經洗轉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範式,積累了大量的文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