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方法》

《心理學研究方法》

約翰·肖內西等人編撰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具有眾多的特色第一,這本書已經出到第七版,從內容安排到文字表達都比較成熟,事例豐富。通俗易懂。第二,與一些《實驗心理學》教材相比,這本書更注重介紹實際研究中的思路、方法和過程,而不是具體的研究內容(如記憶,語言等)。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封面封面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第1版(2010年4月1日)
外文書名:ResearchMethodsinPsychology
叢書名: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
平裝:436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115223262;9787115223265
條形碼:9787115223265
產品尺寸及重量:25.2x20.2x2.4cm;921g

內容概述

《心理學研究方法(第7版)》是一本供心理學專業學生使用的研究方法教材。作者選擇大量最新的研究實例,詳細說明了心理學研究中經常要用到的各種描述性方法(包括觀察法、調查研究、行為的隱蔽測量)、實驗性方法(包括獨立組設計、重複測量設計和複合設計)以及套用性研究(個案研究法和單被試設計、準實驗設計和項目評估),並簡單敘述了數據處理和統計的基本概念、心理學研究報告撰寫和心理學學術交流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心理學研究方法(第7版)》適合心理學專業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課堂學習使用。也可供心理學研究方法和實驗心理學課程的教師以及從事心理學教育和科研的工作者參考。同時還可以供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的教學和研究人員借鑑。

作者簡介

約翰·肖內西(JohnJ.Shaughrlessy)在密西根一個相對較小、但絕對一流的人文藝術學院HopeCollege擔任心理學教授,1972年獲西北大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在西北大學跟隨著名實驗心理學家、實驗設計與研究方法論大師安德伍德(BerltonJ.Underwood)做助教,受其影響,致力於研究方法的探索和著述,於1975年和安德伍德合著《心理學中的實驗》一書,1985年出版了這部著名的《心理學研究方法》第1版,並不斷修訂再版,暢銷至今。肖內西多次被評為卜topeCollege的傑出教授,是HopeCollege學術發展委員會委員、心理系系主任。

尤金·澤克邁斯特(EugeneB.Zechmeister)是芝加哥LoyaIa大學的心理學榮譽教授,人類認知和實驗方法學方面的專家。

珍妮·澤克邁斯特(JearlneS.Zechmeister)也任教於芝加哥Loyola大學,多年以來一直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方法學課程。目前專職從事心理學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寫作。

目錄

第一編一般問題1
第1章緒論2
科學心理學3
科學的背景5
歷史背景5
社會和文化背景8
道德背景10
像研究者一樣思考11
評價媒體報導中的研究發現14
開始做研究15
小結18
第2章科學方法21
科學方法和日常方法22
一般方法22
觀察23
報告25
概念27
儀器29
測量30
假設30
科學方法的目標32
描述32
預測34
解釋36
套用38
科學理論的建構和檢驗38
小結41
第3章心理學研究中的倫理問題45
引言46
研究前需要思考的倫理問題47
APA倫理標準47
註解47
風險收益比49
風險判定50
最小風險51
風險應對51
知情同意53
APA倫理標準54
註解55
心理學研究中的欺騙59
APA倫理標準60
註解60
事後解釋61
APA倫理標準63
註解63
用動物做研究65
APA倫理標準65
註解66
心理學研究的報告68
APA倫理標準68
註解69
倫理決策的步驟71
小結71
第二編描述性方法77
第4章觀察法78
概述79
行為樣本80
時間抽樣80
情境抽樣81
觀察法的分類82
非干預觀察83
干預觀察84
參與性觀察85
結構化觀察87
現場實驗法90
行為記錄90
行為的定性記錄91
行為的定量測量93
觀察數據的分析97
數據簡化97
觀察者信度99
批判性思考觀察研究101
觀察者的影響101
觀察者偏差104
小結106
第5章調查研究110
概要111
調查研究的使用111
調查研究的特點112
調查研究中的抽樣113
抽樣的基本術語113
抽樣方法116
調查方法120
郵寄調查法120
個人面談法122
電話訪談法123
網路調查法124
調查研究的設計125
橫斷設計126
連續獨立樣本設計127
縱向設計129
問卷131
作為調查工具的問卷132
自陳測量的信度和效度134
編制問卷136
關於調查研究的批判性思考141
報告行為與實際行為的一致性問題141
相關與因果關係143
小結146
第6章行為的隱蔽測量150
概述151
物理痕跡152
基本原理152
物理痕跡的類型153
問題與局限156
檔案數據158
基本原理158
檔案數據的類型162
內容分析164
問題與局限165
倫理問題與隱蔽測量169
小結170

……

節選

插圖插圖

科學至少存在於三種背景之中:歷史背景、社會文化背景和道德背景。

儘管科學方法這個概念看似抽象,但心理科學卻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事,在許多層面上對人類產生了重大影響。心理學家能在個人層面(例如,對攻擊行為做出治療干預)、家庭層面(例如,幫助父母控制子女使用媒體)和社會層面(例如,努力減少電視網路中的暴力內容)對人們產生影響。然而,心理學家必須以精心設計並實施的研究為基礎,才能使這些影響得以實現。人類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處背景影響,科學活動也不例外。我們認為至少有三個背景影響到科學活動:即歷史背景、社會文化背景和道德背景。我們將依次簡要介紹這些內容。

歷史背景

實證方法強調依靠直接觀察和用實驗回答問題,因其持續推動著科學心理學的發展而備受推崇。計算機革命是使心理學研究的主鏇律從行為主義轉向認知科學的關鍵因素。
實際上,我們並不知道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的確切時間。心理學是逐漸形成的,它植根於亞里士多德的思想(Keller,1937)、存在於笛卡兒洛克等哲學家的論述中,後來,又出現在19世紀的生理學家和物理學家的研究工作中。公認的科學心理學的誕生時間是1879年,威廉·馮特(WilhelmWundt,1832~1920)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個正式的心理學實驗室。

19世紀末,心理學家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心理學應該更緊密地聯繫物理學還是應該繼續作為哲學的一個子學科(Sokal,1992)。隨著心理物理法(特別以古斯塔夫·西奧多·費希納為代表)和象徵神經系統傳導的反應時法(以赫爾曼·馮·赫爾姆霍茲為代表)的發展,心理學家們相信他們最終能夠測量思維本身(Coon,1992)。基於這些有效的觀察方法,心理學開始成為一門定量的實驗科學。心理學家希望他們對心理的研究能夠取得和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比較完善的學科一樣的知名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