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

《張自忠》

話劇寫作是抗日戰爭時期老舍文學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由1939年至1943年期間,他迷上了話劇寫作。5年間,獨立或與他人合作,他完成了《殘霧》、《國家至上》、《張自忠》等9部多幕話劇的文學劇本。四幕話劇《張自忠》創作於1940年抗日烽火中,集中表現抗戰將領張自忠的身先士卒、嚴明軍紀、體察下情、深得民心,特別突出了他身上英勇無畏、與侵略者血戰到底、戰死疆場的精神,以此來激勵抗戰中的人民。

基本信息

(圖)《張自忠》《張自忠》

簡介

張自忠(1891—1940),抗日名將,民族英雄。字藎忱,山東臨清人。1912年考入天津政法學堂。1914投軍奉天新民屯車震團。1917年入馮玉祥西北軍,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兼西北軍官學校校長等職。1930年中原大戰後,西北軍宋哲元部被蔣介石改編為陸軍第29軍,張自忠任第29軍第38師師長兼張家口警備司令。

個人敘述

外貌
(圖)張自忠銅像張自忠銅像

張自忠將軍(1891-19400—字藎忱,年近五十,無須,右腮下有痣,痣上生數長毫,時以指弄之。身高,不胖。鼻目皆闊,眼極有威。語聲稍粗,不喜多言,但時有妙語。記憶力甚強。

性格

性烈如火,疾惡如仇;作戰時則鎮靜異常,面帶笑容,且稍喜講話。遇事必詳為考慮,而後與部下商議,擇善而從;主意既定,絕少更改,見客時衣裝整齊,然不尚修飾;遇戰事,衣上生虱,一如士兵。自奉甚儉,尤不擇食。遇下極嚴,而共甘苦,故受部下畏愛。袋中多小紙簿,隨時記事。

經歷

著名抗日愛國將領。
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學校,次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
1914年,他投筆從戎,歷任排長、連 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並先後兼任察哈爾省主席、天津市市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率部南下抗戰。
1940年5月1日,在棗宜戰役(棗宜改自忠)中英勇殉國。
1940年5月28日重慶國民政府舉行隆重葬禮。
1940年8月15日,延安各界人士舉行張自忠追悼大會,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分別送了輓詞。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張自忠為革命烈士。

寫作背景

(圖)《張自忠》《張自忠》

老舍來襄樊是1939年8月,張自忠壯烈殉國是1940年5月,老舍寫成四幕話劇《張自忠》是1941年1月,老舍寫完並出版《劍北篇》是1942年5月。

老舍寫《張自忠》整整用了三個月,在這個四幕的劇本中,選取了“臨沂之戰”、“徐州掩護撤退”、“隨棗之役”和“殉國”,集中表現抗戰將領張自忠的身先士卒、嚴明軍紀、體察下情、深得民心,特別突出了他身上英勇無畏、與侵略者血戰到底、戰死疆場的精神,以此來激勵抗戰中的人民。在1940年12月1日出版的《抗戰文藝》“出版預告”上就寫道:“張自忠將軍七七抗戰開始,迄至襄樊勝利,盡了不能再盡的責任,終之以身殉國,為抗戰歷史增加了不可缺少之一頁,這一頁的內容,由老舍先生,盡數月之光陰為之蒐集整理,其《張自忠》四幕劇,即數月來之最後結晶,亦即占有抗戰歷史之一頁之不朽之作。”

在這部四幕的話劇中,有兩幕的故事發生在襄樊 。在老舍離開襄樊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就動筆寫《張自忠》,我們完全有理由把老舍到襄樊,看成是他寫作這個劇本的一次實地考察,這其中既包括了軍事形勢、地理特徵、軍人氣質、民眾情緒等等。

儘管老舍自認為,這個劇本寫得是不太成功的,但劇中民族英雄張自忠說的那句話:“抗戰就是民族良心的試金石!”卻深深地烙進了讀者的心田。在現在襄樊宜城市的“張自忠將軍紀念館”里,還珍藏著老舍先生的照片和他所寫的劇本《張自忠》。

人物介紹

張敬 高級參謀——廣東人。三十多歲。身小,勇敢活潑。曾為十九路軍團長。作戰時,與張將軍來往最前線,督勵士兵。與張將軍同時殉國,身已受傷數處,仍發槍斃敵。

洪上校副官——河南人。四十來歲。中等身材,稍胖,性忠厚。原為團長,因事離職,抗戰後復歸軍,為副官。自請隨張將軍赴戰,死於難。

馬副官——河南人。四十多歲。身高,辦事認真,為主任副官。與張將軍同殉國。

賈副官——山東人。二十多歲。身高,整潔。與張將軍同殉國。

尤師長——河北人。四十歲。忠勇有幽默感。

范參謀——廣西人。三十歲。性烈而多智。

墨先生——天津人。五十八歲。精神很好,不胖不瘦,穿西服而走方步。心地卑鄙,而自詡多才,與張將軍有舊,與一切有勢力的地方都多少有關係,連東洋勢力亦不忽視。

葛敬山 ——十九歲。河南人。富感情,願學習;雖幼稚而有出息。

戚瑩——十八歲。河南人。天真喜動,不怕吃苦。可作摩登玩物,亦可作英勇女兵,視環境如何耳。

丁 順——河北人。五十多歲。性忠誠,曾單身冒險入北平探視張將軍。服裝古怪,有創造性,言行如一。

楊柳青——二十多歲。江蘇人。很勇敢的青年記者。

王得勝——二十九歲。山東人。壯如熊。第三幕中之難婦,茶館女主人,小兵,老驢夫,招弟,雖只露一場,而有相當重要的“戲”作,其面貌年齡服裝可依劇情決定。

人物塑造

老舍自己恰好是寫“哲理型”、“殺身成仁型”、“同歸於盡型”、“抗議型”、“不可辱型”、“警世型”的自殺的能手。臂如話劇《張自忠》中的王得勝排長屬於“殺身成仁型”,他負了重傷,還要去殺敵,可是已經寸步難行,爬了兩步,汗如雨下,痛不可忍,自知不能再為國家出力,舉槍自殺。

作品特色

舞台為中心,台上和台下、幕前和幕後相連線。台下是台上的延展,幕後是幕前的繼續。成功的戲劇家都能很好地利用這一舞台功能。老舍在《張自忠》一劇中利用舞台的這一功能,取得了很好的戲劇效果。劇作一開始張自忠沒有上場,他的一些老部下、老戰友都在期待他回來一起去打仗。人物還未出來已經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為人物的出場做了很好的渲染和鋪墊,舞台形象呼之欲出。

作品評價

老舍最初是以小說筆法寫劇本,因為他還不知道小說與戲劇的區別,“以為劇本就是長篇對話”。但他畢竟已經是出色的小說家,劇本是不至於差的,所以他的第一個劇本《殘霧》在發表、演出之後,“未遭慘敗”。他自謙地稱之為“瞎貓碰著了死耗子”,甚至說“我一想到《殘霧》就害羞”。之後修改了五次之多、為紀念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殉國而寫的話劇《張自忠》,及時歌頌了這位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演出後引起巨大轟動。

老舍的戲劇創作開始於抗日戰爭初期。這時期他創作了多幕話劇《殘霧》、《張自忠》、《歸去來兮》等,受到人民的好評。

內容節選

(圖)《張自忠》《張自忠》

老舍四幕話劇《張自忠》第二幕
時間:二十七年初夏。時日寇猛犯徐州。

地點:徐州附近。

人物:張自忠將軍 尤師長 范參謀 張敬高級參謀 洪副官 賈副官 馬 副官、楊柳青 葛敬山 墨先生 戚 瑩 丁 順

景:徐州附近的小山之尾。為通山內的口子;因駐軍,無閒人來往。坡前一片草地,一株古柳,幾塊大石,即張將軍之“戰地書房”。柳旁亦有路。由山口子望過去,有土房數間,圍以短籬,遠村多樹,蓋張將軍宿營地。再遠,隱隱可見鐵絲網,網後仍為小山,山之彼面即陣地。山上有殘舊的堡壘,景甚美。

〔開幕:記者楊柳青,洪副官,墨先生,各坐一大石,楊來訪問臨沂之戰的詳細情形,洪負責監視墨先生。墨子莊 楊先生,你是局外人,你給評評理!我有什麼過錯,他有什麼權柄,把我扣起來?隨便剝奪我的自由,好!(幾乎是大喊)我姓墨的在黨政軍學四界,四界,都有個名聲,地位!我來幫他的忙,他倒這樣對待我?好!楊柳青(笑著)墨先生你先等一等,稍等一等!等我問完洪副官幾句話,馬上就和你談談!(掏出小本,四下里看了一眼)挺好的地方!

墨子莊:鬼地方!他媽的四面八方全有炮響!(遠處恰好響了一聲炮,他急移至樹後,蹲下)

楊柳青:我這回是要寫臨沂之戰的經過,你所知道的請都告訴我!

洪進田:我知道的不全啊!

楊柳青:那沒關係,知道什麼告訴我什麼,我已經問過了一些,還得問別位呢。

洪進田:我也不曉得怎么說好,從哪塊說起!你問吧!

楊柳青:也好,(看了看小本)啊,請先告訴我臨沂之戰的意義吧!

〔墨聽炮聲已止,慢慢的湊過來。

洪進田:意義?還是問軍長吧,我怕說錯了!好傢夥,說錯了,登在報上,他準槍斃了我!

墨子莊:意義?還有意義?殺人!殺人!殺人!除了殺人,還有什麼意義?這群魔王!這群殺人不眨眼的東西!

楊柳青:(誤解了墨先生的意思)對呀,老先生,日本人就是魔鬼,就是殺人不眨眼的東西,所以我們得去——

墨子莊:我說的是張自忠,和(指洪)他們這群!一天到晚帶著兵丁們去送死!連我都差點教大炮給轟碎了!憑什麼,我問你,楊先生,你是公道人,憑什麼教我在這裡陪綁呢?法律上有這么一條沒有?我問你!

楊柳青:(沒回答墨,仍問洪)告訴我,你自己那幾天都作了什麼?

洪進田:事情是很多。不過,我覺得值得一說的,最——

楊柳青:光榮的!

現實中的張自忠

(圖)張自忠張自忠

張自忠(1891.8.11~1940. 5.16) 抗日殉國將領。字藎忱。山東臨清人。1914年投北洋陸軍第20師當兵。1916年入馮玉祥部,從排長遞升至旅長 。在1939年隨棗會戰及冬季攻勢中指揮右集團軍,曾先後兩次親率精銳部隊,東渡襄河(漢水)截擊日軍,各殲敵一部。1940年5月棗宜會戰時兼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又第三次率部由湖北宜城渡襄河截擊南撤日軍,奮戰九晝夜,陷入日軍重兵包圍,負傷多處仍堅持指揮作戰,於16日在宜城南瓜店壯烈犧牲。

一個軍人,戰死沙場,可謂死得其所,本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張自忠之死卻有其非同尋常之處:他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以上將集團軍總司令身份為國捐軀的惟一一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世界反法西斯陣營50餘國戰死沙場的最高將領。因此,張自忠之死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大事件,此其一。其二,張自忠的死,決非“倉促成仁”或遭遇不測,而是懷著“我死則國生”之壯志,背負著輿論誤解的冤屈,抱定為國家民族盡忠的久決之心,力戰不退,以身殉國的,這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軍人武德的最高表現。他的死,使中華民族在危急存亡之秋痛失一員大將,這無疑是一個重大損失;但另一方面,他的死卻有著比生更加偉大的意義——他的死,為中國人民樹立了一個忠勇奮鬥的榜樣,堅定了中國人民戰勝日本、爭取勝利的信心;他的死,震動了那些自私自利、貪生怕死、動搖妥協之徒。促使他們懺悔省悟,改過自新;他的死,更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昭示了中國人、中國軍人的莊嚴人格,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和誓死救國的堅強決心。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他們是民族的脊樑,是他們用奮鬥和犧牲支撐起民族精神的大廈。他們在民族危難之際所表現的不屈不撓、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是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對於維繫民族的生存,推動民族的歷史進程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介紹

(圖)《張自忠》——作者《張自忠》——作者

老舍(1899.2.3-1966.8.24),現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正紅旗人,北京人,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老舍是他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使用的筆名。他的筆名還有絜青、絜予、非我、鴻來等。中國現代小說家、戲劇家、著名作家,曾任國小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

老舍有文學語言大師的稱號。其中包括三百多萬字的小說,四十二部戲劇,約三百首舊體詩等。他的作品多為悲劇,作品的語言以北京方言為主,風格幽默。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

主要事跡

(圖)《張自忠》《張自忠》

1933年3月,日軍侵占熱河後繼續向長城各要塞進犯。宋哲元委張自忠為前線總指揮,率第29軍與敵在喜峰口到羅文峪一線激戰40餘日,取得一次次勝利,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決心。1935年“華北事變”後,張自忠任察哈爾省主席,1936年兼任天津市長。“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宋哲元決定率第29軍撤退到保定,行前令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北平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長,留在北平與敵周鏇。北平淪陷後,國人對張自忠非議頗多,認為他是“華北特號漢奸”,報紙上一律稱他“張逆自忠”。事實上,日軍侵占北平後便要求張自忠通電反蔣,被張自忠嚴詞拒絕。日本人於是再也不與張自忠對等談判。張見大勢已去,便決定脫離險境。他先稱病躲進德國醫院,後又化裝成司機助手乘坐美國人的汽車逃到天津,接著乘英國輪船去煙臺,再轉濟南,最後到達南京,始得脫險。9月在濟南時,他在一封信中寫到:“忠冒險由平而津而煙臺而濟南,刻即赴南京謁委員長,面言一切。......而社會方面頗有不諒解之際,務望諸兄振奮精神,激發勇氣,誓掃敵氛,還我河山。非如此不能救國,不能自救,並不能見諒於國人。事實勝於雄辯,必死而後能生。”

1937年11月,張自忠回到原部隊,此時部隊已編為第59軍,張自忠任軍長。返部隊當天,他對部眾痛哭誓言:“今日回軍,除共同殺敵報國外,是和大家一同尋找死的地方”。1938年初,號稱日寇“鐵軍”的板垣師團在山東半島登入,一路西進,3月上旬進至魯南軍事要地臨沂城下,以優勢兵力圍攻守軍龐炳勛的第40軍的5個團,龐部與敵血戰數日,漸感不支。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急調第59軍增援臨沂。張自忠得令後即率部星夜兼程,日行180里趕到臨沂北郊,隨即兵分三路從北面對圍城之敵發起猛烈進攻,臨沂守軍也開城出擊。凶頑的的板垣師團在兩面夾攻下倉惶後撤。張自忠率部急追,在沙子嶺再創板垣師團,取得抗戰史上有名的“臨沂大捷”。經此一役,張自忠聲譽雀起,被提升為第27軍團軍團長。是年10月升任33集團軍總司令兼第59軍軍長。不久,張自忠又兼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

(圖)抗日戰爭抗日戰爭

1939年5月,日寇10萬之眾兵分兩路大舉進犯鄂北的隨縣、棗陽地區。張自忠一面命正面部隊死守,一面火速派2個師迂迴到敵後方,兩面夾擊包抄日軍。他還親自率2個團渡過襄河向敵猛攻,粉碎了日軍圍殲第33集團軍的企圖。隨後第五戰區左右兵團全線反攻,一舉收復棗陽、桐柏等地區。史稱“鄂北大捷”。同年12月,日軍又集中大量兵力向駐守長壽店地區的第33集團軍所屬第132師等部陣地進攻,雙方激戰7天7夜,132師陣地多次被突破。張自忠決定用奇兵打敵神經中樞的戰法挫敗敵人。他調第132師的第359團另配1個營,令其於夜間繞道偷襲日軍設在鍾祥縣的總指揮部。臨出發前,他鼓勵將士們說:“國家養兵就是為了打仗,打仗就會有傷亡。人總是要死的,多活20年少活20年轉眼就過去了。但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為國家為民族而死就重於泰山,否則輕如鴻毛。”在張自忠的激勵下,奇襲部隊當晚潛行30里路,一舉端掉日軍總指揮部。正面進攻的日軍驚聞老巢被端,大為恐慌。張自忠指揮部隊趁勢猛烈反攻,打得日軍狂退60里,大獲全勝。此役稱“襄東大捷”。蔣介石通電嘉獎,稱張部為“最優部隊”,其防區為“模範戰場”。老百姓則美稱張自忠為“活關公”。

1940年4月,日軍集中30萬兵力再次向鄂北的隨縣、棗陽地區進犯。當時第33集團軍只有74師的2個團駐守襄河西岸。張自忠作為有中將軍銜的集團軍總司令,本可不必親率部隊出擊作戰,但他不顧部眾的再三勸阻,堅持由副總司令馮治安留守襄河西岸,而他自己親率僅剩的2個團加總司令部直屬特務營渡河作戰。

5月1日,張自忠親筆諭告所部各將領:“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再來碰一下釘子,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它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於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願與諸弟共勉之。”

5月6日晚,張自忠又親筆給副總司令馮治安留下臨陣遺囑,進一步表示了以死報國的決心。書中說:“因為戰區全面戰事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後,如能與38D、179D(38師和179師)取得聯絡,即率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設若與179D、38D取不上聯絡,即帶馬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

兩封書信大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大無畏氣概,後來亦被周恩來譽為“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的兩封遺書。

5月7日張自忠率2個團和1個特務營共二千餘人東渡襄河後,一路奮勇進攻,於14日在方家集將日軍第13師團攔腰斬斷。日軍遂以優勢兵力對張部實施包圍夾攻。張自忠毫不畏縮,指揮部隊向人數比他多一倍半的日軍衝殺十餘次。日軍傷亡慘重,不明白這支中國軍何以這樣能戰,後聽說是張自忠親率的部隊,當即大量增兵,企圖消滅這支勁敵,以絕後患。15日,日軍萬餘人分南北兩路向張部夾攻。激戰至16日拂曉,張自忠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日軍以飛機大炮將南瓜店轟成一片火海。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到下午2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只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8人。他掏出筆向戰區司令部寫下最後近百字的報告,交給馬孝堂時說:“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你們應當努力殺敵,不能辜負我的志向。”稍後,張自忠腰部又被機槍子彈擊中,他臥倒在地浴血奮戰。後張自忠身上又中五彈,為了不讓日軍俘獲,他舉槍自戕。一代名將,壯烈殉國。隨張自忠東渡作戰的二千官兵亦於南瓜店十里長山全部犧牲。 兇殘暴虐的日軍也不得不佩服張自忠將軍的忠勇,列隊脫帽向張自忠遺體敬軍禮,用上好木盛殮並豎靈牌。

蔣介石驚聞張自忠殉國,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繼張自忠任第59軍軍長的黃維綱率部再渡襄河,與敵激戰兩晝夜,付出了二百多人的傷亡,終於在方家集尋得英烈墳墓,開棺將忠骸起出,重殮後再將靈柩運往重慶。先由陸路運至宜昌,停靈東山寺,事先並未公布。但訊息一經傳出,宜昌民眾不期前來祭悼者逾數萬人。當靈柩運至重慶朝天們碼頭,蔣介石率軍政要員來到江邊,親自扶靈執紼,再拾級而上,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來到重慶北碚雙柏樹小山落土安葬,並追晉上將。馮玉祥把這裡更名為“梅花山”,並親自為自己的老部下題寫“張上將自忠弟千古藎忱不死”的題詞。延安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題寫了“盡忠報國”的輓詞。

為紀念張自忠將軍,湖北省宜城縣曾一度改名為“自忠縣”。1941年5月在南瓜店張自忠殉國的山頭建造了“張上將自忠殉國處”紀念碑,山下修建了兩千戰死十里長山的官兵公墓。1982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