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蔡州》

《平蔡州》是由唐朝詩人劉禹錫所創作的詩歌,體裁為七言古詩。該詩三首,第一首寫平叛大捷;第二首寫平叛後百姓的歡欣;第三首寫平叛的巨大影響。

作品信息

【名稱】平蔡州
【年代】中唐
【作者】劉禹錫
【體裁】七言古詩

原文

平蔡州
【其一】
蔡州城中眾心死,妖星夜落照壕水。
漢家飛將下天來,馬箠一揮門洞開。
賊徒崩騰望旗拜,有若群蟄驚春雷。
狂童面縛登檻車,太白夭矯垂捷書。
相公從容來鎮撫,常侍郊迎負文弩。
四人歸業閭裡間,小兒跳浪健兒舞。
【其二】
汝南晨雞喔喔鳴,城頭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憶舊事,相與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辭,官軍入城人不知。
忽驚元和十二載,重見天寶承平時。
【其三】
九衢車馬渾渾流,使臣來獻淮西囚。
四夷聞風失匕箸,天子受賀登高樓。
妖童擢髮不足數,血污城西一抔土。
南峰無火楚澤間,夜行不鎖穆陵關。
策勛禮畢天下泰,猛士按劍看恆山。

鑑賞

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軍雪夜襲破蔡州,生擒了割據抗命的淮西藩帥吳元濟。劉禹錫滿懷激情地寫作此詩,熱烈讚頌這一重大勝利。
第一首寫平叛大捷;第二首寫平叛後百姓的歡欣;第三首寫平叛的巨大影響。蔡州,天寶時為汝南郡。第二首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正好化用古樂府《雞鳴歌》成句:“東方欲明星爛爛,汝南晨雞登壇喚”,句中“汝南”兩字仿佛專為此詩而設,信手拈來,可謂一巧;平蔡之役原是雪夜奇襲,正好至翌日晨雞啼鳴而奏功,二巧;雄雞一唱天下白,隱含官軍克復蔡州城、人民重見天日之意,首句因而具備興句的性質,三巧。細品詩意,其地、其時、其事無一不巧,可謂巧合無垠,深切樂府神理而又全不露痕跡。次句“城頭鼓角”四字說到了平蔡州的戰事。這次戰役是奇襲,叛軍猝不及防,在睡夢中就被解除了武裝,敵我雙方沒有經過激烈的廝殺,而李愬又極富於指揮才能,城破以後號令嚴明,私毫無犯,所以連善悲的鼓角聲聽起來也覺得十分“和平”了。開頭兩句用常語寫奇襲,而務於字外著力,看似平易,實則筆運千鈞,而又能舉重若輕,不同凡響。淮西藩愬帥叛亂達三十多年之久,唐王朝發動多次征討,都以損兵折將告終。李愬出敵不意,攻其不備,一舉平蔡。按照常情,“攻城以戰,殺人盈城”,平蔡之戰,卻幾乎是兵不見血,簡直是個奇蹟。劉禹錫不去正面描寫奇襲的艱險,也不去正面描寫李愬的智勇,而是極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雞報曉、鼓角不悲的和平氣氛。這樣寫,把神奇包含在平凡之中,不著“奇”字而奇蹟愈顯,取徑婉曲,全在借端托寓。《藝概·詩概》所謂“本面不寫寫對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此話評比,甚當。
接下來兩句用速描手法,表現人民對於平叛事業的擁護。說“道旁”而不說“道中”,是暗示讀者,“道中”正有大隊官軍在行進。“憶舊事”實際上是一種對比。蔡州老人看到路上一隊隊雄赳赳的官軍,引起了往昔的回憶。他見過天寶盛世,享受過國家統一的太平,也經歷過安史之亂後,蔡州淪為叛軍巢穴的痛苦。“憶舊事”,到“皆涕零”,深刻揭示了人民對於國家統一的熱烈嚮往,和平蔡之役的重大意義。詩的後四句敘老人語,“官軍入城人不知”一句與開頭兩句相關合,盛讚李愬用兵如神。最後兩句為喜極之語。從天寶末到元和十二載,已有六十多年之久,歷史即將翻過這黑暗的一頁,老人於遲暮之年而出乎意料地睹此快事,頓覺無比欣慰、滿眼光明,對國家的中興充滿著希望。至此,全詩主旨順勢托出,一筆作頌,一筆作收,流吐毫不費力,而不盡之意,仍在篇外。詩中特別標明“元和十二載”,是出於詩人精心安排,他要用史筆將這一重大事件著之竹帛,流傳千古。
此詩寫得通俗易懂、流走飛動,而又不失之淺近。既平易流暢而又精煉,顯示出詩人高超的藝術功力。清人翁方綱說,劉禹錫此詩“以《竹枝》歌謠之調而造老杜詩史之地位”(《石洲詩話》卷二),一語道出了它的藝術價值。

作者

劉禹錫畫像劉禹錫畫像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為匈奴族後裔。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參與那唐朝永貞年間短命的政治改革,結果一同貶謫遠郡,頑強地生活下來,晚年回到洛陽,仍有“馬思邊草拳毛動”的豪氣。他的詩精煉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語言表達自己對人生或歷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備至, 譽為“詩豪”。他在遠謫湖南、四川時,接觸到少數民族的生活,並受到當地民歌的一些影響,創作出《竹枝》、《浪淘沙》諸詞,給後世留下“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的民俗畫面與“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等傳世名句。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詞》時,曾註明“依《憶江南》曲拍為句”,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依曲填詞的最早記錄。有《劉賓客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