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有論》

〖崇有論〗一篇。晉斐□(267-300)撰。□字逸民,山西聞喜人,以“言談之林藪”見稱於當時,為西晉著名哲學家。

《崇有論》

正文

裴

配圖

相關連線

簡介

〖崇有論〗一篇。晉斐□(267-300)撰。□字逸民,山西聞喜人,以“言談之林藪”見稱於當時,為西晉著名哲學家。裴□所處的時代,正是魏晉玄學的鼎盛時期,玄學家們由祟尚黃老到崇尚老莊,大興清談之風。斐□辯論的對手太尉王衍及河南尹樂廣,繼承了何晏、王弼的“貴無論”,高唱“天地萬物以無為本”;行為上更是“任放為達,或至於狂醉裸體”。斐氏深患時俗放蕩,不尊儒術,口談浮虛,不遵禮法,乃至於“遂相放效?風教陵遲’,故作此文,“以釋其蔽”。全文共寫了九段文字,第一段,他提出了對世界的總看法,認為“夫總混群本,宗極之道也;方以族異,庶類之品也;形象著分,有生之體也;化感錯綜,理跡之原也”;即是說,萬有的道不是虛無,而是有形有象,錯綜複雜的,它是客觀規律的根源。第二、三段,主張“眾理並而無害”,“失得由乎所接”,最好是清靜無為。少思寡慾。第六段,指出何、王“貴無”學說是對老子學說的歪曲。第四、五段,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批評了當時清談名士們的行為。第七、八、九段,提出“有”是絕對的,是運動變化的,萬有生自己,以有為本體;並從肯定“有”,即肯定事物的客觀存在中,論證了“長幼之序”“貴賤之級”的絕對必要。此文既出。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它代表了玄學發展的第二階段,打擊了“貴無論”的社會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正統儒家思想。《晉書》卷三十五《斐□傳》收載此文,嚴可均《全晉文》亦收錄,1958年中華書局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