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界》

《小說界》

《小說界》是由上海文藝出版總社主辦的小說類綜合性學術期刊。

基本信息

簡介

《小說界》雜誌是上海文藝出版總社主辦的大型文學雙月刊

《小說界》《小說界》
16開192頁,創刊於1981年5月。敏銳、海派、包容、可讀,是《小說界》雜誌的鮮明風格。“閱讀小說界,閱讀當代的文學中國”。《小說界》雜誌秉承以多樣化的小說體裁展現當代的文學中國的辦刊特色。全力推出名家新作,獨家首創當代留學生文學和海外華人新移民文學,首辟“七十年代以後”文學新人專欄,積極倡導微型小說文學樣式,在海內外文壇享有盛譽。長中短微,盡可展現;名家新人,佳作紛呈。《小說界》雜誌立足上海,面向全國,發行海內外。

發展概況

辦刊思路
《小說界》《小說界》雜誌
1981年創刊。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主管,上海文藝出版社主辦。文學刊物。古今中外、長中短微(篇)小說兼收並蓄,以發表我國新作為主,以中篇小說為主,尤其重視思想內容、藝術手法方面具有新意的作品。《小說界》創刊至今已經有20年了。20年前,正是純文學最為興盛的時候,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除上海的《收穫》以外的幾乎所有大型文學期刊,都是在那個時候創刊的。實際創刊的刊物還不止現在這些,有一些刊物在這些年裡逐步地被淘汰了,或者說辦不下去了。現在留下來的,日子也未必個個好過,大型期刊的主辦者,主要是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作家協會系統,如上海作協的《收穫》 ,江蘇作協的《蜀山》 ;還有就是出版社系統,如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花城出版社《花城》以及我們上海文藝出版社的《小說界》。兩個系統辦的雜誌,但面對的卻是同一個市場和讀者群體。兩相比較,似乎出版社系統的書略強於作協系統。20年前,中國文學正處於一個群情激盪的時期,那個時期里,文學作品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那是因為,人們需要文學。文學在那個年代晨,充當的是時代的號角和精神撫慰劑,而作家往往是新思想的發明者或者是敢於發出疼痛呼喊的第一人。但現在的情形卻似乎完全反過來了。文學已經從人們的視線中退出去了,已經不再能激發人們的什麼熱情,或者給人們帶來點什麼。早在文學過熱的時代,就有作家指出,文學處於那樣一個地位,有那樣的轟動效應是不正常的。現在好了,一切正常了,文學倒反而不太正常起來。
主要特色
《小說界》《小說界》雜誌

《小說界》在創刊的時候,他的地位構思是以多樣化的小說來體現自己的特色。發展到今天,應該說這個思路基本保持了初衷。當然,以上所說的那個整個社會以及文學消費的變化不能不影響到這本刊物。這本刊物目前在全國的大型文學期刊中,無論就影響還是發行量來說,都處在中游偏上的位置。和所有的文學刊物一樣,這本刊物始終是注重以發表中國當代作家最新創作的中長篇小說為主,幾乎所有的當代中國著名作家都是我們刊物的朋友,他們的作品都在這本刊物上發表過。現在回過頭來,再來看那些作品,可以發現刊物的進步實際上依賴的體現的就是作家的進步,時代的進步。
除了這些小說以外,《小說界》還有兩個比較顯著的貢獻:一個是“留學生文學”,這可以說是這本刊物在全國的文學期刊中首創的,伴隨著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國中國的出國熱潮,大批中國青年人留學海外,他們在海外的奮鬥以及辛酸的歷程為人們所關注。在這個時期,該刊物連續不斷地發表了大批很有質量的留學生創作的小說,受到海內外讀者的歡迎。很多海外的報刊也對此作了介紹。另一個貢獻就是在全國第一個開闢了“七十年代以後”這個以發現新一代作家為主的欄目。這個欄目從1996年開始出現,在全國範圍內發現了大批“文革後”出生的一代文學新人,他們的創作甚至引起了海外文學界的關注。儘管,目前人們對這個新而年輕的寫作群體看法不盡相同,但是,新的一代必將走上文學舞台這個趨勢卻是不可改變的。受其啟發,全國很多刊物都開闢了類似的專欄,或者都開始對這些新一代作者刮目相看,也可以這么說,整個九十年代,中國文壇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出現了作家的換季。和其他領域相比較,文壇人才的換季幾乎是最晚的。這是由文學創作的特性所決定的。

熱點新聞

文學雜誌披“時尚嫁衣” 《小說界》首推“別冊”

《小說界》《小說界》

時尚的元素終於刮進了傳統的純文學陣營,使其在不同程度上開始了前所未有的“變臉”。3月8日,老牌文學期刊《小說界》首次推出一個面向女性讀者的“別冊”。這是國內純文學刊物在發行手段上,向時尚刊物“學習”的首次嘗試。
據悉,此次《小說界》推出的“別冊”,在諸多方面均有別於文學刊物常見的“增刊”。整個“別冊”是一部獨立精緻的長篇小說《和伊人跳舞》 ,作者是上海女作家張黎。小說敘述了五個上海女子,在一個連空氣中都充滿奢華浪漫的都市裡,狂舞出一段美艷人生,探討了“亞女性”的生活狀態,充分體現了海派小說的溫軟細密,精巧雅致。“別冊”在推出的檔期上主要瞄準女性讀者群,而在版式、封面的設計方面,也一改以往純文學刊物樸素平淡的面貌特徵,注入了時尚的氣息。
除此之外,中國文壇重量級作家莫言推出最新作品———《北海道實錄》,作為特稿刊發,從而使本期雜誌顯得厚重可讀。
將時尚元素引入純文學領域的雜誌,是為了追求文學的新鮮感,還是僅僅為了迎合市場?對此,業界也有不同看法。《小說界》主編魏心宏表示,中國的主流文學,需要經受文學及歷史的考驗,同時又要面對現實,面對市場,面對讀者。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文學作品的讀者也在發生變化。《小說界》這樣做,只是想進一步接近讀者,不是迎合什麼,而是希望促進文學與讀者之間的關係。
《小說界》首發長篇小說《省委書記》
素以煤都鋼城著稱的K省,在經濟機制的轉換變革中陷入了重重矛盾之中,這不僅僅使大量的工廠關停並轉,以及隨之增多下崗職工;還有尚處在市場經濟培育期、競爭無序的企業商賈;貪心貪官習以為常,暗殺、騙局時有發生……就是掌管全省大權的省委書記貢開宸在年屆退位前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頓。老工業基地大山子的改革滯後、保守,激發了年富力強的地方幹部馬揚的挑戰與上諫;中央就K省問題緊急召見貢開宸進京;自己大家庭中年輕一輩與社會上各色人等有著種種正常不正常的關係,包括他器重的兒媳修小眉……《小說界》第三期、第四期上發表的陸天明新著《省委書記》,是以如此開場來展開這部長達4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描述的。作品首次向人們展示了我國的高層政治生活,塑造了執政的高層共產黨人的正面形象,非常生動地刻畫了三個不同年齡、不同政治閱歷的省級黨委書記貢開宸、副書記宋海峰和後備幹部馬揚。

貢開宸,有很高的領導水平和決策能力,有令人敬仰的人格魅力,任期僅有兩年不到的時間,在微妙錯綜複雜的人際、官際關係中,他有過困惑,有過私心,甚至失誤,沒有管好身邊的秘書和子女,但他以黨和國家的利益為重,統攬全局,捐棄前嫌,十分漂亮地幹完了他的最後一班工作。貢開宸這位省委書記形象是新時期以來首次出現在我國的文學長廊中。

《小說界》《小說界》雜誌

馬揚,有魄力,有能力,實事求是,憂國憂民,不畏艱險,置個人被歹徒暗害受傷於不顧,一頭撲在大山子的開發、引進外資、整頓機制上。他對紛繁複雜的現狀有清醒的認識:當前最難的還不在於安置下崗工人,也不在於尋找新的經濟成長點,更不在於建立現代管理制度上,最大的難處恰恰是在內部的掣肘……指鹿為馬者有之,顛倒黑白者有之,不敢正大光明地較量,把川劇舞台上變臉的絕招用在了當官、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設下種種“絆馬索”和“暗道機關”……宋海峰,在物慾橫流的負面誘惑下,貪得無厭,受賄行賄,不露聲色地營造自己的勢力範圍,與礦區的黑社會進行不可告人的骯髒交易,瓜葛越纏越深,最終被“雙規”。

可以說,這是作者繼《蒼天在上》《大雪無痕》之後,又一次超越自我,將他的文學筆觸伸入到中國的諸多政治層面,伸入到各級政治權力人物是如何為國家的今天和明天而活著的。為了寫作這部小說,作者作了大量的多年創作準備,動用了自己的生活積累,與一些在位的和已離休、退居二線的省委領導幹部徹夜長談、交朋友,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慮、所欲所求。他通過作品中人物的對話表達了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我看到了一群真正共產黨員和高級幹部的良知……這部小說雖有40多萬字,但在情節結構上注意到當代閱讀節奏,有張有弛,扣人心弦;在眾多人物的形象刻畫上,有血有肉,有情有靈,頗有氣勢,具有強烈的衝擊讀者心靈和閱讀神經的藝術魅力

封面欣賞

《小說界》《小說界》《小說界》
《小說界》《小說界》《小說界》
《小說界》《小說界》《小說界》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十六)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