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克思早期哲學著作的理解》

《對馬克思早期哲學著作的理解》

本書是由吳仁平撰寫的一部對馬克思早期哲學著作理解的書稿。筆者在總結自己以往學習、教學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取了學術界公認的能體現馬克思早期哲學思想的著作,並把自己重新學習研究、探索和領悟的結果呈現在讀者面前。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書名:對馬克思早期哲學著作的理解作 者:吳仁平
出版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
對馬克思早期哲學著作的理解對馬克思早期哲學著作的理解

ISBN:9787503539596
開本:32
定價:16.00元

內容簡介

基於上述認識,筆者萌發了撰寫一部自己對馬克思早期哲學著作理解的書稿的願望。為了實現這一願望,在總結自己以往學習、教學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選取了學術界公認的能體現馬克思早期哲學思想的著作重新學習研究、探索和領悟。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部著作便是自己重新學習研究、探索和領悟的結果。
撰寫這部著作所抱定的宗旨是:在把握原著寫作的歷史背景的前提下,逐章逐節地解讀所選的馬克思的早期著作,為讀者提供一種對馬克思早期哲學著作的理解,以幫助初學者參照原著逐章逐節的學習和理解,最後達到循著原著固有的結構和線索而讀懂全書的目的。同時,也為研究者提供一種參考性的觀點和見解。從這一宗旨出發,筆者在表達自己的理解時雖然必須考慮和儘量吸取現有的有關研究成果,但從根本上來說,筆者是立足於對原著本意的理解,以原文為依據去正面地解讀,以避免陷入眾說紛紜的爭論之中。總之,撰寫這部著作的目的是力求要對原著、原文的原意作客觀的理解。

目錄

前言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一、《(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寫作的歷史背景
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的主要思想觀點
(一)必須把對宗教的批判轉變為對德國現存制度的批判
1.宗教批判在德國革命中的意義
2.把對宗教的批判轉變為對德國現存制度批判的必要性
(二)批判德國現存制度的歷史局限性及其意義
1.批判德國現存制度的歷史局限性
2.批判德國現存制度的意義
(三)批判德國的法哲學和國家哲學的意義
1.批判德國的法哲學和國家哲學才是站在時代高度的批判
2.必須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上批判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法哲學和國家哲學
(四)德國的共產主義革命需要徹底的新理論
1.徹底的新理論是德國共產主義革命的前提
2.從歷史的角度進一步闡明徹底的新理論在德國共產主義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五)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
1.只有在共產主義理論指導下的革命才能徹底消滅德國現存的封建專制制度
2.德國共產主義革命的實際可能性以及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六)結論
1.德國的解放運動只能是以人類解放理論為依據的共產主義革命
2.德國的解放運動必須有新的哲學作理論指導以及無產階級是德國解放運動的領導核心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寫作的歷史背景
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主要哲學思想
(一)〔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
1.馬克思對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所作的總的批判
2.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
3.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的關係以及私有制的起源
4.通過對異化勞動的表現與私有制產生根源的分析得出的重要結論
5.有產者的異化
(二)〔私有財產和共產主義〕
1.對空想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學說的批判
2.馬克思關於共產主義的基本觀點
3.馬克思對共產主義觀點展開論述
4.馬克思哲學關於世界和人是自我創造、自我發展的基本原理基本原理
(三)[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
1.德國批判運動的現狀和唯物主義的批判任務
2.對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分析和批判
3.《精神現象學》的偉大成果及其缺陷
4.對《精神現象學》最後一章的批判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寫作的歷史背景
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主要思想觀點
(一)對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唯心主義的抽象性以及費爾巴哈實踐觀的批判
1.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
2.批評唯心主義抽象地、片面地發展了主體的能動性
3.對費爾巴哈實踐觀的批判
(二)提出在實踐中證明思維的真理性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點
1.在實踐中證明思維的真理性
2.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三)批判舊唯物主義的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提出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1.批判舊唯物主義"環境決定論"的歷史唯心主義錯誤,闡明實踐對改變環境、改變人的決定作用
2.批判費爾巴哈在宗教問題上表現出來的唯心史觀的觀點,闡明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和消滅宗教的正確途徑
3.揭露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陷入唯心史觀的認識根源
4.批判費爾巴哈在人的本質問題上的唯心主義觀點,提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的科學論斷
5.提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科學論斷,闡明理論對實踐的依賴關係
6.“直觀性”是舊唯物主義陷入唯心史觀的理論根源
(四)闡明新唯物主義的階級基礎、歷史使命和作用
1.新唯物主義的階級基礎
2.新唯物主義的作用和歷史使命
《費爾巴哈》(《德意志意識形態》第1卷第1章)
一、《德意志意識形態》寫作的歷史背景
二、《費爾巴哈》(《德意志意識形態》第1卷第1章)的主要思想觀點
(一)[I]
1.對青年黑格爾派哲學及其批判運動的分析和批判
2.唯物史觀的前提和出發點
3.提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原理
4.所有制演變的幾種形式
5.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
(二)[Ⅱ]
1.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把人的解放歸結為思想解放的錯誤
2.批判費爾巴哈直觀的唯物主義
3.人類歷史的前提或基本因素
4.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5.分工與人類社會的矛盾運動
6.對共產主義的論述
7.市民社會是全部歷史的真正發源地和舞台
8.歷史的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的過程
9.世界歷史與人的解放的關係
10.關於共產主義革命的4條結論
11.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根本對立
12.對過去的歷史觀,特別是青年黑格爾派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批判
(三)[Ⅲ]
1.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
2.對“思想獨立化”觀念的科學分析
(四)[Ⅳ]
1.兩種生產工具的差異以及它們對社會關係的不同影響
2.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趨勢
3.一切歷史的衝突都根源於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
4.個人與階級的關係
5.個人與共同體的關係
6.共產主義運動的特點和共產主義實現的必然性
7.正確認識征服、占領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8.無產階級否定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形式
(五)國家和法同所有制關係
1.國家同私有制的關係以及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
2.法同私有制的關係及其本質
……

文摘

一、《<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寫作的歷史背景
馬克思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寫於1843年底到1844年1月,同年2月發表在《德法年鑑》雜誌上。為了說明馬克思這部著作寫作的歷史背景,先概要地談談馬克思撰寫《(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以前的思想發展情況。
1841年春,馬克思大學畢業。他放棄了原來到大學任教的願望,決心通過從事學術研究和報刊工作,投入到現實的社會政治鬥爭中去。為此,馬克思從1842年4月開始為《萊茵報》撰寫一些政論文章。5月就任該報編輯,10月被聘用為主編。由於報紙的特點,馬克思處在政治鬥爭旋渦的中心,有機會、有條件具體地接觸到當時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尤其是勞動民眾處於被壓迫、被奴役的社會地位問題,並要就這些問題發表評論。正是在思考和探索麵對的這些現實問題時,他發現了自己頭腦中原有的黑格爾思想因素同客觀現實的矛盾,也正是由於尋求解決這個矛盾,促使馬克思開始轉向新的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當然,這個轉變是一個充滿矛盾和艱辛探索的過程。
1843年3月,由於馬克思主編的《萊茵報》具有越來越濃郁的激進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這為普魯士反動當局所不容,因而該報被查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