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路中國》

《尋路中國》

本書是《紐約客》專欄作家海斯勒的中國紀實三部曲之尾曲。《江城》講的是地理,以地為中心;《甲骨》講的是歷史,以時為中心。《尋路中國》探討經濟,追蹤發展的源頭,探究個人對變革的應對。如前兩本書那樣,它研究的是中國的核心課題,但它不是通過解讀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來實現這個目的,也不做巨觀的大而無當的分析,它相信通過敘述普通中國人的經歷來展現中國變化的實質。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封面封面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紐約客》駐北京記者。這本書講述了我駕車漫遊中國大陸的經歷。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國駕照,在此後的七年中,我駕車漫遊於中國的鄉村與城市。這七年也正是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期,單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領駕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幾年,乘用車銷售額的年增長率超過了百分之五十。僅僅兩年多的時間,中國政府在鄉村所鋪設的公路里程數,就超過了此前半個世紀的總量。

尋路中國》一書有幾條不同的線索。它首先敘述了我由東海之濱沿著長城一路向西,橫跨中國北方的萬里行程;另一條線索集中講述了一個因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而發生巨變的鄉村,在這裡,我特寫了一個農民家庭由農而商的變化經歷;最後,則是中國東南部一個工業小鎮的城市生活場景。書中所描述的這種由農而工而商、鄉村變身城市的發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來中國所發生的最重要的變化。

《尋路中國》是我的中國紀實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討經濟,追蹤發展的源頭,探究個人對變革的應對。如前兩本書那樣,它研究中國的核心議題,但並不通過解讀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來實現這個目的,也不做巨觀的大而無當的分析。它相信通過敘述普通中國人的經歷來展現中國變革的實質。我經常在一地連續呆上數月、甚至數年,跟蹤變化。我不會僅僅聽主人公自己講述,我會睜大眼睛,看著他們的故事在我面前一點點展開。

這三本書橫跨了我的中國十年,從1996至2007。我們可以看出,這個處於世紀之交的十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關鍵的時期之一。正是在這十年中,中國經濟實現了騰飛,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力開始增大。更重要的是,這是鄧小平去世後的第一個十年。在這十年中,中國歷史的面貌開始變化,大規模的政治事件與強力領袖開始從中退卻。相反,中國巨變的推動者變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農民、邊學邊乾的企業家,他們的能量與決心是過去這十年中的決定因素。從《江城》《甲骨文》再到《尋路中國》,我所講述的都是他們的故事。

媒體推薦

“太棒了!彼得·海斯勒的《尋路中國》,是我讀過的描述當代中國日常生活最好的一本書……彼得在中國待了很久,作為《紐約客》的記者,他通過駕車環遊的方式捕捉現代中國。”

——托尼惠勒(LonelyPlanet創始人)

“毫無疑問,彼得·海斯勒是關注現代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他對當代中國的描寫,極富人性。”

——《華爾街日報》

“何偉的筆下是真中國,是連一些生活在中國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絕認識的中國。”

——《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簡介

彼得·海斯勒(PeterHessler),中文名何偉,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以及《國家地理》雜誌等媒體的撰稿人。他成長於美國密蘇里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並取得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海斯勒曾自助旅遊歐洲三十國,畢業後更從布拉格出發,由水陸兩路橫越俄國、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也由此開啟了他的旅遊文學寫作之路。

海斯勒散見於各大雜誌的旅遊文學作品,數度獲得美國最佳旅遊寫作獎。他的中國紀實三部曲中,《江城》一經推出即獲得“奇里雅瑪環太平洋圖書獎”,《甲骨文》則榮獲《時代周刊》年度最佳亞洲圖書等殊榮。海斯勒本人亦被《華爾街日報》贊為“關注現代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寫作背景

從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時間,美國青年作家何偉(PeterHessler)先後寫作了三本關於中國的著作,分別是《江城》(2001)、《甲骨文》(2006)和《尋路中國》(2010)。《江城》以作者於1996年至1998年在長江和烏江交匯處的涪陵一所大學任教時的經歷為主線,反映了改革開放政策在中國內陸城市的人們身上所產生的變化與希冀;《甲骨文》通過對人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甲骨文的命運的描述,力圖揭示中國文化的內涵和實質;《尋路中國》則致力於反映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脈絡。這三本書分別從不同的側面刻畫中國社會的人文、歷史與經濟,構成了作者的“中國三部曲”,奠定了作者在西方社會獨一無二的以寫真實中國見長的卓著地位,同時也讓他贏得了相當多的中國“冬粉”讀者。

《江城》發表已有十年之久,迄今仍舊熱銷海外,而且被翻譯成了多種文字出版,在其中一個版本的封面上,曾經出現過一行文字:“如果唯讀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就選這本吧。”但這本書目前只在台灣出版了繁體中文版,逗得許多只能通過閱讀中文來跟何偉溝通的“粿條”心癢不已。

何偉在涪陵教書的時候,我們就成為了同事和朋友,因此對他的文學創作我可能比別人了解得更多一些,更深一些。2006年,美國查爾斯頓大學(CollegeofCharleston)將《江城》列為該校學生的必讀書目之一,邀請我前去以一個中國人的視角跟他們的學生和社區居民交流對何偉作品的理解。2007年,我在《外國文學動態》上發表論文《何偉:熱愛中國的美國文壇新星》,首次向中國的學者和文學愛好者介紹何偉和他的主要作品。之後,我又在《重慶晚報》等報刊以及網路部落格撰寫文章,進一步介紹這位美國作家。此外,我還先後在擁有大量“粿條”的涪陵接受電視台和電台專訪,與本土讀者一起去詮釋他的作品。

我還是發現,他作為作家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所具有的洞察力大大地超過了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中國讀者。這種洞察力使他能夠把《尋路中國》寫得比《江城》更有時代感,比《甲骨文》更具可讀性。也正因為如此,我自覺得要把這本書翻譯得“漂亮”一些,否則會感覺到似乎辜負了何偉關於“書寫最時新的東西”的允諾。一方面,何偉是通過在中國北方的鄉村地區和南方小城駕車看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汽車和道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確實起到了推動作用。

所獲榮譽

2011年7月,由網易舉辦的“公民閱讀“圖書推薦及評選活動在北京單向街書店對外發了2011年度第一期十大好書榜單,成功入選。

2011年8月,《尋路中國》入選新浪中國好書榜2011年上半年“十大好書” 之一。

2011上半年好書推薦

新浪網評選了2011年上半年好書榜單,一起看看吧。做本任務詞條,需梳理、完善詞條內容,完善詞條同義詞及信息模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