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之經》

《富之經》

《富之經》以阿富與來子兩位湖南農村青年先富帶後富這一構思,對中國數千年形成的財富觀做一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並以倆人的交流為主線,展示全國範圍的弱勢群體能動地創業致富的58個故事。

基本信息

概述

在經濟類書籍中,有為企業和企業家創業寫的,有為大學經濟系MBA學生寫的,也有為各行各業經營發展寫的,洋洋灑灑,蔚為大觀。然而,為平民百姓寫的致富書,卻是寥若晨星。最近,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富之經》,是專為平民百姓致富而寫的一本專用書,引起了圖書出版界、經濟界專家權威,特別是百姓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出版界認為,《富之經》是中國平民百姓致富啟蒙第一書,是中國本土版的“窮爸爸、富爸爸”財智讀物。著名經濟學家茅以軾在該書序言中指出,個人怎么致富,很少有人探討。這本《富之經》,就是討論個人如何致富的。作者滿腔熱情地希望幫助還沒有致富的兄弟們,趕上已經致富的人。這種精神非常值得欽佩。看過《富之經》的百姓認為,《富之經》是給平民致富以啟發和幫助的一本好書,值得一讀。

本書1088句的《致富新三字經》,用生動易懂、琅琅上口的詩經語言闡述了平民百姓致富的道理,也解讀了當今流行的財富學原理。

作者從中提出了樸素的科學理性的百姓創業觀、價值觀。同時進一步提供《個人生活中財富性格自測表》、《致富情商自測表》、《致富智商自測表》、《致富財商自測表》、《致富體質自測表》等專題自測系列表,讓百姓自己對致富素質自測自明,以做好思想準備,投身創業致富的實踐。該書還從大量百姓致富的典型個案中挑選出68個富有啟發性的創業點子,配上忠告提醒,分別奉獻給渴望致富最為迫切的農民、進城打工賺錢的新市民、艱苦度日的下崗工人、尋找工作的待業青年、靠低薪養家餬口的在崗人員創業致富參考。
作者懷著愛民之心,助民之情,歷數年之久,精心編著、內容真實可信,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有趣,還由我國著名漫畫家朱根華配上60幅精美的插圖,適應不同文化程度的朋友閱讀。《富之經》為普通民眾致富服務,不僅在思想理念上、致富信息上,還在創業指導、自身把握上給百姓提供切實有用的經驗和辦法。
《富之經》呼籲的“先富幫後富”的理念,特別是貫穿全書的“思想致富、誠信致富、冒險致富、共享財富”的四句致富格言,都應該是全國平民百姓的致富座右銘。作者認為你守貧安苦永遠苦,你認命忍窮一世窮。如果懂得窮與富是可變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腦開竅,把錢找,那流動的財富就會進入你的家門。這就是思想致富。做生意,先做人。意要誠,心要正。想富就要生財有方,取財有道;講信用,重承諾;“至誠、價真、公平、謙和”中華經商八字祖訓照著做,致富夢成真。這就是誠信致富。創業三分險,不乾怎賺錢?看得準,想得細,做得穩,有謀還得有勇才能成。想致富,要魄力,靠眼力、靠毅力,才能得財力。兩難中,全憑勇;抓機遇,莫放鬆。這就是冒險致富。財富是天下的財富,你為天下謀財富,得天下財富;你得天下財富,回報天下。做生意講雙贏,聚財富講共享。賺錢為用用有理,朋友、鄉親不忘記。先富幫後富,大家一起富。這就是共享財富。《富之經》完整地提出了科學的百姓財富理念。

內容提要

這本《富之經》,就是討論農民個人如何致富的。作者通過許多個人致富的故事,歸納出致富的道理,即“致富新三字經”,又提煉成四句話,傳授致富的方法。作者滿腔熱情地希望幫助還沒有致富的農民兄弟們,趕上已經致富的人。這種精神非常值得欽佩。
作者所收集的故事中,既有高學歷的新型農民,也有沒有多少文化的普通農民。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有專業知識更有利於致富,但知識和致富終究是不同的。那么,不同的人能夠致富,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呢?答案就在這本書里。我看了這些故事,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下面談談我的一些看法,作為本書內容的補充。

圖書目錄

序言/茅于軾
引子
土地篇幅致富圖
思想致富的21個故事
誠信致富的5個故事
冒險致富的8個故事
共享財富的6個故事
播種篇34個致富金點子
獻給農民朋友的17個致富金點子
獻給農民工朋友的17個致富金點子
豐收篇1088句致富新三字經
祈富80句
致富經文1000句
祝富8句
尾聲
再版後記

文章節選

土地篇40幅致富圖
那晚被阿富的承諾弄得心癢頭熱的根土,這幾天老嚷著要人家介紹致富辦法,推薦發財榜樣。正好這時阿富準備向村民們介紹賺錢經驗,因而在老家多耽擱了10天,乘機拜望了村里長輩和幾位叔伯兄弟之後,就坐在自家老宅堂屋與村長黃宗發聊家常。根土一腳闖了進來,吵著要阿富講天下致富故事。知道事情原委後,老村長笑著說:“阿富,你如有空,就滿足根土的願望吧,能幫人致富也是一件行善積德的好事。”
聽長輩開了口,阿富馬上對根土說:“好啊!根土你坐,我把外面看到的、聽到的,毫無保留地全告訴你,怎么樣?
於是,根土就傍著阿富坐了下來,阿富隨即說道:“致富的大路上有許多領頭人,他們率先起步,大膽行動,敢作敢為,從自己最熟悉的行業入手,實施個人的致富計畫。短者數月,長者數年,他們都各自打開了一片新天地:有的脫貧致富,進入富人行列;有的小本經營,步入小康;有的創辦實業,當上老總;有的鑽研知識,科技致富:有的搞起效益農業,科技養殖致富。但不管現在富得如何,這些致富領頭人,原本都是普普通通的窮苦人家的子弟。他們發家致富所走過的路各不相同,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據我觀察,還是那四句話:‘思想致富,誠信致富,冒險致富,共享財富’。我一共匯集了40個故事,理了理,其中講思想致富的有21個,講誠信致富的有5個,講冒險致富的有8個,講共享財富的有6個。俗話說,‘腦靈清,遍地金。腦開竅,致富機會隨你找’。所以,有沒有想脫貧致富的強烈願望,有沒有創業致富的堅定決心,能不能富起來,其結果是不一樣的。因為時間關係,今天我就先講21個起步條件最差、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思想致富故事,好嗎?”
思想致富的21個故事
1致富學習“老乾媽”條件再差也能發
說出來你也許不相信,一個大字不識的農村婦女,白手起家,經過6年努力,居然創下億萬資產,成為中國私營企業50強的第5位。
創造這個奇蹟的農村婦女名叫陶華碧,2004年時已經51歲了。可能許多人不知道她,但提起“老乾媽麻辣醬”,卻幾乎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陶華碧就是打工者們幾乎天天必吃的“老乾媽麻辣醬”的發明人,是生產這種食菜的大企業的董事長。
腦開竅得商機由於家裡窮,陶華碧從小到大沒讀過一天書,為了生存,她很小就去打工和擺地攤。1989年,陶華碧用省吃儉用積蓄下來的一點錢,用四處撿來的磚頭蓋起了一問房子,開了個簡陋的餐廳,取名“實惠餐廳”,專賣涼粉和冷麵。當時,她特地製作了麻辣醬,作為拌涼粉的一種作料,結果生意十分興隆。一次偶然的事件,小店沒了麻辣醬,顧客轉身就走。她這才發現自己做的麻辣醬竟然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陶華碧想,麻辣醬顧客喜歡,有人喜歡就有生意,就能賺錢;況且生產麻辣醬自己駕輕就熟,投資成本也不高。於是,她就認準了這條路,著手創業。由此開始,她一頭扎入,精心研製麻辣醬。經過幾年的反覆試製,她製作的麻辣醬風味更加獨特。
感情投資能行名正才能言順。1997年8月,陶華碧在貴州貴陽掛出了“貴陽南明老乾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牌子,工人一下子增加到200多人。企業搭好了架子,又如何管理呢,這對陶華碧來說,的確是夠難的。怎么做才能使全班人馬齊心協力?
雖然沒有文化,但陶華碧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幫一個人,感動一群人;關心一群人,肯定能感動整個集體。果然,這種親情化的“感情投資”,使陶華碧的“老乾媽”公司的凝聚力一直只增不減。在員工的心目中,陶華碧就像媽媽一樣可親、可愛、可敬;在公司里,沒有人叫她董事長,全都叫她“老乾媽”。
到2000年底,只用了3年半的時間,“老乾媽”公司就迅速壯大,發展到1200名員工,產值近3億元,上繳國家稅收4315萬元。如今,“老乾媽”公司累計產值已達13億元,每年納稅1.8億元,名列全國同類企業的前茅。
四條成功經驗一般來說,要做成做大企業,必須有大機會、大知識、大實力。但是,陶華碧什麼也沒有。
論實力,丈夫早逝,20世紀90年代之前,她還拖著兩個小孩到處打工和擺地攤;論機會,做的是麻辣醬,只是傳統的小產業;論知識,就更談不上了,她不僅沒有留過洋、念過大學,甚至連珠三角地區一些“洗腳上田”的國小、國中畢業的老闆都不如——只認識三個字,而那還是當了老闆以後才學的!
然而,“老乾媽”能成功肯定有她的道理。陶華碧的經驗有四條:一、“老乾媽”腦開竅,善抓機會。想當初,她抓住的不過是賣涼粉時,拌醬料暢銷的小小機會。在大家認為“沒有大錢做不成生意”的年代,做成了大生意。這就反映出她善於識機遇、抓機遇的財富靈氣。二、“老乾媽”創業懂得講誠信。就在大多數人明知誠信而不講誠信的時候,她以一個農民的樸實本質,做到了誠信,從而做大了生意。三、“老乾媽”靠感情投資挖掘企業潛力。如同其他成功企業一樣,陶華碧以母親般的關愛凝聚全體員工,讓大家共享企業成果,一改企業初創時僅靠幾個人苦幹、巧幹,葚至有一點蠻幹的狀況,使大家擰成了一股繩。這正符合了現代企業管理的企業文化建設原則。四、“老乾媽”懂得自力不足就借力。“老乾媽”創業靠職業經理人,陶華碧自己不識字,不懂算賬,這不要緊,她請來自己的兒子,更大膽請來專業管理人員,還將他們送出去培訓、進修……只認識三個字的陶華碧,每一點心路都符合最新的企業管理大全。
可以說,“老乾媽”的成功是中國農民思想開竅致富的榜樣!
根土聽了文盲“老乾媽”創業億萬的故事,拿自己來比,驚訝得連嘴巴都合不攏。阿富隨即念出一首詩:
致富學習“老乾媽”,
看準機會緊緊抓;
腦要靈清手要勤,
條件再差也能發。
2堅信只要有錢賺即使賣粥也能發
四川省雙流縣,流傳著一句俗語:“這裡最好聽的是天上的飛機聲,地上的稀飯聲。”“天上的飛機聲”說的是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飛機聲,“地上的稀飯聲”是指從一家名叫“李姐稀飯店”里傳出來的喝稀飯聲。據說,一到吃飯時間,上千的食客擠滿大院,男女老少齊刷刷地喝起稀飯,霎時,呼呼聲大作。所以,有人戲稱“李姐稀飯店”里喝稀飯的聲音“連飛機上的人都聽得到”!
一家稀飯店竟然如此神奇?一打聽,還真沒想到,將稀飯生意做得那么火紅的“稀飯大王”竟然是一對沒有多少文化的下崗夫妻。他們靠賣稀飯,在短短的5年時間裡,竟然擁有了百萬財富。這個致富奇蹟是如何創造的呢?
李姐大名叫李春花,她與丈夫辜強都是重慶市仁壽縣城關鎮人。夫妻倆曾在一家工廠上班,但企業不景氣,1992年雙雙下崗。經過下崗初期的痛苦和彷徨後,夫妻倆在家門口擺了一個煙攤,起早摸黑地苦幹起來。到了1997年,他們靠做香菸生意累積起來的錢已有20多萬元。
然而,一場意想不到的打擊落到了他們的頭上。這年春節前,他們聽信謠言,投入50多萬元進了一批假煙,結果,賺的錢全部賠光不算,還負債20多萬元。債主們三天兩頭跑到她家討債,鬧得家裡雞犬不寧。一天下午,李姐夫婦磨破嘴皮總算把最後一個債主送走,精疲力竭的夫妻倆不禁相對流淚。李姐內疚地對丈夫辜強說:“都怪我,一時大意,才造成這么大的損失。現在,我們唉聲嘆氣也沒用,還是想辦法從頭再來吧!只要我們有一雙手,總會有翻身的一天。”
丈夫嘆息著說:“可我們拿什麼去翻身呢?一分本錢都沒有了,就是賣稀飯嘛,也要本錢呀……”
“稀飯”?這兩個字像一盞明燈,一下子照亮了李姐的腦海。她想,為什麼不可以從賣稀飯開始呢?這生意基本上不需要什麼投入,雖然與賣香菸比起來,利潤極其微薄,但只要有利潤,我們就可以做啊!於是,她一本正經地對丈夫說:“對,我們就賣稀飯!”
李姐能說服丈夫賣稀飯,最終是她的一句話打動了丈夫:“一碗稀飯就算賺幾分錢、一角錢,只要量上去了,還是可以賺錢的。失敗算啥子嘛,失敗就是給了你一個重新再來的機會啊!”
丈夫終於答應賣稀飯了。但他卻不願在仁壽縣城賣,因為這裡債主多,肯定不得安寧。於是,夫婦倆決定去西藏,因為債主不可能一下子找到那么遠的地方去。
1999年3月的春天,李姐夫妻倆來到了成都,準備從這裡前往西藏。但機票那么貴,而乘長途汽車李姐身體又吃不消。左右為難之中,他們滯留在成都雙流機場附近。
就在滯留的那幾天裡,夫妻倆決定先在機場附近的雙流縣城賣稀飯。
說乾就乾,他們跑痛腳板,磨破嘴皮,在雙流縣城棠中路找到了一個只有6平方米的門面,花3000元的年租金租了下來。辦完各種手續後,他們的錢也已經用光了。辜強只好又悄悄地潛回到老家,向自己的親戚好說歹說借了6000多元錢,加上這筆錢,李姐夫婦總共投入了1.5萬元,稀飯店總算開張了。
一切如李姐預料的那樣,新店開張不久,生意還不錯。
兩口子起早摸黑,儘管生意還不錯,但稀飯店的生意並不好做,開張才3個月,卻虧損了3000多元。面對這一切,李姐急得寢食難安。她明白,再這樣下去,不但賺不到錢,反而又要增添新債。
這時,一位工商行政管理局幹部的勸導使他們明白:要想留住顧客,必須將稀飯推陳出新,不能只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要變才行,不變只有死路一條。
但怎么變呢?夫妻倆晚上一收工,就躺在幾條板凳拼起來的“床”上開起了“臥談會”。商量結果得出了兩個辦法:一、把喝稀飯的傳統早餐改變為正餐,擴大業務量;二、增加特色稀飯和葷稀飯,提高營業額,增加利潤。
思路一打開,兩口子越想越興奮。第二天,他們就開始分頭行動起來,丈夫辜強負責搞“課題研究”,就是熬稀飯;李姐繼續研究“戰略問題”。為了創建屬於自己的稀飯品牌,她給自己的稀飯店取了一個通俗好記的名字——“李姐稀飯大王”。
夫妻倆各司其職,配合默契。辜強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便研究出了“魚稀飯”系列、“臘肉稀飯”系列、“斑鳩稀飯”系列、“肥腸稀飯”系列等十幾種葷稀飯,還發明了一種他最為得意的食品——“野生蔞龍花粥”。這是一種綠色食品,全天然、全野生、全綠色,而且還有清熱解毒的藥用功效。這樣,就把大餐的飲食特點結合了進去,賣稀飯也就不再是微利行業了。
為了熬稀飯,辜強頭天夜裡就泡好大米,凌晨3點開始生火,然後加井水文火熬制。他用的大米全是仁壽的農家新米,所有的配料也全是仁壽縣的山珍或者野生植物。為了把住衛生質量關,他對每一種原材料都嚴格挑選,精心清洗。同時,負責外聯的李姐則在雙流電視台做廣告,大膽提出“改變稀飯傳統喝法,把稀飯當成正餐,把稀飯當成營養餐”的新餐飲理念。這一招還真靈,許多老人和婦女紛紛趕來“李姐稀飯大王”嘗鮮,瞧個稀罕。
在妻子的建議下,辜強一門心思認真鑽研起“稀飯經”,他整天思考著怎樣變著花樣熬出別人沒有的稀飯。這樣,不僅稀飯品種增加到20多種,還聘請許多老中醫出主意、想辦法,從而成功研製出了開胃健脾稀飯、清熱解毒稀飯、美容養顏稀飯等具有藥用價值的稀飯。而這些稀飯的名字也很好聽,什麼“蔞龍花粥”、“金玉滿堂粥”、“龍鬚銀耳粥”、“春花碧綠粥”、“荷葉蓮米粥”、“南瓜太極粥”等,光聽名字就讓人胃口大開,許多顧客驚嘆道:“這裡簡直成了稀飯的‘陳列館’了!”
“延年益壽稀飯你喝過嗎?美容養顏稀飯你喝過嗎?”一時成了當地百姓的口頭禪。
新品稀飯正式營業那天,一大早,夫婦倆熬了5鍋不同口味的稀飯,免費給顧客品嘗。客人們吃完後個個讚不絕口,都覺得稀奇,因為他們從來都沒見過稀飯也可以做出這么多花樣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沒過多久,來小店的客人比原來多了好幾倍,並且點名要品嘗那些特色稀飯。此後,前來品嘗稀飯的客人絡繹不絕,每天的客流量達到數百人次,日營業額有時竟高達兩三千元。
顧客多了,生意好了,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夫妻倆忙得一天只吃兩頓飯,睡四五個小時還不到;由於條件差,只能睡板凳搭起來的簡易床,李姐勞累得病倒了。於是,夫妻倆商量:何不適當找些幫手,換個大點的地方賣稀飯,把稀飯產業做大。2000年夏,夫妻倆經過認真考慮,決定把稀飯店遷往雙流縣城的長冶路二段。他們租下了那裡一戶面積約兩畝地大的農家大院,然後,根據城裡人喜歡鄉下田園風格的心理,投資10多萬元,將農家大院裝修得土色土香,讓人一進門,就倍感舒適親切。他們還招聘了一批眉清目秀的農家小妹和小伙子,一身村姑和農家小子的打扮,鮮艷靚麗,賞心悅目。
2001年,李姐夫婦不僅還清了所有欠債,還積累了不少資金。腰包鼓起來的李姐靠賣稀飯為自己營造了一片新的天地,她的名字也傳遍整個雙流縣城。
生意做成功後,夫妻倆馬不停蹄地想辦法把業務做牢靠。他們採取三條措施:一、再搞一下免費品嘗的促銷活動,進一步擴大顧客群;二、保住品牌,註冊“稀飯大王”商標;三、再一次擴大經營規模。2001年10月,李姐又投資10多萬元將“李姐稀飯大王”遷到雙流縣白河路二段一個足有3畝地大的地方,並聘請了50多名員工。由於李姐賣稀飯早已名聲在外,即使遷址了,“李姐稀飯大王”的生意仍然很興隆,那些“稀飯迷”們依然“追蹤而至”。有時來吃稀飯的客人太多,服務員們應接不暇,客人就自己動手,像在自己家一樣動手盛稀飯。那蜂擁的人群圍著幾十口裝滿稀飯的大鍋團團轉的熱鬧場面,讓人覺得仿佛這些人是在進行一場“喝稀飯大戰”。
由於李姐夫妻誠信經營,讓利於顧客,業務很快擴大了。加上味道正,價錢合理,服務周到,真誠可信,“李姐稀飯大王”日營業額有時能高達1.7萬元。
李姐靠自己的勤勞、智慧、誠實和熱情終於將稀飯生意做穩、做大了,在雙流縣城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到雙流來,
不吃‘李姐稀飯大王’的稀飯等於沒有來雙流。”
如今,一些下崗工人、待業青年都想與李姐合作開分店。大家了解一些情況後認為做稀飯生意技術要求並不高,就詢問李姐的經營秘訣。李姐說:“不要認為稀飯利薄就不去做,利薄總比沒有強。我最瞧不起那些窮得丁當響,但又總在夢想‘要搞就搞大的’人。勿以利小而不為,小本生意做大了就成了大生意嘛。”
這就是李姐獨到的生意經。
……

作者介紹

黃小忠,1954年生,浙江省龍游縣人。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中文系畢業。長期從事教育和地方行政工作。現任浙江杭州閩發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為了實踐自己的財富理念和價值觀,為百姓致富辦實事,與志同道合的張德賢先生一起編著《富之經》兩年後,又重新修訂再版。並以此為載體,提出了“思想致富、誠信致富、冒險致富、共享財富”理念,力求給平民百姓以有效的財智啟迪,幫助他們走上致富之路,並把這看作是自己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做的一點貢獻。

相關

《富之經》給了我新的希望
我是一位來自河南到浙江的打工仔,有幸成為《富之經》的讀者,被書中“思想致富,誠信致富,冒險致富,共享財富”的至高理念所折服。我是一個從小就立志要成為大老闆的人,國中畢業上了一年中專,年輕氣盛的我就走上了獨自創業的道路:其間乾過推銷員,賣過衣服、菜,販運過糧食,開過饅頭鋪、商店,最後定位到了農資銷售這一塊。祖輩生存在農村的我,深知現今農民對農資的依賴性。由於我的銷售部品質與信譽好,生意也十分紅火,幾年的發展,在我們鎮也算數得著的。
就在我準備開分店大幹一場的時候,意外發生了,2002年在我們省,是玉米種十分短缺的一年,到了旺季,庫存的貨幾天售空,各大種子公司都已斷貨,我就驅車到我們省會最大的農化市場——鄭州市農化市場調貨。貨比三家,最後選定一家種子公司。由於往年也有過小的交易,對他們貨的品質也有了解,跟他們簽訂過各項手續之後就進了第一批貨,回去後就發芽率及純度做了簡單的試驗後就開始出售。由於農民朋友看到這一品種在色澤及純度都很好,就爭相購買,沒幾天就一售而空。我又購進幾次,單這一品種就賣出四、五噸之多。這一年我也豐收了。對未來的事業充滿希望。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到玉米抽穗的時候,大夥都傻了,原本說明書上講的大穗玉米,卻變成了很小的玉米,或沒有穗。這下可急壞了鄉親們,紛紛找到我的銷售部或家裡。我也趕快打電話到鄭州找公司,可已經晚了。打電話給這個公司,從經理到銷售員都已關機,公司已人去樓空。一問附近商戶,說是人早就搬走了。那時我覺得天要塌了,獨自坐在那裡大哭一場。男兒流血不流淚,我17歲走出校門,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次哭了。我哭過之後心裡平靜了許多,想到不可能就我進了他的貨。我就開始聯繫以前進貨碰面互相交換名片的外省市、縣商戶,果然不出所料,他們也同樣進了這個品種,家裡也鬧翻了天了,有些進貨量比我還大。我們就聯合起來,一共二十幾個縣市的經銷商,一起到農業廳、農業局、種子管理站,省政府、省人大等可以反映問題的地方去反映,到法院起訴,但責任人早不知去向,折騰了兩個多月,沒有一點眉目。但是家裡的鄉親們是認死理的,在我這裡買的種子,就必須由我來賠。還有一些人也著手聯合起來去我們縣農業局、工商局投訴我。
那段時間用天昏地暗來形容一點不為過。兩天不吃一頓飯,短短半個月,人瘦了一大圈。爸媽見了我就心疼得落淚,三個姐姐都幫我出主意,關心我。那時我感到親情是多么的可貴。我當時做了決定,人生重要的不是錢,而是自己的名譽,自己的信譽。我給家人說,咱們砸鍋賣鐵也要賠償。我的這一酒店告訴家人後,經過解釋,都支持我,因為他們都知道我的性格,三個出嫁的姐姐也都拿出自己的積蓄,那次我們姐弟幾個又抱頭大哭了一場。我那時發誓,我一定要讓我的家人過上好日子。第二天,通過工商局及縣種子管理站協調,鄉親們都手持購種發票,案量索賠。我一面清理存貨,低價出售給同行朋友。他們同情我,有的想慷慨解囊,我謝絕了他們的好意,將自己幾年打拚的積蓄,還有能賣的東西全部賣掉,除自己家族的打白條外,其餘全部賠償。賠償結束後,我又幾次到省會討公道,沒錢買飯,我讓我媽給我烙幾張餅帶上,晚上睡馬路,什麼苦都受了,但最後也灰心了。這樣不是個辦法。我想到的是學點什麼,以謀以後再次創業。雖然經過七、八年的創業失敗了。但我也學到了太多的東西,給以後的創業打下了基礎。我今年25歲,以後的路還很長。我現在一家台資企業做技術方面的工作,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掙錢養家餬口的同時,又學了不少專業方面的知識。我欣喜地告訴您,到年前我已經還清了所有的欠款,又重新找回了自信。
最後我要謝謝《富之經》,是這本書給了我新的希望,裡面的一個個例子給了我信心,裡面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借鑑,都是我的學習榜樣。我會深刻記住書中提出的四大致富理念。這些都是我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還有,我已決定在網站開設一個商鋪,經營什麼?我正在考察,運用自己的行銷經驗,在工作之餘開闢一片土地。
我要把《富之經》這本好書介紹給我所有的朋友、同事及家人,讓他們儘快找到自己的位置,儘快富起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