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鄧小平:跟鄧小平學忍耐力》

《學習鄧小平:跟鄧小平學忍耐力》

遇事不怒、含怒不激,是鄧小平意志堅韌的突出表現。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鄧小平一生遇事不怒又含怒不激,不屈侮辱而又忍辱負重,具有鋼鐵般的意志,學習鄧小平這種堅忍不拔的容忍力,對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

內容簡介

鄧小平身上有一種自我約束的克制力,堅韌的容忍力,剛毅頑強的堅持力;他是一個嚇不退,壓不垮,打不倒的硬漢子;是一個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的人。鄧小平一生遇事不怒而含怒不激。不屈侮辱而又忍辱負重。具有鋼鐵般的意志。在真理尚未被多數人所認識的時候。在主客觀條件尚不成熟的時候,忍耐是一個政治家必須具備的品格。而鄧小平的忍耐力中所包含的堅毅。則是無人所及。

目錄

第一章 以平和的心態面對成功與挫折一、遇事不怒含怒不激二、遇喜不亢淡泊名利三、泰然的心境坦蕩的襟懷四、道路崎嶇堅定自信五、忍耐心境接受自我六、身處逆境自我調節第二章 顧全大局忍辱負重一、在攻堅戰上忍常人之所難忍二、在分散敵人重點進攻上忍常人之所難忍三、在換取戰略主動權上忍常人之所難忍四、在選擇戰略時機上忍常人之所難忍五、在渡江作戰上忍常人之所難忍六、在粉碎敵人伺機反攻上忍常人之所難忍七、在配合我黨談判上忍常人之所難忍八、在抵制“左”傾路線上忍常人之所難忍第三章 為信念而忍耐為黨性而忍耐一、錘鍊意志經受考驗二、堅定不移經受磨難三、他深知“激石成火,激人成禍”的道理四、堅持原則立場保全真實特性五、泰然處之容忍為黨六、抓住根本重任在肩七、堅強的黨性得力的對策八、反擊逆流義無反顧九、敢講公道話維護黨的威信第四章 在忍耐中不放棄責任和事業一、不為做官只為人民辦事二、明智通達關注民族興衰三、身處危難憂國憂民四、歷盡艱難心繫同志五、主動積極忠於職守六、直面國情敲響警鐘第五章 忍耐之中安之若素一、臨危不懼處變不驚二、“柔中寓剛綿里藏針”三、坎坷境遇冷靜沉著四、默默地走在無言中積蓄力量五、默默地讀萌生治黨治國新思路六、默默地跟不露頭紮實乾七、收斂鋒芒積蓄力量第六章 忍耐中不示弱堅信光明在前一、艱苦卓絕堅挺過來二、大膽支持創新使其合法化三、不懼壓力敢講真話四、不怕丟官不怕撤職五、不屈服侮辱不懼怕風險六、以從容對激動不屈不撓七、善於借“勢”勇於鬥爭八、不乏勇氣民族自尊九、擺脫困擾充滿信心第七章 忍耐之中樂觀進取一、白色恐怖人間真情二、堅韌的意志充滿節奏的生活三、信念永恆從不失望四、適應環境盡其所能第八章 忍耐之中有樂觀忍耐不是痛苦和無奈一、相知相隨兩情相悅二、兒女情長天倫有樂三、愛好廣泛自得其樂四、善良隨和忍中有樂第九章 堅強不屈忍中有進一、歷盡艱辛不負重託二、忍住壓力展現才華三、性格剛強得助奮起四、上書坦言忍中有進五、忍到最後再度復出第十章 堅韌品格一如既往一、淡泊權力心堅持集體領導二、以史為鑑而忍為民著想而做三、保持頭腦清醒反對個人崇拜四、顧全大局服從大局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以平和的心態面對成功與挫折一、遇事不怒含怒不激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世界由兩類人組成:一類是意志堅強的人,另一類是心態薄弱的人。後者面臨困難、挫折總是逃避,畏縮不前。面對批評,他們極易受到傷害,從而灰心喪氣,等待他們的,也只有痛苦和失敗。但意志堅強的人不會這樣。他們的內心都有股與生俱來的堅強特質。所謂堅強的特質,是指在面對一切困難時,仍有內在勇氣承擔外來的考驗。 遇事不怒,含怒不激,是鄧小平意志堅強的突出表現。在他被打倒、身處逆境的日子裡,對來自紅衛兵、造反派粗暴無禮的訓斥,他不屑一顧;對來自“四人幫”的政治謾罵,他置若罔聞,不以為然;對來自不懷好意的人的旁敲側擊、諷刺挖苦,他置之不理,一笑了之。第一,他不願聽時關掉助聽器在這個世界上,唯一最重要的只有一個人——你自己。在你的身上,時時都隨身攜帶著一個看不見的法寶,這個法寶的一邊裝著四個字——積極心態,另一邊也裝著四個字——消極心態。事實表明,鄧小平心裡裝著的是前者。我們不能用個人之間的恩怨來解釋毛澤東與劉少奇、鄧小平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毛澤東要親自領導防修反修的偉大鬥爭,以確保“中國不會改變顏色”。他並不想置劉、鄧於死地。1966年10月,毛澤東在北京主持召開中央工作會議,給劉、鄧安排了“檢討”的機會。事前,毛澤東還為劉、鄧修改了“檢討”稿。從毛澤東對鄧小平“檢討”稿的批示和修改情況看,他確實是想保鄧小平“過關”的。毛澤東在批示中這樣寫道:小平同志,可以照此去講。但是……第1行“補過自新”之後,是否加幾句積極振奮的話,例如說,在自己積極努辦和同志們積極幫助之下,我相信錯誤會得到及時糾正,請同志們給我以時間,我會站起來的。幹了半輩子革命,跌了跤了;難道就一蹶不振了嗎?又,題目“初步”二字可以去掉。毛澤東10月22日上午4時鄧小平照毛澤東的批示辦了。他在“檢討”中沒有推脫責任。他說:在“文化大革命”中,代表“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在中央、在全黨,“就是少奇同志和我兩個人”。關於工作組的責任問題,“應由我和少奇同志來負擔”。很顯然,鄧小平是想以自己和劉少奇一起承擔起全部責任而避免使更多的同志再受傷害。毛澤東在會上也為劉、鄧說了一些解脫的話。他在講話中,一方面批評鄧小平“耳朵聾,一開會就在我很遠的地方坐著。1959年以來,六年不向我匯報工作。”“對我敬而遠之。”另一方面又不同意康生、謝富治要“公開批判劉、鄧”的意見,他說:把劉、鄧的大字報貼到大街上去不好,要允許犯錯誤,允許改……劉、鄧兩人是搞公開的,不是搞秘密的,要允許劉、鄧革命。你們說我是和稀泥,我就是和稀泥。可是,形勢的發展並非如此。1996年12月,林彪主持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他在講話中把劉、鄧的問題又升了一級,說“劉、鄧不僅是五十天的問題,而是十年、二十年的問題”。江青、康生則誣陷劉少奇是“叛徒和叛徒集團的頭子”,是“老反革命”。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改變了原來認為劉鄧還是“黨內、人民內部矛盾”的認識。1967年春天,在林彪、江青及“中央文革小組”的煽動下,全國掀起了批判和打倒“黨內最大的走資派”的高潮。所謂“最大的走資派”首先是指劉少奇,鄧小平被定為“第二號最大的走資派”。8月5日,在紀念毛澤東《炮打司令部》大字報發表一周年的時候,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召開了300萬人參加的大會,“聲討劉、鄧司令部”。同時在中南海劉少奇和鄧小平的住處,江青指使紅衛兵揪斗劉、鄧。63歲的鄧小平被紅衛兵押在盛夏的毒13之下,低頭、彎腰、坐“噴氣式飛機”,受盡凌辱和折磨,連其家屬也受到牽連。然而,鄧小平並不在乎。他耳朵聾,紅衛兵的激烈言詞並沒有聽進去,因為他不願聽時關掉助聽器就是了。他就是以這種方式抗爭、忍耐。第二,“止謗莫如不言”托馬斯?克萊爾說:“沉默是形成自然、偉大之事的要素。”此前,鄧小平因堅持實事求是而被打倒,所以在他第二次復出後,在對各條戰線進行“全面整頓”是在“文化大革命”錯誤路線被否定的情況下,面對“四人幫”對他的種種誹謗和瘋狂圍攻,他以沉默保持著自己的正義和尊嚴。現在看來,毛澤東在1975年實際上是實行了一種“雙軌制”;一方面讓他認為“反劉反林有功”的江青等人“抓革命”、保衛“文化大革命”“七個指頭”的成果,而江青這些人也確實只會“革”別人的“命”,對經濟建設和生產則是一竅不通的;另一方面讓鄧小平等一批老幹部去“促生產”,解決“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三個指頭”的問題,而這些老同志也只能發揮這方面的作用,但毛澤東總是提防著他們翻“文化大革命”的案。1975年9月底,從遼寧到北京擔任毛澤東聯絡員的毛遠新,很快和江青一夥勾結在一起。毛遠新集中在“文化大革命”問題上向毛澤東進行了多次“匯報’’和交談。毛遠新說:對“文化大革命”,有股風,似乎比1972年批極左還凶些。我很注意小平同志的講話,我感到一個問題,他很少講文化大革命的成績,很少批劉少奇的修正主義路線。“三項指示為綱”,其實只剩下一項指標,,即生產上去了。我擔心中央,怕出反覆。毛澤東聽信了毛遠新這些挑唆性的話,警覺起來。當然,從總體事實而言,鄧小平的“全面整頓”也確實是對“文化大革命”錯誤路線的否定。於是,毛澤東一反過去的態度。他說,“文化大革命”是“三七開,七分成績,三分錯誤”。“文化大革命犯了兩個錯誤,(1)打倒一切;(2)全面內戰。”“總的看法:基本正確,有所不足。”他認為鄧小平等人的態度“一是對文化大革命不滿意,二是要算賬,算“文化大革命”的賬。”毛澤東讓毛遠新找鄧小平、汪東興、陳錫聯等,講了他的意見。鄧小平提出異議說:說毛主席為首的中央搞了修正主義路線,這個話不好說。從九號檔案以後全國的形勢是好一點,還是壞一點,這可以想想嘛。對九號檔案以後的評論,遠新同志的看法是不同的。是好是壞,實踐可以證明。昨天(11月1日)晚上我問了主席,這一段工作的方針政策是怎樣,主席說對。鄧小平雖然做了有力的抗爭,但在毛澤東的指示下,中央政治局還是開了幾次會,討論對“文化大革命”的評價,並對鄧進行了錯誤的批評。但是,毛澤東還是希望鄧小平能回心轉意,在“文化大革命”評價問題上和他統一認識。他提出由鄧小平主持作一個關於“文化大革命”的決議,總的評價是“三七開”。可以說,毛澤東的用心是良苦的,他想,只要鄧小平能肯定“文化大革命”的主流是正確的,就可以繼續他們之間的合作,同時也可以堵江青等人的口。可是,鄧小平在這個原則問題上不肯讓步。他婉拒了毛澤東的要求,說:“由我主持這個決議不適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遑論魏晉。”鄧小平後來把話說得更明白:“三分錯誤就是打倒一切、全面內戰。這八個字和七分成績怎么能聯繫起來呢?”在這種情況下,政治局要停止鄧小平的工作,而毛澤東則讓他“專管外事”。1976年1月8日,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與世長辭。在追悼會上,鄧小平代表黨中央致悼詞。當時“反擊右傾翻案風”已經開始,“四人幫”害怕鄧小平亮相,極力反對鄧小平出面致悼詞。江青提出由王洪文或張春橋來致悼詞,但王、張都自知不夠格,於是讓葉劍英出面,說:“現在全國都在反擊右傾翻案風,鄧小平作悼詞不合適,還是請葉帥來吧!”葉劍英明白他們的用意,回答說:“我看不出有什麼不合適的!他是堂堂正正的中央副主席,又是國務院第一副總理,代替總理主持工作,理應由他作悼詞。”“四人幫”無奈,只好同意。毛澤東最後“劃圈”批准了這個安排。當全國老百姓從電視和其他新聞媒介中得知是鄧小平為周總理致悼詞時,心情稍微得以舒展。因為人民怕“四人幫”這些奸臣玷污了周總理的英名,也怕鄧小平“消失”。在此期間,中央政治局多次召開會議批判鄧小平,逼迫鄧小平作檢查。“四人幫”操縱的報刊發表了大量“大批判”文章,把鄧小平說成是“死不改悔的走資派”、“還在走的走資派”。但是,批鄧不得人心,無論是在中央政治局或是在民眾中,都有很大反抗力。3月26日,清華、北大“兩校”的造反派到中南海參加中央政治局“批鄧”擴大會議,對鄧小平實行圍攻。在一片大批人“死不改悔的走資派”的吼聲中,鄧小平自始至終一言不發。“止謗莫如不言”。面對“四人幫”的瘋狂圍攻,他以沉默保持著自己的正義和尊嚴。鄧小平所以能夠做到遇事不怒,含怒不激,是因為他懂得“激石成,火,激人成禍”的深刻道理。意志薄弱,沒有自我約束的克制力,一旦失控,出現激情爆發,就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其結果,只能做出簡單粗暴、盲動無忌的蠢事來。鄧小平一生並不是沒有遇到過惹他生氣或憤怒的事,相反,他遇到的此類事情,比一般人更多。既有來自槍炮戰場上的強烈刺激,也有來自“文攻”戰場上的激烈對手。但是,鄧小平能約束自己的情感,掌握自己的心境,控制自己的言行。無論遭到什麼刺激,他都能鍔持沉著、冷靜,泰然處之,行若無事。……他表面不動聲色,但內心的力量卻堅如磐石,這就是他的意志和忍耐力的特點。二、遇喜不亢 淡泊名利毛毛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中說:“我父親為人性格內向,沉穩寡言,50多年的革命生涯,使他養成了臨危不懼,遇喜不亢的作風,特別是在對待個人命運上,相當達觀。在逆境中,他善於用樂觀主義精神對待一切,並用一些實際的工作來調節生活,從不感到空虛和彷徨。”鄧小平的博大和達觀,不但表現在面對險境、迎受逆風而不驚,還表現在獲得成功、贏得勝利而不亢,表現在對過去對手的寬容上,而這正是一個政治家獲得成功的必備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