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旅者》

《孤獨旅者》

《孤獨旅者》是一些已出版的和未出版的小說片段的合集,作者傑克·凱魯亞克的主要作品有《在路上》、《達摩流浪者》《荒涼天使》、《孤獨旅者》等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封面本書封面

孤獨旅者》是凱魯亞克一些已出版的和未出版的小說片段的合集,這些文字均關注這樣一個主題:旅行。在這部文集中,凱魯亞克和他的夥伴們的行跡遍及美國、墨西哥、摩洛哥、巴黎、倫敦,描寫了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和城市。與《在路上》關注旅行者的奇遇冒險不同的是,《孤獨旅者》中,凱魯亞克以數字般的精確再現都市人的孤獨。在他筆下,工業化社會中“單向度的人”的生活使每個人都如機械一般準確。在這部鬆散的遺作中,凱魯亞克發表了最為驚世駭俗的“流浪者宣言”,制度、法律、婚姻都是人類因為害怕孤獨而做出的無奈的選擇;憤怒則是一種對此充滿了進攻性和歡樂的力量;互助、友愛、平等是人類進步的根本動力,而商業、科技、管理都只是獲取幸福生活的工具。
《孤獨旅者》是一些已出版的和未出版的片段的合集,收集在一起是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旅行。
行跡遍及美國,從南部到東部海岸、西部海岸乃至遙遠的西北部,遍及墨西哥、摩洛哥、巴黎、倫敦,包括船上所見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包括那裡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和城市。
鐵路的作品,海的作品,神秘主義,山的作品,靡亂,自我中心,自我放縱,鬥牛,毒品,教堂,藝術館,城市的街道,一種由一個獨立的受過教育的一無所有的隨意流浪的放蕩者所過的生活的大雜燴。
它的範疇和目的只是詩,或者說,自然的描述。
城市中漫遊,在叢林裡流浪
“有誰指望孤獨或者私密,紐約將賜予他這類古怪的獎賞”,這是懷特在《這就是紐約》中所寫的對紐約的第一印象。在傳統社會中,孤獨似乎屬於人煙稀少的荒漠、孤峰與叢林,而在工業社會的大城市中,雖然人群的密集程度可說是前所未有,而孤獨卻在鋼筋水泥的格子間裡與日俱增。在科技與法律的幫助下,私房、私車、私人空間正日益將我們因為害怕孤獨而建立的公共空間一一打碎,在城市定居,已經不再是為了面對現實,而是一種逃避。而那種孤苦伶仃、遭人遺棄的絕望,也往往只有在夜深人靜時,在網際網路的幫助下,組成一個個看似很近實則很遠的群,以不同的身份混跡其中,尋求自欺欺人的撫慰。
現代人的孤獨並非來自於空間的距離,而是來自於人性中的不信任。它的目的不是為了思考,而是為了自我保護。由此,凱魯亞克有了《在路上》的流浪,在《荒涼天使》中的冥想,在《達摩流浪者》中的狂放。而與《荒涼天使》中凱魯亞克在荒涼峰頂參禪悟道的孤獨不同,在《孤獨旅者》中,凱魯亞克以數字般的精確再現了每一個城市市民的孤獨,現代生活的緊張使捷運里的人面無表情,而貧富懸殊的強烈對比,使擦肩而過的人群格外冷漠。現代生活產生的挫折感使人們擯棄了一切的幻想,所有詩的韻律都被壓縮在了一個個狹小的空間,聽起來更像是發動機的節奏。在他筆下,工業化社會中“單面人”的生活使每個人都如機械一般準確:
早餐大約在6:45準備好,在我吃的時候我已經逐漸把衣服穿好,到最後一個碟子在水池裡用熱水龍頭刷洗時,我拿來了我的速溶咖啡,很快地在熱水噴頭上漂洗了茶杯,快速擦乾它,把它撲通一聲放到熱爐板的位置上,咖啡裝在褐色的紙盒裡,所有的雜貨店都用褐色的紙緊緊地包裹著,我已經從其在門把手上掛著地方拿起我的司閘員燈籠,以及我的破破爛爛的時刻表,很長時間以來就在我的後褲口袋裡摺疊著,準備走了,每一件事都很緊密,鑰匙,時刻表,燈籠,刀,手帕,錢包,梳子,鐵路的鑰匙,零錢跟我自己。
現代社會的最大弔詭之處在於,在我們意識到現代社會的弊病時,我們卻已離不開他。在透過他人的欲望看自己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的靈魂無法控制肉體的需求。由此,離開這個冷漠的城市,遠離被規劃好的機器般的生活,在遠方的路上尋找一片真實的叢林、一個溫暖的笑容,成為了每一個城市人心目中的夢想。去他的職位,去他的薪水,去他的老闆,去他的女友,從明天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們要做一個餵馬、劈柴的幸福的人。
碼頭、酒吧、貨棧、鐵路、輪船,一如傳送帶一樣,將每個人的一生從頭到尾連線了起來。在《孤獨旅者》中,出差不過是有目的的漫遊,旅遊也不過是更體面的流浪。與《達摩流浪者》中賈非(據說是斯泰因的原形)那種積極的及時行樂的生活觀,那種挑戰清教倫理、掃蕩宏大話語的“雅雍”(藏傳佛教的歡喜佛)式的修行——那正是追求個人享受、展現個性風采的最好藉口——不同的是,在《孤獨旅者》的結尾,凱魯亞克詳述了一個記者採訪流浪漢的實況——並以此說明,流浪是一種驕傲,是一種抗爭世俗、呼喚自然的言說的方式。在寂靜的黑夜走過大地,是為了尋找一個詩意的棲居地,而不是一時一己之歡。
思想有多遠,你就給我滾多遠。在智商至上的現代社會裡,身體似乎只是為思想邏輯而活。由此,選擇流浪與漫遊,成為了現代人為了防止自己被電腦化而作出的本能反應。我相信凱魯亞克並不知道當時的現代化發展到底有什麼罪惡,但他以作家的敏感意識到了人類正在失去最可寶貴的不合邏輯的感情。在路上,至少可以使自己遠離思維的陷阱,遠離集體性的歇斯底里。而在流浪中無目的的尋找而漸至頹廢,也成為了困惑他一生難題。在都市中漫遊,這是個自得其樂的過程還是個無奈失敗的理想?本雅明沒有給出答案就離開了人世,而凱魯亞克也將同樣的問題留給了我們。
然而,與本雅明德漫遊式的觀察不同的是,在《孤獨旅者》中,凱魯亞克發表了最為驚世駭俗的“流浪者宣言”,在他看來,制度、法律、婚姻都是人類因為害怕孤獨而做出的無奈的選擇,它能使人類擁有生存的勇氣,但杜絕不了生活中的謊言、奴役和麻木;憤怒則是一種對此充滿了進攻性和歡樂的力量,而不是怨恨和報復的產物;互助、友愛、平等是人類進步的根本動力,而商業、科技、管理都只是獲取幸福生活的工具。
有哪一個人的人生不是以淚水結束呢?“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是李白的感嘆,凱魯亞克所喜歡的寒山也在悟道後出家為僧,了卻塵緣,但作為“垮掉的一代”的“禪瘋子”,凱魯亞克顯然並無這種出世的“空”“無”的思想,在他看來,雖然一切人生的旅途,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但他自己卻不能容忍“一切都是中間物”的命運。反抗絕望與虛無的凱魯亞克,雖然仍就是在控訴、在希望,但卻沒有魯迅那種面對“鐵屋子”的悲哀,也自然沒有了“肩住黑暗的閘門”的勇氣,更沒有了“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的向死而生。所以,他只能在空曠的荒涼峰上冥想,在密布警察的叢林中嚎叫,卻不能在“無所希望中得救”。他只能如同普魯斯特一樣,將每一次擁抱生命的激情,用筆描繪成一幅幅畫像——它顯示著,作者雖有冷靜旁觀的理想,但也始終有投身花花世界的欲望。

本書目錄

自序
碼頭上的無家之夜
墨西哥農民
鐵路大地
海上廚房的懶漢們
紐約場景
獨自在山頂
歐洲快意行
正在消失的美國流浪漢

作者介紹

傑克·凱魯亞克,美國現代作家,“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1922年3月12日生於麻薩諸塞州的洛厄爾,1969年10月21日去世。早年他曾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凱魯亞克創造了全新的自發寫作手法,顛覆傳統的寫作風格,創作所謂的“狂野散文”。他的“生活實錄”小說往往帶有一種漫無情節的隨意性和挑釁性,寫作對於他來說,是一場反抗虛無感和絕望感的戰爭。他的主要作品有自傳體小說《在路上》、《達摩流浪者》《荒涼天使》、《孤獨旅者》等,並以其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的生活方式與文學主張震撼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主流文化的價值觀與社會觀。

媒體評論

所謂“垮掉的一代”,是指一群來自不同國籍的人,這些人得出結論,以為社會這個東西很扯淡。——阿米里?巴拉卡沒有人知道我們是煽動者,還是發明者,還是騎著自己的浪花的泡沫。我想,我們是三者皆是。——金斯伯格

書籍插圖

美國的景象
碼頭上的無家之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