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之細道》

《奧之細道》

《奧之細道》是日本徘聖松尾芭蕉的著名遊記。松尾46歲時,從江戶北上,踏破草鞋走遍日本東北、北陸地區,以及太平洋沿岸與日本海沿岸,寫下了《奧之細道》。這部作品是日本文學名著,而追隨松尾芭蕉當年足跡的日本東北“奧之細道游”更是熱門旅遊線路。

簡介

奧之細道》(又翻譯為《奧州小路》、《奧州小道》),是松尾芭蕉的代表作之一,稱為"俳諧紀行文",全文由俳句散文交替構成,有不少情節是虛構的。

創作

《奧之細道》《奧之細道》

1689年芭蕉四十六歲的時候,踏上了巡遊奧州北陸的旅程。這次的巡遊是和弟子曾良二人一起開始的。途經各地,到達了美濃大垣。之後又從美濃大垣坐船前往伊勢。整個行程大約二千四百公里,花了整整五個月的時間。旅行結束後,曾良將芭蕉在途中創作的俳句詩文整理成散文集“奧之細道”。此次旅行相當艱苦。但這本散文遊記日後則成為了芭蕉的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裡面記錄有很多瑣碎的小事,但也不少是對生命及人生的頓悟。奧州是古地名,指今天日本的東北地方。這裡遠離政治,文化的中心京都與江戶,是荒涼純樸的農村與神秘的大自然的天地。

“日月乃百代之過客,流年亦為旅人。舟上浮浮一生,攬馬首而迎老境者乃累日之旅、棲身之旅。古人多以旅終”。《奧之細道》一開篇,就將人生比喻為旅行。這種比喻讓我很自然的想起“昭和歌姬”美空雲雀的一首非常著名的演歌,《川の流れのように》。“生きることは旅すること”,人生就像是旅行一般。在欣賞風景的同時,韶華已逝。

幾年的徒步遊歷,使芭蕉的詩風增加了深沉悲涼的情調。1691年完成他提倡的“色潤情潛”、“憐世”和“幽深”風格的代表作俳諧集《猿蓑》。此書的卷首佳句“初飛冬雨,猿猶似想小蓑衣”,一般認為是代表這種風格的傑作。同時,在“聯句文學”(俳諧聯句)方面,也提倡配合密切和以情韻為主的應對方法。1691年末,芭蕉回到江戶暫住一時。這期間,他的創作從《奧之細道》的“恬淡圓熟”走向《木炭草袋》(1694)的“明快流暢”的境地。他的本意是“心深悟而歸俗”,把“色潤情潛”和“憐世”的美融於世俗中,在藝術上追求更高的飛躍。

1694年夏,松尾芭蕉最後一次離開京都,後病逝於大阪。享年51歲,臨終前留下了最後一句俳句:

旅に病で夢は枯野をかけ廻る(旅途罹病,荒原馳騁夢魂縈)。

作者

天和三年(1683)六月二十二日,芭蕉母親過世。芭蕉十三歲喪父,至此雙親盡失。貞享元年(1684),四十一歲的芭蕉踏上“野曝紀行”之旅。他歿於五十一歲,此間十年,大半都在旅中。
天和年間的芭蕉窮困潦倒,作品多受杜甫莊子影響。
“野曝紀行”從江戶出發,沿東海道西行,到達故鄉伊賀國,略作停留,又訪吉野山。歷京都、奈良、名古屋、美濃、尾張等地。在名古屋停留一月,出版《冬之日》。年末再返故鄉。經大津、桑名、熱田、鳴海。《野曝紀行》中有“寢於馬上,殘夢月遠茶煙起”之句。
貞享二年(1685)四月末,芭蕉回到深川的芭蕉庵。貞享四年(1687)八月中旬,芭蕉踏上第二次長途旅行。自江戶經名古屋、伊勢、伊賀上野、奈良、吉野、大阪、須磨、明石、京都,所得詩文編成一冊《笈中小札》。
“歲月為百代之過客,逝去之年亦為旅人也。於舟楫上過生涯,或執馬轡而終其一生之人,日日生活皆為行旅。”
這是《奧之細道》的開篇,也是我十分喜愛的一段。元祿二年(1689)三月下旬,芭蕉又在旅途,前往東北與北陸,歷時五月余,行程兩千四百公里,作成《奧之細道》。
五十一歲的芭蕉最後一次走在途中。元祿七年十月十二日,因病於大阪過世。臨終前留下的是:
「旅に病で、夢は枯野をかけ廻る」。
“病在旅中,魂夢縈迴於枯野。”
芭蕉一生未婚,無子。晚年追崇俳句「かるみ」之意境。即平和沖淡之美,是為詩壇新風。死後蕉門歷經分裂、復興,後又有與謝蕪村並小林一茶繼承衣缽。
今年初夏在嵐山,行到落柿舍。這是蕉門十哲之一向井去來的屋舍。寫完《奧之細道》後,芭蕉曾在此停留近一月,作《嵯峨日記》:
“京都有向井去來別墅,位於下嵯峨竹樹叢中。近鄰嵐山之麓,大堰川之流。此地乃閒寂之境,令人身心怡悅,樂而忘憂。去來性疏懶,窗前荒草離離,不加芟除。數株柿樹,枝葉紛披,遮蔽房檐。五月,雨水滲漏,鋪席、隔扇霉氣充盈,幾無寢處。戶外,樹影森森,殊覺可喜。此一地清陰,乃去來送吾之最佳禮物也。”

暢銷

《奧之細道》是有“俳聖”之稱的17世紀日本俳句詩人松尾芭蕉所寫的旅遊紀行,也是日本古典文學中美文的典範。眼光獨到的日本白楊社編輯淺井四葉將《奧之細道》中由江戶到大垣的160天行程重新編寫,請當代著名書法家大迫閒步親筆書寫,並附上可供讀者臨摹的頁面及古文的翻譯、解說,《以鉛筆讀寫奧之細道》就這樣新鮮出爐了。
剛開始出版方顯得頗為謹慎,初版印數僅區區8000冊,不料只過了5個月,該書就成了狂銷60萬冊的超級暢銷書,著實令日本書業人士大跌眼鏡。
淺井四葉表示,自己從很早開始就喜歡臨摹抄寫名言、妙句,因此想到可將經典的古文編成新書,之所以選擇《奧之細道》,是因為這部名作意境深邃,又容易使人親近。至於為何要採用以鉛筆臨摹、閱讀的形式,則是因為鉛筆容易使人懷舊,書寫起來又頗有質感。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大多數購買此書的人稱自己找回了國小一年級上語文課時握著鉛筆拚命練字的感覺,這種懷念之感已經超越了年齡的界限,成為人們共同的體驗。
《朝日新聞》也發表書評,認為當今社會由於電腦的廣泛使用,手寫文字的魅力顯得日漸黯淡,《以鉛筆讀寫奧之細道》堪稱“與電子化時代逆行的獨特創意”。
日本評論界分析認為,該書的熱賣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持續升溫的俳句熱。優雅古老的俳句不僅深為日本老年人所喜愛,近來還成了年輕人慰藉心靈的“新寵”。
用俳句詩人大石悅子的話來說,俳句雖然形式短小,但帶來的感動巨大,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古老的俳句無疑像一道清流穿過亂石蕪雜的心靈。在《以鉛筆讀寫奧之細道》的讀者群中,三十歲以下、三四十歲、五十歲以上的人各占三分之一,女性讀者更是占到了七成。
另一個原因在於臨摹對鍛鍊腦力大有益處。日本研究大腦活動的專家表示,臨摹其實極需腦力集中。經過實驗發現,讀者在臨摹時,掌管記憶的腦前頭葉會特別活躍,藉此可增強記憶力。隨著富士電視台、TBS電視台以及日本各大報紙的紛紛介紹,《以鉛筆讀寫奧之細道》成了名副其實的“練腦書”,令深怕自己腦子不好使的日本人趨之若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