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盈門》

《喜盈門》

《喜盈門》圍繞一個四世同堂的普通農民之家從合到分、再由分而合的過程,把家庭中幾代人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的道德情操予以充分展現,從而集中突出了尊老愛幼、促進家庭和睦的主題,歌頌了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和敬老愛幼的倫理道德觀念。

基本信息

影片劇情

北方某山村,陳家大院內笑聲盈盈,親友們前來祝賀陳仁武與薛水蓮新婚之喜。大嫂王強英見新娘子穿的滌綸綢褲,要丈夫陳仁文也為她買一條。偏巧這時龍剛進城回來,送給女友陳仁芳一條滌綸褲料。仁芳去找大嫂為她做褲子,強英認為褲料是婆婆為小姑子買的,於是就找到婆婆也要褲子。善良的婆婆沒法,要借錢為兒媳婦買褲料。這事給新媳婦水蓮知道了,她拿出自己繡花掙來的錢交給婆婆,為嫂子買了褲料。強英反認為婆婆是“屬牙膏的,不擠不出油”。仁芳看不慣強英這樣貪心,在強英指桑罵槐時,對她反唇相譏。強英說全家都欺侮她,逼著仁文分家。分家時,強英又提出弟媳婦結婚時做了大衣櫥.分家也要婆婆為她做一個,水蓮為了不讓老人為難,讓出自己的大衣櫥給強英。家分了,強英卻不肯養活老人,氣得婆婆發病住了院。這時,強英為了除去眼中釘,和呱呱鳥暗中商量,要在仁芳和龍剛公開戀愛關係前,為仁芳找個遠遠的婆家。呱呱鳥趁仁芳娘出院來探望的機會,花言巧語為仁芳說媒下聘,媽媽不知女兒早與龍剛相愛,收下了衣物。強英又把呱呱鳥為仁芳說媒的事告訴了龍剛,使得一對情侶產生了風波。強英勉強答應贍養老爺爺。吃飯時,她帶著兒女小山、小花吃蝦米肉餡餃子,卻給爺爺吃窩頭。爺爺氣憤之下,訓斥了仁文並離開了仁文家。仁文羞愧交加,打了強英一巴掌,強英生氣地回娘家去了。強英娘不但不勸說女兒,還要等仁文來賠罪。仁文真的去了,他提出要與強英離婚。鄰居們都很同情老爺爺,指責強英不該虐待老人,強英有所震動。她趕回家中,向爺爺認錯,一家人和和睦睦開始了新的生活。

所獲榮譽

本片獲得1981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第5屆電影百花獎中的最佳故事片獎、第2屆電影金雞獎中的榮譽獎。

影片簡評

電影《喜盈門》之我見

《喜盈門》《喜盈門》

《喜盈門》在拍攝技巧上也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強英因虐待老爺爺被自己的丈夫打了一巴掌後回娘家,晚上,她心虛理虧作噩夢那一段。導演用了一個俯視的拉的鏡頭對準強英,從而使她的形象變得很渺小,與此相反,卻用了一個仰視的腿的鏡頭對準仁芳她們,使得他們的形象變得很高大,無形之中,誰對誰錯,觀眾一看便知,這正是鏡頭巧妙作用的運用之一。還有,妹妹仁芳被龍剛誤會,一氣之下,她開著車氣沖沖地奔跑的情景,導演運用了一個由近及遠,然後,又由遠及近的鏡頭追蹤表現她委屈的心情。這些手法將她此時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諸如此類的手法在此片中不勝枚舉,這裡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在《喜盈門》中,導演將鏡頭對準農村,截取農村生活的意趣和典型的情景,著力譜奏一曲農村田園交響曲。因而,整個故事的畫面色彩是柔和中不時穿插一些尖銳的色彩。一方面描繪恬靜、優雅,甚至和著泥土的氣味的農村風貌時,這些畫面的色彩基本上是讓人賞心悅目的;另一方面又不望記生活畢竟是生活,誰能不食人間煙火這個樸素的哲理,不厭其煩的展現農村家庭生活的風波,描寫這些情景時畫面基本上是讓人感覺刺目、緊張和不和諧。

《喜盈門》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它給我帶來很多的思考。總之,我認為倫理道德片對人們的啟發和教化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在什麼時候,這類的影片都是時代不可缺少的東西。如今,人們都渴望建立一個和諧社會,和諧裡面除了脫貧致富之外,道德建設應該是十分重要的,電影這個視窗里應該多一些此類的影片

搞電影的不能忘了農民

1980年初農村經濟改革,家庭內部的爭端問題成為了社會的焦點,1981年趙煥章執導《喜盈門》以北方農村一個家庭婆媳之間的爭端為主要內容,這部充滿喜劇色彩的家庭倫理片不但創下了拷貝發行數和觀眾人次的紀錄,還獲得了第2屆金雞獎榮譽獎和第5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這部出生於大城市上海的農村電影,長時間以來成為中國又純又正的農村電影的惟一代表,趙煥章後來又拍出了膾炙人口的《咱們的牛百歲》(1983年)和《咱們的退伍兵》(1985年),這兩部影片與之前的《喜盈門》被稱作是趙煥章的“農村三部曲”。

“搞電影的不能忘了農民”

《喜盈門》《喜盈門》
趙煥章是山東人,他的農村片也多在家鄉山東拍攝,而和他合作過的編劇、演員里也有不少山東老鄉,趙老一口濃郁的山東話,“搞電影的不能忘了農民啊!”這句話似乎像是一種呼籲。趙老的老伴身體不太好,需要經常去醫院,老人雖然還有心思想再拍農村片,但是做導演就意味著不著家,趙煥章說他不放心老伴一個人在家,所以婉言謝絕了。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這位中國農民電影的“掌門人”。

做演員拍的第一部戲就是農村片
農村和農民生活最初與我並不是很密切,因為我出生在縣城,念書在濟南,當時心裡是很得意的,有種優越感。我們趕上的時機很好,1948年濟南就解放了,我畢業後參加山東省文聯人民文工團,後來文工團併入山東大學,我有機會在山大的戲劇科學習。當時團里的大部分人員都來自農村,非常樸實,身上有一股勞動氣息,在文工團的時候我是做演員的,印象很深的是我做演員拍的第一部大戲就是一部農村片,名字叫《王秀鳳》,那時我剛剛19歲,但在片子裡飾演的卻是王秀鳳的老公公。
1952年我從山東老區算是“調乾”來到上影,記得當時有四十幾個人從山東來到上海。那年正是上海八家民營電影公司合併,也就是民營電影國有化改造,開始作為演員演過老導演沈浮的《斬斷魔爪》等戲後,我覺得自己還是應該去學導演。於是從場記到助理導演再到副導演,直到1980年升為導演。在《喜盈門》之前和別的導演合作拍攝過幾部片子,但是《喜盈門》應該算是獨立完成的首部大戲。

一手把鋤頭,一手寫劇本
我的這幾部農村片都是在山東拍的,《喜盈門》的編劇辛顯令當時是在文化館,寫一些“小戲”,也寫詩歌,而《咱們的牛百歲》編劇的袁學強就是農民,一手把鋤頭,一手寫劇本。他們的優勢是對農村生活非常熟悉,劣勢是對電影不熟悉。
裡面還有好多故事,我在“文革”期間拍過一個小戲就是山東的本子,本子就是辛顯令寫的,我們是老鄉以前就合作過。“文革”後,他想寫故事片,問我行不行,我鼓勵他寫,因為那些“小戲”都是為政策服務的,電影還是應該探究永恆的主題。《喜盈門》的本子最初遞到廠里沒有多大反響,我就讓辛顯令遞到其他廠試試,可能上世紀70年代末大家還都陷在“傷痕電影”、“反思電影”中,對農村題材的片子沒人重視。記得是1979年底《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到“為什麼農村片這么少”的問題,各廠立馬重視起來,都開始抓農村片,我對廠里說看到一個關於農村家庭糾紛的戲很好,廠里看後認為可以投拍。
因為當時廠里對於劇本的要求很高,質量嚴格把關,作者到上海來兩個多月一起改劇本,當年就住在永福路上的上影文學招待所,那時我們熬夜再加上抽菸抽得厲害,每個人張開嘴,舌頭都是黑的。

《喜盈門》《喜盈門》
越靠近農村,掌聲就越多
劇本完成後,影片拍起來就很順利。那時各個廠都有個傳統,就是影片完成後要有答謝放映,我們帶著留廠拷貝巡迴演出似的一級級往下跑。因為是上影拍的,就先在上海放,觀眾的笑聲我都數得清楚,應該是在四五十次;後來到了濟南,那裡觀眾的笑聲是七八十次;再到煙臺,笑聲達到一百多次;到了縣城平度,笑聲是一百二三十次;真正到了農村,笑聲是一百七八十次了。我就感慨,這樣的影片越靠近農村,越靠近農民,越靠近家鄉,掌聲和笑聲就越多,因為這些老鄉真正懂得這部片子裡的故事和細節。
辛顯令說他體驗生活時,感受最深的就是村里人特別愛看電影放映隊來了,男女老少早早到放映場地去占位置,看不完就不散,許多人還追著放映隊到外村去看,那時不少家庭婆媳矛盾都很激烈,有的甚至當街打罵,他琢磨著通過電影講述農村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家庭故事。記得一位農村老漢說,他在看的時候注意四周的小媳婦、小伙子,害羞、低頭的往往是不太孝順的,哈哈大笑的是比較孝順老人的,我想,這個老漢可真不簡單,他是最棒的影評家。

要拍農民戲,先拜農民師
《喜盈門》後我又拍了《咱們的牛百歲》和《咱們的退伍兵》,我後來還拍過部隊戲和戲曲片等,很多類型和題材也都嘗試過了,拍了一圈覺得自己打心裏面還是喜歡農村戲。雖然農村戲登不了大台面,電影評論界對於農村戲也有各種看法,有的認為它在藝術價值上不高等等,這種聲音一直都有,但我並沒有受太大影響,既然是“百花齊放”,評論界當然也可以“百家爭鳴”,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還是有廣泛觀眾基礎的。

前兩年《咱們的牛百歲》的老班底一起又拍了一部農村片《嫂子》,王馥荔主演,在山東文登拍的,當地農民高興得像過節一樣,冒著大雨前來觀看,許多人看得淚流滿面。我始終有個觀點,就是要拍農民戲,先拜農民師,我們的觀眾就在這裡。

主要演員

王書勤 .... 王強英
溫玉娟 .... 薛水蓮

王玉梅 .... 仁文媽媽
於紹康 .... 仁文爺爺
張亮 .... 陳仁文
洪學敏 .... 陳仁芳
馬曉偉 .... 陳仁武
毛永明 .... 龍剛

歷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第一屆 《紅色娘子軍》 | 第二屆 《李雙雙》 | 第三屆 《吉鴻昌》《淚痕》《小花》 | 第四屆 《廬山戀》《天雲山傳奇》《七品芝麻官》 | 第五屆 《喜盈門》《鄉情》《白蛇傳》 | 第六屆 《人到中年》《牧馬人》《駱駝祥子》 | 第七屆 《咱們的牛百歲》《十六號病房》、《不該發生的故事》 | 第八屆 《高山下的花環》、《人生》、《紅衣少女》 | 第九屆 《咱們的退伍兵》《少年犯》《日出》 | 第十屆 《芙蓉鎮》《血戰台兒莊》《孫中山》 | 第十一屆 《紅高粱》《老井》《原野》 | 第十二屆 《春桃》《寡婦村》《共和國不會忘記》 | 第十三屆 《開國大典》《本命年》《巍巍崑崙》 | 第十四屆 《焦裕祿》《龍年警官》《老店》 | 第十五屆 《大決戰》《周恩來》《過年》 | 第十六屆 《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楊貴妃》 | 第十七屆 《鳳凰琴》《重慶談判》《炮兵少校》 | 第十八屆 《被告山槓爺》《留村察看》《一個獨生女的故事》 | 第十九屆 《紅櫻桃》《七·七事變》《混在北京》 | 第二十屆 《紅河谷》《大轉折》《離開雷鋒的日子》 | 第二十一屆 《甲方乙方》《鴉片戰爭》《長征》 | 第二十二屆 《男婦女主任》《紅娘》《一個都不能少》 | 第二十三屆 《我的父親母親》《黃河絕戀》《國歌》 | 第二十四屆 《生死抉擇》《漂亮媽媽》《芬芳誓言》 | 第二十五屆 《25個孩子一個爹》《大腕》《法官媽媽》 | 第二十六屆 《衝出亞馬遜》《英雄》《鄧小平》 | 第二十七屆 《手機》 | 第二十八屆《張思德》 | 第二十九屆 《集結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