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夫難妻》

《難夫難妻》

《難夫難妻》拍攝於1913年,一名《洞房花燭》,故事片(無聲,黑白),片長三十分鐘。它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有編劇、開始講故事的電影,是中國現代影片的開山之作。現已無拷貝存世。

基本信息


主創人員

影片由亞細亞影戲公司負責出資、發行,新民公司負責具體拍攝。劇本是鄭正秋根據他家鄉潮州的鄉俗風情撰寫而成,並與張石川聯合導演,攝影是美國人依什爾。演員則全部請來演文明戲的“民鳴社”男演員擔任,包括戲中的女角色。道具、服裝和用布畫成的布景等也是從戲班子帶來的。

故事梗概

乾、坤兩家欲結秦晉之好,於是不顧子女意願,請媒人代為奔走。經媒人甜言蜜語,此欺彼詐,又經繁文縟節,擇吉成親,拜天地入洞房。一對素不相識的男女被逼成夫妻。(男名為髻令,女名為標梅)。

影片按照當時盛行的文明新劇的結構形式編寫,大致是五場戲;一、乾家的家長共同商量要為長大了的兒子髻令娶親;二、乾家托媒人說親,媒人接受委託;三、媒人花言巧語,勸說坤家的家長把女兒標梅嫁給乾家,坤家的家長表示同意;四、乾坤二家擇吉日成親,大喜之日,一對素不相識的少男少女,像傀儡一樣,任人擺布,結拜天地,送入洞房;五、一對少年夫妻(髻令、標梅)成婚之後,過起了他們“難夫難妻”的艱難生活。

拍攝過程

《難夫難妻》的拍攝是在上海香港路5號亞細亞影戲公司外一塊露天空地上進行的。他們先把空地墊高一尺鋪上地板,四周用白布蓬幔遮起搭成一個攝影棚,受當時設備條件限制,攝製工作只能在白天陽光下進行,早晨七點演員開始化妝,九時正式開拍。自任導演的張石川站在攝影機旁,美國人依什爾操縱著一台德制“安納門”手搖攝影機並聽任張石川指揮,鏡頭地位固定不動,直到200尺一盒膠片拍完為止。演員的表演則由編劇鄭正秋按照故事內容製成的幕表,一幕一幕向演員講敘。大約拍了五天,全片共長四本,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就此誕生了。

評價及意義

1913年9月29日電影《難夫難妻》在二馬路上的新新舞台(今九江路湖北路七重天賓館)隆重開演三日,國人為此而歡呼雀躍,紛至沓來,競相觀看。當時報紙對該片的廣告宣傳中用“中國超等趣情影片”,“惟妙惟肖,盡善盡美”,“目睹斯劇定必拍手叫絕較之舞台演戲有過之無不及”,“中國演劇攝入影片洵為海上破天荒之第一次也”,“此千較難逢之好機會幸弗交臂失之”等等措詞,對中國第一部故事片的高度讚譽可見一斑。
《難夫難妻》存在著早期影片明顯的幼稚性和簡單化。如影片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演員都是來自新劇舞台,他們的動作和表情完全是誇張的;導演技術也極其幼稚,按張石川在《自我導演以來》一文中的說法:“導演技巧是做夢也沒有想到過的,攝影機的地位擺好了,就吩咐演員在鏡頭前面做戲,各種的表演和動作,連續不斷地表演下去,直到二百尺一盒的膠片拍完為止。”
雖然《難夫難妻》製作簡陋,但影片中主要人物圍繞“結親”一事進行活動,構成了一個頗為完整的、饒有趣味的故事。它明顯地區別於在此之前拍攝的《定軍山》等戲曲短片,也有別於外國人在中國攝製的《西太后》等短紀錄片,是接近於現代意義的電影雛形,作為中國電影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將以它不朽的功績,永垂影壇。
它是中國電影傳奇鼻祖張石川與鄭正秋踏入電影事業的第一步。鄭正秋專門為影片創作的劇本雖只有1000多字,但他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電影編劇。

資料圖片

《難夫難妻》拍攝現場工作照

《難夫難妻》首映時的海報

《難夫難妻》《難夫難妻》劇照

中國電影第一代導演代表人物及作品

中國電影始於1905年,1913年開始嘗試擺脫戲曲舞台的框范,進行獨立的電影劇本創作,這一時期的導演成為中國的第一代電影人。第一代導演大致活躍到20世紀20年代末,就藝術技巧而言,還處於摸索階段。

代表人物 鄭正秋 | 張石川 | 但杜宇 | 楊小仲 | 邵醉翁
代表作品
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 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
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 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
第一部勞工片:《勞工之愛情》 第一部體育片:《二對一》
第一部系列電影:《火燒紅蓮寺》 (先後拍了十八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