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武當》

《問道武當》

由武當山特區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的9集人文紀錄片《問道武當》通過一年的實景拍攝,全面記錄了武當山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玄妙飄靈的武當武術和絢麗多姿的自然風光。該紀錄片總投資300多萬元,由榮獲第26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又見梅蘭芳》的導演藍冰、攝影李雄擔任該片總編導和攝影指導,全程使用高畫質電視設備拍攝。於2009年1月24日至2月1日在中央電視台第10套首播。

節目特色

武當山是一座具有傳奇色彩的大山,它在地球神秘的北緯30度線上,與瑪雅古建築、埃及金字塔等許多業已消失或僅存遺蹟的文明奇觀共生共榮。它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的聖地,一個中國版的梵蒂岡麥加耶路撒冷

武當山武當山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武當山管委會聯合出品的九集人文紀錄片《問道武當》第一次將鏡頭對準這裡。在春夏秋冬的輪迴中貼近雄偉的宮觀廟宇、珍稀文物,捕捉稍縱即逝的神奇景觀,聆聽學者的考證,探尋這座仙山千年來的種種傳奇。

該片全程使用高畫質電視設備拍攝製作,歷時一年半,不僅紀錄了氣勢非凡的雲海,金秋時節的飛雪和三十年不遇的冬雪,並在雲霧繚繞的氣象條件下進行了多次航拍。大自然的神奇美景和厚重與歷史傳奇交相輝映,使整部系列片具有強烈的視聽衝擊力,耐人尋味。

分集介紹

第一集《何出仙山》

問道武當問道武當

這是一座神奇的大山,它的形成可追溯到八億年前的地殼運動。它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優美的自然風光中蘊含著濃郁的道家色彩,所以古人們將這座大山冠以“太和”“武當”之名。2500年前,正是一個叫尹喜的道人開啟了武當的修道之門。武當從此與老子的結緣,這裡成為了道教的發源地之一。
我們的問道之旅從春天展開,一步步去開啟這座大山隱藏著的秘密。

第二集《上善若水》

五龍祠是武當山有記載的第一座皇家建築。從此,武當山與帝王開始有了某種微妙的關聯。那么,這是一座什麼樣的廟宇,在歷經了宋、元兩朝後,它由祠升為觀,後成為五龍宮。它的輝煌與這座大山的主神水神玄武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從唐至宋,武當山由一座不顯山露水的大山成為宋皇室頂禮膜拜的神山。恰好的詮釋了道家的最高理想--上善若水。而這一切的背後又有著怎樣傳奇的故事呢?

第三集《神宮初顯》

元朝奏響了武當山鼎盛之歌的序曲。九宮八觀的矗立使這座大山一掃戰爭的晦氣,八百里武當第一次成為了皇帝"告天祝壽"的道場。這一切與一個叫張守清的道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因為他和武當道人的共同努力,才有了南岩石殿、古銅殿、古神道和清微宮。武當山因此成為了與正一道本山--龍虎山齊名的道教聖地。

第四集《尋訪仙人》

這是武當山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名道士,但時人稱之“活神仙”。他行蹤莫測,但有關他的故事卻從未間斷。他,就是張三豐

《問道武當》拍攝現場《問道武當》拍攝現場

節目圍繞一系列的疑問展開:張三豐是否確有其人?歷史上的張三豐和我們所熟知的是否一致?史書記載他行蹤飄渺不定,帝王們又是如何了解其人,為何明朝五位皇帝都下詔書數次尋訪他?他何時來到武當,又怎樣開創了武當內家拳?

第五集《榔梅瑞兆》

公元1405年,"久無花實"的武當榔梅突然開花結果,永樂皇帝大喜,賜予重賞。一枚小小的榔梅果為何能贏得帝王的歡心呢?
實際上,看似簡單的事情背後是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三年前,燕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兒手中奪得皇位,改國號為永樂。“榔梅瑞兆”讓朱棣找到了一個"君權神授"的絕佳理由。從此,拉開了武當山大規模建設的序幕。

第六集《道法自然》

2007年9月9日,大型電視紀錄片《問道武當》在武當山紫霄宮開機2007年9月9日,大型電視紀錄片《問道武當》在武當山紫霄宮開機

永樂10年,張三豐的高徒孫碧雲受旨來武當山規劃宮觀建設。但是,八百里武當綿延縱橫,如何將它營造成一個"道法自然"的人間仙界呢?孫碧雲想起了一個自宋代開始流傳的故事,那是一個關於真武在武當修仙得道的傳說。
永樂13年,據真武修仙故事敕建的武當山被冠以“大岳太和山”之名。

第七集《登峰造極》

永樂17年,大修武當的第7個年頭,工匠們將在海拔1613米的天柱峰頂構建一座金碧輝煌的紫金城。此時,武當山的建設已近尾聲。修建紫金城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武當山最重要的建築--金殿。
這是一座什麼樣的宮殿,圍繞著它又產生了多少離奇的故事呢?

第八集《治世玄岳》

公元1552年,嘉靖31年,武當山北麓聳立起一座石牌坊“治世玄岳”。這座由嘉靖題匾的牌坊,無疑使這個皇家道場的地位超越了龍虎山茅山青城山等道教名山,躍居於久享盛名的五嶽之上,被視作"天下第一名山"。
這一年,嘉靖皇帝下令重修武當。武當山因為歷代明皇室的尊崇而抵達巔峰時期。

第九集《共祈太和》

古往今來,八百里武當吸引了眾生的目光。他們眷戀著這座大山,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朝拜了千年,他們把內心的虔誠都濃縮在了這幅敬獻給南岩玄帝殿的《道通天地》匾額里。
清朝時,武當山較少受到皇家的扶持。但在民間,這座大山的影響仍舊綿延擴展。真武信仰漂洋過海,在台灣生根發芽。每年的九月九三月三,台灣的進香團都會來武當朝拜。這是一座綿延縱橫而又大氣磅礴的大山,它接納著不同信仰、不同膚色的芸芸眾生。大岳武當,共祈太和。

主創闡述

確定一個標尺

2009年新春伊始,中央電視台第十套《探索·發現》欄目用春節期間的黃金時段,播出了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地理節目部製作的九集高清人文紀錄片《問道武當》。作為本片的製片人和總編導,此前我對於在這樣的時間段播出這部系列片,心裡不免有些忐忑。春節期間各種文藝晚會精彩紛呈,我不知道觀眾會不會在一個充滿喜慶的節日裡,靜下心來留意和欣賞這部娓娓道來的人文風光紀錄片。

出乎意料的是,《問道武當》自陰曆臘月二十九日開播之後,吸引並留住了很多觀眾的目光,無論是科教頻道的反饋還是收視調查的結果,都表明這部片子收到了很好的反響。掛在網路上的視頻,單集的點擊率也超過了兩萬。據武當山管委會告知:“2009年春節期間武當山景區的旅遊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00萬元人民幣。在遭遇國際金融風暴的大背景下,很多遊客仍然被紀錄片中所展現的武當山美麗風光和故事所吸引,利用春節長假直奔這裡而來”。這個訊息讓我們對風光類的人文紀錄片創作有了新的認識和信心。

中國是一個地理形態豐富、自然風貌獨特、人文景觀旎麗的國度,具有得天獨厚的創作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影視作品的條件。然而長期以來,我們驚嘆於美國發現頻道(DiscoveryChannel)的高收視率、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全球銷量,卻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一次次捉襟見肘。前些年,我們更多的時候把這種差距歸咎為經費的制約和設備的落後。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大幅提升和電視事業的迅猛發展,我們現在使用的高清設備,幾乎與世界已開發國家同步甚至超前於不少國家,但是我們的人文地理和風光類紀錄片,仍然與國際水準有很大的差距。

2007年,英國BBC和德國相關電視機構聯合攝製的一部關於地球與大自然的紀錄片《地球脈動》推出。由阿拉斯泰爾·福斯基爾(AlastairForthergill)率領的製作團隊,5年時間穿越了世界7大洲和62個國家,用45部攝像機精緻地記錄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時代,動物的遷徙和生態的改變,大自然的宏偉和風光的無限,生命的無常與堅韌。美輪美奐的地球奇景襯托著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動人音樂,讓全世界的觀眾在震撼人心的視聽情境中感悟愛護環境、珍惜生命的意義。這些成功的案例,都為我們在《問道武當》的拍攝之初確定了一個標尺。

明確一條脈絡

最近幾年,各地為了打造旅遊形象,推出過許多製作精良的形象片和風光片。《問道武當》的聯合攝製機構——武當山特區管委會的初衷是,通過本片,用武當山的自然風光和道教文化內涵提升其旅遊價值。但是,中央電視台副台長兼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廠長高峰卻對本片的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希望新影的人文地理類節目要有自身的文化高度,不僅要有製作精良的形式,還要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比如武當山,就要在道教文化上把文章做足,這樣才能使節目的形態有更大的拓展空間和更長久的生命力。

編導組經過反覆討論,梳理出用道文化與武當山相生相伴的2500年歷史,作為本片的一條貫穿始終的主體脈絡;用傳播《道德經》的尹喜、堅守27年修建南岩石殿的張守清、隱身仙人張三豐、進獻榔梅的李素希、把武當建造成皇家道場的孫碧雲等道教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武當山守望者的傳奇故事,作為9集鋪陳展開的依託點來架構全片。根據這一布局,我們在全片第一組鏡頭就開宗明義:究竟是什麼吸引著芸芸眾生,讓這座綿延八百里的大山成為了所有問道者心中的聖地。是歷經六百年風雨仍恢宏如初的建築,是雲霧掩映中如山巒般波瀾壯闊的歷史,還是穿越時空追尋了兩千多年的一個夢想。(引自解說詞)

然而一具體到畫面和解說詞的設計,我們遇到最大的難題,是所有片中涉及到的人物,除了明清時期的帝王尚有一些畫像可資參考之外,其他人物真就猶如仙人一般無跡可尋。好在我們從道教鼻祖老子《道德經》中找到靈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人類生活行為的運行是以地球物理運行的法則為法則,地球運行是以宇宙運行的法則為法則,宇宙運行又是以道的法則為法則,那么道的運行就以自然而然為法則。

因此,讓道教的武當山深藏於自然的武當山之中,融歷代仙人高士的道骨仙風飄逸瀰漫在《問道武當》全片的每一個鏡頭、每一句解說、每一段音樂里,或許正是本片要找尋的風格和境界。認識到這一點,編導組的創作豁然開朗:人的無形正是道的有形。緊緊抓住這條意境的脈絡,使我們對解說詞和音樂的風格有了一個初步的輪廓設計。
唐朝詩人賈島留下一首五言絕句: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種自問自答、寓問於答的手法,言簡意賅,白描無華。白雲比隱者的高潔,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尋隱者而不遇,愈襯出欽慕其高仰之情。執行總編導褚紅霞和編導周婧,在《問道武當》解說詞的總體把握上要努力接近的,正是這樣一種感覺。

營造一片氛圍

對於一部風光類的人文紀錄片來說,攝影師僅僅拍攝到編導眼中所見的畫面,未來的片子只可能有三分成色;拍攝到編導意中所有而眼中未見的畫面,未來的片子可能會有六分成色;如果能拍攝到編導意想不到的畫面,未來的片子才可能會有九分成色。對於《問道武當》來說,由於編導組試圖展現“有形的山水飄逸無形的仙風,無形的道骨支撐有形的武當”。這無疑給攝影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和難度,意味著如果攝影師只是拍到個別或一組精彩的鏡頭,哪怕再令人震撼,都擔當不起這部片子的重任,因為《問道武當》需要攝影在全片營造一種整體的氛圍,才能完成我們希望達到的“有形與無形”之間的轉換。

值得慶幸的是,本片的攝影指導李雄出色地營造了這種整體氛圍。李雄是第26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又見梅蘭芳》的主要攝影師之一,我們有過默契地合作。為了本片的攝影能拍出我們意想不到的畫面並使這些畫面構成整體氛圍,李雄和執行總編導褚紅霞率攝製組六上武當,在攝影機後面耐心守候武當山的陰晴雨雪、四季變換,李雄還在極端的氣候條件下數次親自登機航拍,甚至首次把高炮架到了武當山1613米的主峰——天柱峰金頂之上。2008年全年,攝製組在武當山上工作了150多天,這些創作者執著和充滿創意的工作,為《問道武當》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如果僅就山本身的走勢、形態和風光而言,武當不及泰山雄渾、不及華山險峻、不及峨嵋俊秀、不及黃山俏麗多姿。泛泛展現風景,很容易使武當山的神韻流失。根據對本片的總體把握,我們著力在武當的“水”上精雕細琢,用水作為營造整體氛圍的重要元素。繼全片第一集《何出仙山》之後,在緊接著的第二集就推出《上善若水》:這是從一滴水開始的傳奇。此起彼落的水滴,在一瞬間團聚,又在下一瞬間簇擁成涓涓細流。然後,默默地滋潤萬物卻不求回報。《道德經》有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認為,最美好的品格如同水,滋養萬物而不與其相爭。所以最接近“道”的本質。(引自解說詞)

片中以雲聚雲散、雨歇雨驟、雪飄雪駐、冰凝冰融來細緻地刻畫液態、固態和氣態的水在武當山營造出的虛境和實景。功夫不負有心人,攝製組在武當山等到了30年未遇的一場大雪,漫天潔白、銀裝素裹的山色是對攝製組辛勤工作的饋贈,也是“顯靈”的大山對我們問道武當純淨的回應。

武當山的雪景在全片的各集中根據故事敘述的需要多次出現,它時而陪伴著兩千多年前的尹喜披荊斬棘;時而飄落到張守清的頭頂染白其鬢髮;時而覆蓋了張三丰神秘的足跡;時而又讓今天的探尋者抖擻精神。編導們讓這場雪在片中的武當山飄了兩千多年,由此產生的間離效果和時空輪轉是本片在編輯手法上的一個嘗試,用一道特別的風景,串聯一段如夢如幻的故事。

再現一種情緒

在近年的紀錄片創作中,採用電腦特技的三維再現,人物扮演的情景再現,如何能與紀實性的畫面成功嫁接,一直是創作者需要學習和面對的課題。紀錄片作為一種樣式得以立足之本是紀錄,今天的紀錄就是明天的歷史。多少次,我在查閱新影的前輩為我們留下的那些紀錄片資料時,都會心生敬意。沒有他們,我們就不能清晰、準確地看到曾經的歲月,歷史也就失去了可以觸摸的形象。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影的資料愈發珍貴。我經常問自己,作為今天新影的紀錄片編導,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無疑還是準確地紀錄現實。

在紀錄片創作中,如果過分地依賴三維製作和人物扮演的“情景再現”,不僅會消耗寶貴的時間、精力和經費,還會“捨本逐末”,把紀錄片創作引入旁門左道。

編導組在結構《問道武當》時,並沒有完全排斥用三維和人物扮演的“再現”,不同的是,希望通過這些手段能“再現一種情緒”,比如謹慎地使用三維手段來描繪一些地圖,局部渲染鏡頭中的仙氣,添加已經消失的榔梅花,在今天的廢墟上再現輝煌時期的宮觀等等,對於“扮演”的處理,用急促行走的腳步、搖曳的燭光、透過門窗的人影……都是為了片中講述故事時情緒的抒發或延伸。

《問道武當》想要滲透的“情緒”,就是要講述的故事中可以讓觀眾感受到的情感和思緒。它既可以來自於歷史人物的自身,也可以體現於現實人物的言行,又可以遊走在創作者對武當山與道文化的感覺和理解之間。我們熟知許多描寫情與景的成語:寓情於景、觸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等。巧妙處理好情與景的關係,是中國幾千年來文人墨客耗盡畢生心力要追求的和達到的境界,自然也是像本片這類人文風光系列片能否給觀眾留下印象的關鍵。

為了情緒的傳遞,全片嘗試在每一集中都用現實的人物與歷史故事進行勾連,如紫霄宮丹房裡研習坤道、彈奏古箏的女道長;土生土長的護林員老梁;在逍遙谷修習太極拳的老外;在南岩宮開設快照攤點20年的商戶等等。現實生活中的香客、道人是這座大山歷經兩千多年香火不滅、情緒不斷、生命不息的傳承人。有了今天與昨天之間相互的關照,有了現實人物細節的逼真和歷史人物形象的飄渺,武當山才會一直迴蕩著歷久彌新的空谷足音。

《問道武當》的創作過程使我們體會到,與純粹的風光紀錄片相比,人文紀錄片的特點是不僅有景色、有故事、有氛圍,還要有情緒。這種情緒的把握需要畫面、語言、音樂三位一體的節奏,更需要歷史與現實的相互照應。只有找到現實的落點,才能回望歷史的起點。這一切都需要現實人物情緒的表達,也需要歷史人物情緒的再現。遺憾的是,當我們完成這部系列片的時候發現,雖然編導試圖在片中表達情緒,也找到了記錄現實的一些落點,但是這些落點有的不夠準確,有的切入得不巧妙,有的顯得虎頭蛇尾。我想,如果能把現實與歷史處理得更好一些,《問道武當》還應該有新的面貌。

展現一脈文化

當我們站在天柱峰的金頂之上,透過供奉著真武大帝座像的金殿飄出的香霧,俯瞰腳下綿延的武當山時,並沒有看到其龜蛇一體的山脈。然而這個傳說,卻讓一代代君臨天下的帝王對這座大山頂禮膜拜,或祭奉、或修繕、或求符索圖、或鑄像送匾。唐太宗李世民、元始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永樂嘉靖、清康熙乾隆都對武當山心嚮往之,特別是在他們因帝位、子嗣、國運發生轉機之時,更要求助於武當,祈福於武當。除此之外,老子李耳、藥聖李時珍、遊俠徐霞客等各方高人名士也都在武當山留下過足跡。

斗轉星移,這些風雲人物的肉體早已化作泥土,而大山卻一直在那裡:它在靜默中贏得尊崇,又在靜默中容忍蕭瑟。始終未曾離開這座大山的,不是給過它威名供奉的歷朝君王,而是千百年來綿延不絕的朝拜者和山中的尋常子民。信仰的力量藉助王權和民間兩翼,終於造就今日巍峨壯觀的古建築群和傳誦千年的武當文化。(引自解說詞)
帝王與百姓,宮觀與文化——或許這正是武當山“龜蛇一體”的真正價值,也是《問道武當》應該包含的文化核心。

創作實踐使我們懂得,中國的風光與人文是如影隨形的,無論是武當山還是泰山、廬山、華山、黃山,都很難拋開人文只談風光。這使得我們在創作中還不能簡單地模仿或照搬國外一些地理類節目的結構方式,歐美的這一類片子常常是在人跡罕見的地方從自然和科學的角度切入獵取奇觀。而在中國,即使走到了新疆、西藏等邊遠地區,仍能找到某某到此一游的蹤跡。這就是5000年中華文明對這片山川的承載,可以理解為中國特色,它也是我們在創作中繞不過去的文化命題。

我十分感謝《問道武當》的創作團隊,他們對於本片在文化的探求上充滿熱情和職業精神。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將武當山美麗景色收錄到高清攝像機的都是男性,而把他們拍到的畫面反覆揣摩、咀嚼、編輯,並配之以文字、音樂的,都是清一色的女性。在第一集《何出仙山》中曾有過介紹,武當山的男道士被稱為乾道,女道士為坤道,取自《周易》中乾為陽,坤為陰的說法。如果借用老子“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的哲學思想,也許正是因為創作團隊中前期拍攝的“乾道”,把雄渾的武當風光處理得如此空靈、細膩、陰柔,才使後期編輯的“坤道”用女性的感觸,女性的視角,取道與文化的經緯,努力為陰柔的武當編織出一件威武陽剛的衣衫:它在地球神秘的北緯三十度線上,與瑪雅古建築、埃及金字塔等許多業已消失或僅存遺蹟的文明奇觀共生共榮,並執著地堅守至今……(引自解說詞)

在全片的結尾我們希望說出心中的感悟:這是關於一座大山的追憶。自兩千五百年前《道德經》從這裡流傳,便有信徒們不遠萬里,前往此地共祈太和。他們仰望追尋的並不是這些肉眼能見到的巍峨殿堂,而是盤桓在他們靈魂深處的那份對先人的崇敬和對自然的禮讚。(引自解說詞)

《問道武當》的創作過程,是我們了解和學習道教文化,進而更準確地理解中國文化的深層內涵——“和諧文化”的過程,“共祈太和”是武當山千百年來香火不滅的智慧火種,也是對我們今天創作者記錄和展現武當山風雲際會的文化提醒。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人生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掌握的,但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認識的那樣。

紀錄片創作也是“非常道”,需要不斷地自覺站在各種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道武當》只是讓我們有機會從一個側面看到了風景中的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