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武當廟壽佛寺

北武當廟壽佛寺,位於寧夏石嘴山市賀蘭山東麓武當山,占地二十多畝,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古寺院。寺北依賀蘭山而建,為四進院落,布局自然和諧、嚴整緊湊,殿塔亭閣集於一體,蔚為壯觀。從最南端的前山門樓向北,依中軸線建有靈官殿、觀音樓、無量殿、多寶塔和大佛殿等。中軸線兩旁有鐘鼓樓、廂房、配殿。

北武當簡介

壽佛寺最突出的特色是,在同一幢寺中,既供奉諸諸菩薩,又供奉玄武大帝。道教將此與湖北武當山共名“武當山”。建寺時,蒙族信徒亦出資出力,建成梵殿,供奉密宗中的五方佛。故除漢僧外,蒙藏喇嘛亦駐錫修行,遂使此寺在清代已形成漢蒙藏共朝,儒釋道皆尊,禪道密並重的道場。民國年間,尚常有從青藏、內蒙來朝拜的藏蒙喇嘛和信眾,或有朝五台山者掛單歇息。
北武當廟壽佛寺坐落於巍巍賀蘭東麓武當山,距石嘴山市政府所在地大武口區市中心五公里森林公園內,占地一萬兩千平方米,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古寺院。

北武當歷史

北武當廟壽佛寺的始建年代依現存不完整資料考證還沒能得出一個確切的結論。相對來說,當地人更樂於接受明代正統年間(一四三六~一四四九年)建造的說法,按照這種說法,北武當壽佛寺至今五百五十多年的歷史足以令今人感到無限風光。另外兩種說法一是建於清代順治二年(西元一六四五年),一是康熙四十八年(一七○九年),乾隆、嘉慶年間進行了擴建。不論怎樣講,歷經幾百年的滄桑磨難,北武當廟如今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寧北石嘴山市的風景旅遊勝地,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據記載,武當廟壽佛寺廟宇附近“有泉三道,自地溢出,水清且冽”,因而有“北寺清泉”或“佛寺風泉”之稱,被列為“平羅八景”之一。
北武當廟壽佛寺北依賀蘭山而建,為四進院落,布局自然和諧、嚴整緊湊,殿塔亭閣集於一體,蔚為壯觀。從最南端的前山門樓向北,依中軸線建有靈官殿、觀音樓、無量殿、多寶塔和大佛殿等。中軸線兩旁有鐘鼓樓、廂房、配殿相對稱,置身其中,感覺到古寺這種結構精細、布局嚴謹和精巧優美的建築風格是一種有氣勢的秀美。置身寺前,則石嘴山市容及山川秀色盡收眼底,大有心曠神怡、豁然開朗之痛快淋漓的觀感。
以佛為主,佛、道、儒合一,曾是這座古寺的一大特點。然而據這裡的住持介紹說,現在這裡供奉的主要是佛,道和儒的蹤跡已蕩然無存。這一段歷史如何演變已不得而知,但這裡曾經遭受的最大魔難--“文革”期間對文物的破壞,卻是這座古寺揮之不去的慘痛一頁。現在這裡的建築還是明清時期先人們留下的,已然成了無可厚非的文物。但“物是人非”,殿內供奉的卻已是今人一九八四年以後修復的佛龕。
此寺肇自唐平陽弘覺國師,幾經朝代更替,祖堂所供師祖牌位已歷二十四代法嗣,迄今已有九百三十餘年歷史。多寶佛塔系唐代建築風格,多次戰亂,屢遭摧殘。然而山壁現佛像,無量顯靈跡∶相傳古時此地山壁屢現佛像,當地信眾遂建殿堂以供之,有求必應,靈感異常。當平羅縣城被攻緊迫之時,俄見無量顯聖,敵退城安,眾生得護,遂建無量殿。又有石像垂淚傳說。相傳古時有牧羊人背一尊石佛像,至此募化建三個“一點金”的小廟(即僅一間殿),人們見石像垂淚,史載目睹者“朝山男女百餘人同知所以,亦法泫淚下不止,”眾善信目擊心傷,共發菩提心,遂立殿宇山門,左廊右廡,巍煥可觀。另外,相傳該寺藏一古碗,上畫一龍,每於下雨,廟院積水時,碗上的龍沒了,卻見雨中一龍游泳,“文革”時此碗已丟失。
壽佛寺歷代僧眾潛心問道,嚴持律儀,代有高僧出名,如溥參、真如、法本、海林、理義、通柏等名僧。近代有“頂門開”(靈性可隨時由頂門出入)的心喜;生而知之(知前生事,生而神靈,幼而絢齊,長而敦敏)的廣煜;麋鹿於座前跪拜之廣炬;斧加頂門而安然無恙的含琮,神通廣大的妙德,火化時留堅舌作證之續早等。此寺在清代興盛之際,常住一百五十多僧人,值心喜大師鼎盛時,最多住二百餘僧。從古到今,每逢廟會祝聖,鐘鼓齊鳴,梵韻徹空,車水馬龍,人如潮流。尤其當重陽廟會,教徒俗人,每逾數十萬眾。“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寺中所藏法寶,除《續藏》、《頻伽藏》各一部近兩萬卷,尚有大量珍本,多為手抄。每代住持均重視人才培養,以“不得真儒,難得真僧”為論。延聘先生,教以《四書》、《五經》,先築基礎,再研經論,即重文字般若,又重實證直悟,倡導學修並重。清末光煜在北京“八大剎”之一的潭柘寺求受具足戒時,進宮為慈禧太后講《孔雀經》很得賞識,返回時請譚柘寺方丈慶然大和尚求慈禧太后書“御賜大清國寧夏平羅武當山護國壽佛禪寺”黃織長條幅。據《塞上文壇》創刊號載《寧夏地區佛教音樂沿革》所述,寺中文化、音樂成就之武當廟珍品於“文革浩劫”中摧毀殆盡。除建築物倖存,僅有唐末密宗金剛菩薩銅像賴信徒力護尚存。
·

北武當廟宇

北武當廟壽佛寺的建築面積為四千三百平方米。從古寺院的南山門進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靈官殿。據這裡的續早法師(法師一說,是否就是道教在這裡存在的見證?或可進行考證)記載,靈官殿乃由廓能和尚於康熙四十八年(西元一七○九年)始建,殿內原面南供奉關聖帝君,兩側各為黑、白二虎靈官,朝北供伽籃站像。不幸的是,殿內供奉之像毀於文革,而修復後已是彌勒佛和四大金鋼的塑像取代了關聖帝君,今人已不再有緣到這裡拜藹令人心怡的關帝聖君。
從靈官殿出來僅有幾十步距離的另一座正殿便是觀音樓。這是一座據記載始建於康熙二十一年(西元一六八二年)的古寺,由理義法師(號省仁)主持興建。殿內原面南供奉彌勒佛,面北供奉倒座觀世音菩薩,兩側為善財童子和龍女。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含瑞和尚在此殿上加蓋一層藏經閣,此殿因此改名為觀音樓。如今這裡供奉的是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再向北行約二十米是無量殿。據記載,這座殿宇是省翁和尚啟建於康熙十六年(西元一六七七年)。殿內原面南供奉真武大帝,文、武相分別披鶴氅戴星冠立於後,兩側有站像周公和桃花;朝北供奉韋馱像,兩邊為哼哈二將;西牆下供木雕真金貼面三尊佛像,分別為釋伽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如今,面南供奉釋伽如來,左伽業右阿難;前排小像為無量祖師,兩邊四護法;東西牆為十八羅漢;朝北供奉觀音、文殊和普賢三大菩薩。左鍾右鼓,這裡也是眾僧早晚念經誦佛之場所。
在無量殿與最後一座殿大佛殿之間有一座寶塔--多寶塔。塔身四面向前以階梯式凸出,呈梯型結構,共五層,塔的底層入口兩側懸掛著兩塊由木板製成的兩米多長被漆成黑色的牌匾,上面鑲刻著金色楷體書∶“塔影圓明清靜地,鐘聲響徹曦陽天”。由於塔門緊鎖,不得其入,留下遺憾。
古寺的最後一座殿為大佛殿(也稱大雄寶殿)。據載,該殿於乾隆十三年(西元一七四八年)由廣潤和尚主持興建。殿的前檐廊兩側畫有釋伽牟尼佛從出生、出家修行到悟道、普渡眾生的十八幅畫像。殿內原面北供奉華嚴三聖,中為釋伽如來,左右各為伽業和阿難;面東供奉文殊;面西供奉普賢。原建佛閣上頂有八十八格,每格畫一佛像,稱八十八佛。周壁畫有飛天、人物及諸護法神等。只可惜,文革期間悉數被毀。如今,一尊一九九○年雕塑的來自河北的漢白玉佛供奉在上,佛閣做成於一九九五年。

北武當的明天

北武當廟壽佛寺是石嘴山市發展旅遊事業的希望所在。如今,每逢農曆二月二、三月三、七月十五的小廟會和四月初八、七月七、八月十五和九月九的大廟會期間,朝山拜佛的人絡繹不絕,二○○三年十月三日至五日恰逢重陽節期間,來北武當的遊客更是多達二十萬人次。為發展旅遊業,北武當-壽佛寺自籌四百萬(約四十八萬餘美元)資金重新修建藏經閣;一千一百萬(約一百三十三萬美元)國債資金到位,基礎設施正加緊施工。北武當生態旅遊區也正積極申報國家2A級景區。
據了解,規劃的北武當生態旅遊區包括大武口森林公園、北武當廟、韭菜溝、歸德溝、小渠子溝樹化石五個部分。這一景區文化底蘊深厚,品位高。森林公園是與北武當毗鄰的一處占地約一萬畝的融遊憩、娛樂、文化、體育為一體的城市風景旅遊區;韭菜溝是位於北武當廟北側距市中心約三公里的集明代長城、烽火台和賀蘭岩畫為一體的,對古中原地區封建王朝北部邊疆防禦體系做尋古游的好去處;歸德溝則是以其“四景一泉”形成獨特風景線,四景為古長城烽火台、岩畫群、鑽洞溝、沙窯田園,一泉則為芨芨灘山水泉。尤其是鑽洞溝的“仙鶴峰”、“望夕獅”、“十一潭”、“七仙洞”、“龍頭鑽官橋”、“拉一把坡”、“蛤蟆峰”、“灰鶴窩”等景點,因其據有美麗的傳說而更加令人怦然心動。
前任住持為續早法師(一九一七年至一九八七年),俗名李志國,原籍寧夏平羅縣人,少讀私塾,精於四書五經,十七歲家,一九三七年從含瑞法師披剃,一九四○年在西安大興善寺心道法師座下受具足戒,一九四八年接臨濟宗第二十五代法。一九四九年後曾擔任過中國佛教協會理事。
現任住持妙詰法師,字智度(俗名許金山)一九二二年二月生於寧夏平羅縣潮湖堡。七歲從師潔真和尚剃度,二十三歲赴陝西臥龍寺受具足戒,長期任壽佛寺監院,“文革”時受害致殘。一九八一年重返壽佛寺任住持,現任平羅縣佛教協會會長,寧夏自治區佛教協會副會長。
此寺肇自唐平陽弘覺國師,幾經朝代更替,祖堂所供師祖牌位已歷二十四代法嗣,迄今已有九百三十餘年歷史。多寶佛塔系唐代建築風格,多次戰亂,屢遭摧殘。然而山壁現佛像,無量顯靈跡∶相傳古時此地山壁屢現佛像,當地信眾遂建殿堂以供之,有求必應,靈感異常。當平羅縣城被攻緊迫之時,俄見無量顯聖,敵退城安,眾生得護,遂建無量殿。又有石像垂淚傳說。相傳古時有牧羊人背一尊石佛像,至此募化建三個“一點金”的小廟(即僅一間殿),人們見石像垂淚,史載目睹者“朝山男女百餘人同知所以,亦法泫淚下不止,”眾善信目擊心傷,共發菩提心,遂立殿宇山門,左廊右廡,巍煥可觀。另外,相傳該寺藏一古碗,上畫一龍,每於下雨,廟院積水時,碗上的龍沒了,卻見雨中一龍游泳,“文革”時此碗已丟失。
壽佛寺歷代僧眾潛心問道,嚴持律儀,代有高僧出名,如溥參、真如、法本、海林、理義、通柏等名僧。近代有“頂門開”(靈性可隨時由頂門出入)的心喜;生而知之(知前生事,生而神靈,幼而絢齊,長而敦敏)的廣煜;麋鹿於座前跪拜之廣炬;斧加頂門而安然無恙的含琮,神通廣大的妙德,火化時留堅舌作證之續早等。此寺在清代興盛之際,常住一百五十多僧人,值心喜大師鼎盛時,最多住二百餘僧。從古到今,每逢廟會祝聖,鐘鼓齊鳴,梵韻徹空,車水馬龍,人如潮流。尤其當重陽廟會,教徒俗人,每逾數十萬眾。“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寺中所藏法寶,除《續藏》、《頻伽藏》各一部近兩萬卷,尚有大量珍本,多為手抄。每代住持均重視人才培養,以“不得真儒,難得真僧”為論。延聘先生,教以《四書》、《五經》,先築基礎,再研經論,即重文字般若,又重實證直悟,倡導學修並重。清末光煜在北京“八大剎”之一的潭柘寺求受具足戒時,進宮為慈禧太后講《孔雀經》很得賞識,返回時請譚柘寺方丈慶然大和尚求慈禧太后書“御賜大清國寧夏平羅武當山護國壽佛禪寺”黃織長條幅。據《塞上文壇》創刊號載《寧夏地區佛教音樂沿革》所述,寺中文化、音樂成就之武當廟珍品於“文革浩劫”中摧毀殆盡。除建築物倖存,僅有唐末密宗金剛菩薩銅像賴信徒力護尚存。
此寺肇自唐平陽弘覺國師,幾經朝代更替,祖堂所供師祖牌位已歷二十四代法嗣,迄今已有九百三十餘年歷史。多寶佛塔系唐代建築風格,多次戰亂,屢遭摧殘。然而山壁現佛像,無量顯靈跡∶相傳古時此地山壁屢現佛像,當地信眾遂建殿堂以供之,有求必應,靈感異常。當平羅縣城被攻緊迫之時,俄見無量顯聖,敵退城安,眾生得護,遂建無量殿。又有石像垂淚傳說。相傳古時有牧羊人背一尊石佛像,至此募化建三個“一點金”的小廟(即僅一間殿),人們見石像垂淚,史載目睹者“朝山男女百餘人同知所以,亦法泫淚下不止,”眾善信目擊心傷,共發菩提心,遂立殿宇山門,左廊右廡,巍煥可觀。另外,相傳該寺藏一古碗,上畫一龍,每於下雨,廟院積水時,碗上的龍沒了,卻見雨中一龍游泳,“文革”時此碗已丟失。
壽佛寺歷代僧眾潛心問道,嚴持律儀,代有高僧出名,如溥參、真如、法本、海林、理義、通柏等名僧。近代有“頂門開”(靈性可隨時由頂門出入)的心喜;生而知之(知前生事,生而神靈,幼而絢齊,長而敦敏)的廣煜;麋鹿於座前跪拜之廣炬;斧加頂門而安然無恙的含琮,神通廣大的妙德,火化時留堅舌作證之續早等。此寺在清代興盛之際,常住一百五十多僧人,值心喜大師鼎盛時,最多住二百餘僧。從古到今,每逢廟會祝聖,鐘鼓齊鳴,梵韻徹空,車水馬龍,人如潮流。尤其當重陽廟會,教徒俗人,每逾數十萬眾。“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寺中所藏法寶,除《續藏》、《頻伽藏》各一部近兩萬卷,尚有大量珍本,多為手抄。每代住持均重視人才培養,以“不得真儒,難得真僧”為論。延聘先生,教以《四書》、《五經》,先築基礎,再研經論,即重文字般若,又重實證直悟,倡導學修並重。清末光煜在北京“八大剎”之一的潭柘寺求受具足戒時,進宮為慈禧太后講《孔雀經》很得賞識,返回時請譚柘寺方丈慶然大和尚求慈禧太后書“御賜大清國寧夏平羅武當山護國壽佛禪寺”黃織長條幅。據《塞上文壇》創刊號載《寧夏地區佛教音樂沿革》所述,寺中文化、音樂成就之武當廟珍品於“文革浩劫”中摧毀殆盡。除建築物倖存,僅有唐末密宗金剛菩薩銅像賴信徒力護尚存。

北武當地址

地址∶寧夏大武口西郊賀蘭山東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