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璜》

《唐·璜》

唐.璜是一個活在15世紀的西班牙貴族,以風流好色著名。他卻啟發了後代許多詩人、作家、音樂家的藝術創作靈感。例如,英國大詩人拜倫寫了一首題名為唐璜的長詩;奧國音樂家莫扎特以唐璜為題材創作了一部有名的歌劇;英國的戲劇家蕭伯納也借用唐璜的故事寫了一部諷刺式的舞台戲劇。

歷史原型

《唐·璜》《唐·璜》
唐.璜是一個歷史人物。他是一個活在15世紀的西班牙貴族;他誘拐了一個少女,跟著又把那個少女的父親謀殺了。那樣一個作惡多端的人物本來是不會名留青史的,奈何他卻啟發了後代許多詩人、作家、音樂家的藝術創作靈感。例如,英國大詩人拜倫寫了一首題名為唐璜的長詩;奧國音樂家莫扎特以唐璜為題材創作了一部有名的歌劇;英國的戲劇家蕭伯納也借用唐璜的故事寫了一部諷刺式的舞台戲劇。

有人說,他是活躍於世間的精靈;有人說,他遊走於忠貞與情感的禁地;有人說,他的名字就代表了“激情”;也有人說,他生就放蕩、叛逆。女人們大都愛慕他、迷戀他,只因他迷人的外形與翩翩的風度。當然,也有女人厭惡他、憎惡他,而那也大都來自於對他愛情的失落與被他拋棄的痛苦。有的男人排斥他、貶低他,也許出於本能的妒嫉或者捍衛所謂的正義;不過,也有男人人追隨他、對他頂禮膜拜,因為在他們眼裡,他是熱烈的火焰,燃燒著他們只能禁錮的欲望;他是洶湧的海浪,他們聆聽著生命的激盪在他的笑聲中迴響。
他,是藝術家的寵兒,千百年來在西方的藝術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他的身影;他,是創作的靈感,所到之處都有故

事發生;他,是一個影像,虛無縹緲,但又存在於每個人的身上。隨著光陰的流轉,歷史的唐璜演變成傳奇的唐璜。傳奇的唐璜是一個見到女人便要把她引誘上床的男人;傳說他每天晚上跟一個不同的女人發生性關係。現代唐璜的定義是一個好色徒,他要占有最大多數的女人的肉體來滿足他的男性虛榮感。所以,唐璜式的性是完全沒有愛的性。

唐璜所追求的只是女人的肉體;他跟女人發生性關係向來不把感情放進去;他也從來不用金錢去買性;他要本著他的男性魅力來引誘女人跟他上床。當他得到了一個女人的肉體,他便立刻轉移目標,尋找新的征服對象;因為他要不斷地征服女人,他的男性虛榮感才能保持它的充滿狀態。

戲劇

《唐·璜》莫里哀
莫里哀,1622年1月15日生。本名為讓-巴蒂斯特.波克蘭。莫里哀是他參加劇團以後用的藝名。莫里哀10歲喪母,外祖父經常帶他去看鬧劇、喜劇和悲喜劇。

50年代,莫里哀開始編演一些鬧劇及喜劇《冒失鬼》(1653)。1658年回巴黎主要從事古典主義喜劇創作,一系列作品問世,如《可愛的女才子》(1659)、《斯卡納萊爾》(1660)、《丈夫學堂》(1661)、《太太學堂》(1662)。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創作高峰階段,主要劇作有《偽君子》(1664)、《唐璜》(1665)、《吝嗇鬼》(1668)等。1668年以後,莫里哀還寫了一些諷刺作品。

莫里哀一生寫了30多部喜劇。他塑造人物性格適當引入了鬧劇因素,充分運用日常語言等方面對喜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莫里哀於1673年病逝。

《唐.璜》 (Don Juan) :是莫里哀最著名的劇作之一,唐璜是西班牙傳說中人物,莫里哀借用這個風流浪蕩的人,揭示出當時社會統治階層一群人的惡習和偽善的一面。
唐.璜雖是西班牙傳說中15世紀時風流好色的人物,在莫里哀的筆下卻成了17世紀法國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的沒落貴族。作品中的唐璜一表人才,在貴族子弟中非常少見。他生性風流,喜歡同姑娘們胡攪蠻纏,道德規範對他一點不起作用。16歲時,他就同貴婦唐娜·朱麗亞發生性關係,使得上流社會輿論譁然……

他和他的僕人斯嘉納賴爾遊走於鄉間,整日琢磨著勾引女人的艷事。他將貴族女子埃爾維拉從修道院裡引誘出來,又將其拋棄;因為妒嫉想去拆散一對戀人,卻遇到海上暴風雨的襲擊;被農民從海難中救出來後,他不但不心存感激,反而又去勾引農民的未婚妻,並引得兩位村姑為他爭執不下… …看到自己主人的種種荒唐舉止,斯嘉納賴爾對唐.璜百般勸阻,但是卻絲毫不起作用。唐.璜依然按照自己的處事原則我行我素、胡作非為,甚至用極其卑劣的手段欺騙自己年邁的父親。最終,上帝最嚴厲的懲罰降臨到了唐.璜的身上。

詩歌

《唐·璜》《唐·璜》
《唐·璜》是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的代表作,是一部長篇詩體小說,通過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臘、土耳其、俄國和英國等不同國家的生活經歷展現了19世紀初歐洲的現實生活,諷刺批判了“神聖同盟”和歐洲反動勢力。

《唐·璜》是拜倫的代表長詩之一,也是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詩中表現了唐璜的善良和正義,通過他的種種浪漫奇遇,描寫了歐洲社會的人物百態,山水名城和社會風情,畫面廣闊,內容豐富,堪稱一座藝術寶庫。拜倫寫《唐璜》,是一八一八至一八二三年間的事。這時他已移居義大利,年齡雖剛過三十,在人生經驗和藝術修養上卻都已臻成熟之境。拜倫在《唐·璜》中曾說此詩他將寫一百章,但是,在寫成十六章和第十七章的一小部分後,他就前往希臘參戰。這部以社會諷刺為基調的詩體小說約16000行,共16章,雖未最後完成,但因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廣闊的生活容量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被歌德稱為“絕頂天才之作”。

主題思想

《唐·璜》的主題是對英國和歐洲貴族社會、貴族政治的諷刺。主人公唐·璜是西班牙貴族青年,16歲時與一貴族少婦發生愛情糾葛,母親為了避免醜事遠揚,迫使他出海遠航。於是,通過唐璜的冒險、艷遇和各種經歷,廣泛地描繪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社會的現實生活。唐·璜在海上遇到風暴,船沉後游抵希臘一小島,得到海盜女兒海蒂的相救。詩歌歌頌了他們牧歌式的真誠愛情。但是海盜歸來,摧毀。此後,唐璜被當作奴隸送到土耳其市場出賣。又被賣入土耳其蘇丹的後宮為奴,逃出後參加了俄國圍攻伊斯邁城的戰爭,立下戰功後被派往彼得堡向女皇葉卡捷琳娜報捷,得到女皇的青睞,成為寵臣。詩歌中一個場景接著一個場景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情節發生在18世紀末,但是,描繪的卻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歐洲社會的現實生活。詩人是用過去的革命經驗和當時的現實相比,鞭撻了 “神聖同盟”和歐洲反動勢力,號召人民爭取自由、打倒暴君。

詩歌對英國貴族和資產階級的拜金主義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和諷刺。英國統治階級誇耀“自由”和“權利”,但是唐璜初次來到倫敦,就遭到了強盜的襲擊。詩歌痛斥英國貴族卡斯爾累爵士為“惡棍”和“奴隸製造商”,譴責當時備受統治階級稱讚的惠靈頓為“第一流的劊子手”。英國上流社會外表華麗,內部卻糜爛透頂,醜陋不堪。

形象突破

傳說中的唐璜其人是一個專門玩弄婦女的登徒子,而且已經由莫里哀和莫扎特寫進過喜劇和歌劇,要把他寫得風流放蕩不難,要把他寫得有點不同或有點意義卻不易。 拜倫自稱這本《唐·璜》是一首諷刺史詩。而史詩都有一個故事。《唐.璜》的故事是很有吸引力的,即使是對拜倫其人不抱好感的讀者也往往是一讀就難於放下。第一章是一種歐洲諷刺歌劇式的場面:一個天真青年被一個少婦勾引了,惹得她那高齡丈夫帶了僕人、打著火把、深夜來搜她的臥房。 《唐.璜》吸引人之處首先在於它是一個極有趣的故事,從唐璜受少婦朱麗亞勾引、被她的伯爵丈夫帶人舉著火把搜查她的臥室開始――這是一個絕妙的輕歌劇場面――跟著來了一連串動人的情節,諸如海行遇險,在希臘島上與海黛戀愛,被賣為奴而混入土耳其蘇丹後宮,參加伊斯邁戰役,受俄國女皇寵幸以及被派為使節去英,抵英後的各種奇遇,等等,都會教人讀得入迷,放不下書來。世界名著之中,內容生動、戲劇化能同《唐.璜》相比的,確實不多。

人物意義

《唐·璜》《唐.璜》插圖
《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源自西班牙傳說中的人物,多次成為文學作品的題材。傳統的唐璜形象是個玩弄女性,沒有道德觀念的花花公子。但在拜倫筆下,這個人物在多數情況下卻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現。他的被迫出走,就是因為他或多或少地是那個有夫之婦的犧牲品。唐璜不同於拜倫其他詩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無意將他塑造成“拜倫式的英雄”,其中卻不乏詩人自傳的成分。唐璜熱情、勇敢、拒絕虛偽的道德信條。在面臨餓死的危險時,他拒絕吃被打死的人,其中不乏象徵的意義。在士兵中間,只有他表現出對一個土耳其小姑娘的命運真正的關心。他沒有憂鬱絕望的天性,在士兵中間,只有他表現出對一個土耳其小姑娘的命運真正的關心。他沒有憂鬱絕望的天性,但也沒有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他的愛情故事大多是對上流社會虛偽道德的諷刺,而他和海盜女兒海蒂的經歷,更多的是體現一種充滿詩意的理想。

如果說因諷刺的需要,主人公唐璜顯得行動多於思想,那么詩歌的敘事者則承擔起了思考和評論的重任。故事之中或故事之外不斷出現的議論、感慨、回憶、憧憬,拉近了作品與讀者的距離。敘事者大量的富有抒情性議論,充滿哲理和深刻的思想,以及淋漓盡致的嘲諷,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作品不僅揭露現實真實深刻,而且想像豐富奇特。它描寫的風暴、沉舟、戰火的場景等,十分精彩。對大自然壯麗景色的抒情描寫非常出色。拜倫善於用各種詩體創作,語言幽默洗鍊,在英語口語入詩方面無人可與之匹敵。

拜倫的詩歌在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影響。在中國,魯迅稱拜倫是浪漫主義的“宗主”,盛讚其人其詩“如狂濤如厲風,舉一切偽飾陋習,悉與蕩滌”。

流派背景

古典主義文學

《唐·璜》莫里哀
從古典主義思潮的源流發展上說,它最早產生在十七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盛行於六、七十年代,先後流行了兩百年。到了十八世紀開始衰落,古典主義從文藝思潮的內容走漸蛻變為一種單純的文藝形式,文學史上稱它為"擬古主義"或"假古典主義"。這時,它就成為資產階級政治革命和文學發展的一種極大障礙,最終被啟蒙主義和浪漫主義思潮所擊敗。

布瓦洛的《詩藝》是古典主義文學理論的重要著作。雖然《詩藝》中的理論已為前人所提出,作者並沒有提出系統的古典主義理論,但古典主義的許多原則性的意見在《詩藝》中獲得集中的闡述。法國文學史上的古典主義理論,是後世評論家分析古典主義各代表作家的作品之後經過歸納、概括而成。一般認為古典主義文學有下列各種特徵:

1.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注重正常情理,要求作家正常地理解世界,並且用明確的方式加以表現。

2 .心中要有不變的原則,因為在一切變幻無常的現象後面,存在著一種永恆不變的原則,一種關於“美”的絕對概念。作家的使命在於儘可能表達這種絕對概念。古典主義不著重抒寫個人的思想情緒,而著重於寫一般性的類型。

3.古典主義號召“摹仿自然”。這裡所說的自然不是指客觀世界,而是經過主觀選擇的現象;古典主義描述的對象主要是人性。這就是他們所說的“自然”。至於物質世界,古典主義作家幾乎是視而不見的。

4.古典主義要求“逼真”,但並不要求寫真實,因為真實的事物有時並不使人賞心悅目;與此同時,古典主義要求“得體”,意思是作品中所描寫的事物必須使大家看起來都順眼,而不致引起反感。

5.古典主義認為文學的任務在於道德說教,在於勸善。

6.崇尚古希臘羅馬的大作家,把他們的作品奉為圭臬。

7.各種文學作品的體裁要有嚴格的界限與規律,例如悲劇與喜劇不可混同(反對寫悲喜劇),悲劇必須遵守“三一律”等。

8.古典主義要求簡潔、洗鍊、明朗、精確的文風,反對煩瑣、枝蔓、含糊、晦澀。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文學和當時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有密切關係;它是受這種政權的保護、鼓勵與培植的,是為這種政權服務的。路易十四用優厚的年俸供奉當時的著名作家,對待他們象對待貴族世家一樣,優禮備至。

在法國的古典主義文學中,戲劇方面最有成就,出現了三大戲劇家;悲劇作家有高乃依(1606--1684)和拉辛(1639-1699),喜劇作家是莫里哀(1622--1573),莫里哀的代表作品有《偽君子》。《慳吝人》等,他是十七世紀最有成就的喜劇家,但並不是最典型的古典主義者。

高乃依的代表作是《熙德》 ,這個悲劇在法國戲劇史上奠定了古典主義悲劇規範的基礎。中心內容是講個人感情與理性的衝突,理性戰勝了感情,保衛國家的職責與家庭封建義務的衝突,最後是封建的家庭義務,服從於更崇高的保衛祖國的義務,因而主角羅德里克率兵禦敵,獲 "熙德"(即將軍之意,有頭等首領的含義)的稱號。高乃依共寫了三十多個劇本,大部分是悲劇,也有少量的喜劇。

拉辛的代表作是《昂朵馬格》 ,取材於古希臘悲劇家歐里庇得斯的兩部悲劇《安德洛瑪刻》和《特洛亞婦女》,體現了以古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的原則,按"三一律"表達,集中簡練,世稱它是最標準的古典主義悲劇。拉辛共寫了十一部悲劇,一部喜劇,擅長於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顯示了非凡的藝術才能。

古典主義文藝理論方面的代表是布瓦洛(1636--1711),著有《詩藝》一書,被普希金稱為古典主義的《可蘭經》。這一文藝理論著作,繼承並綜合了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詩學》的觀點,完整地提出了符合當時時代要求的古典主義理論,原文用詩歌形式衰達。此外,寓言詩人拉·芳登(1621--1695),著有《寓言詩》十二卷,也頗有影響。

古典主義文學的讀者和觀眾限於朝廷和城市。“朝廷”是指國君與封建貴族,“城市”是指資產階級上層。據文獻資料統計,上述兩方面的人士,在路易十四朝時期,總共不過 3,000多人,其中關心文學藝術的人當然更少一些。所以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文學的讀者與觀眾的範圍是非常狹窄的,然而它對法國文學的影響十分深遠。直到今天,古典主義仍被認為是法國文學史上的正宗,這個傳統概念,幾百年來基本上沒有改變。

古典主義先後在歐洲流行了200多年,可以說許多國家在不同時代、不同程度和意義上,都有過它們的古典主義文學時期。英國在17世紀後期形成了古典主義流派,但直到18世紀初期才得到發展;俄國則在18世紀上半期,古典主義曾經成為當時文學中的主導的傾向。

浪漫主義

《唐·璜》普希金
浪漫主義作為歐洲文學中的一種文藝思潮,產生於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專制,在藝術上與古典主義相對立,屬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一種意識形態。

“浪漫主義”這一術語,是由“浪漫的”(Romantic,羅曼蒂克)這個形容詞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這個形容詞又是從法國的“羅曼司”(Romatic,即“傳奇”或“小說”)轉化過來的。據現有資料證明,一六五四年英國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這一詞語,大直是“傳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實的”,其中明顯地包含著貶意的否定性的內涵。到了十八世紀,這個詞語才逐漸轉變為肯定性的褒義詞,它被用來評價作品,並獲得"宜人的憂鬱"這樣一種附加的含義。十八世紀末年,隨著浪漫主義思潮在歐洲文壇的勃興,浪漫主義這一術語就用得非常流行了,並且在一七九八年法蘭酉學別的創作方法的名稱。

歐洲的浪漫主義思潮,是在人們對啟蒙運動“理性王國”的失望,對資產階級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的幻滅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不滿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當時的現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啟蒙學者的華美約言比起來,由‘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當時的作家都對現實不滿,企圖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途徑。但由於作家所持的階級立場和政治態度不同,因而浪漫主義思潮中就形成兩種對立的流派,即積極浪漫主義和消極浪漫主義。前者是進步的潮流,它引導人們向前看,後者屬反動的逆流,它引導人們往後看。這種區別,實質上是對當時法國大革命和啟蒙運動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反響。

積極浪漫主義作家,敢於正視現實,批判社會的黑暗,矛頭針對封建貴族,反對資本主義社會中殘存的封建因素,同時對資產階級本身所造成的種種罪惡現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滿反抗、戰鬥的激情,寄理想於未來,嚮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贊成空想社會主義。代表作家有英國的拜倫雪萊,法國的雨果喬治·桑,德國的海涅,俄國的昔希金(早期),波蘭的密茨凱維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們的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都是同當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與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聯繫在一起的,大多數作家是這些民族解放運動的積極參加者。

消極浪漫主義者則不然。他們不能正視社會現實的尖銳矛盾,採取消極逃避的態度,他們的思想是同那個被推翻了的封建貴族階級的思想意識相聯繫的。他們從對抗資產階級單命運動出發,反對現狀,留戀過去,美化中世紀的宗法制,幻想從古老的封建社會中去尋找精神上的安慰與寄託。消極浪漫主義的出現,實際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貴族階級沒落的思想情緒在文學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國的史雷格爾兄弟,即奧·史雷格爾和弗·史雷格爾,諾瓦里斯,法國的夏多布里昂,拉馬丁·維尼,俄國有茹科夫斯基,英國有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等等。

浪漫主義思潮的興盛衰落,是由各國歷史條件的特點所決定的。作為一種成型的文藝思潮它首先產生在德國。由於當時德國容克貴族勢力猖獗,資產階級軟弱無力,因而消極浪漫主義得勢,積極浪漫主義發展遲緩。只有海涅登上文壇之後,積極浪漫主義在德國才有所起色。

浪漫主義思潮發展得最完備,最規範,最有成就的當推英國。英國的浪漫主義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國的浪漫主義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文學運動,它是由少數作家自由活動的形式出現的。其次,英國的浪漫主義源遠流長,猶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斷,歷時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紀末,從威廉·布萊克(1757--1827)和農民詩人羅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詩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義的苗頭,以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拜倫、雪萊的詩作為高潮,直到十九世紀末維多利亞女王(在位1837--1901)執政的時代,依然還可以從丁尼生、羅伯特·白朗寧和他的夫人伊莉莎白·巴雷特·白朗寧等人的詩歌中,看到浪漫主義的餘聲。再次,英國的浪漫主義明顯地分為對立的兩大派別。消極浪漫主義先於積極浪漫主義登上文藝舞台,主要代麥是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與之相對立的,就是以拜倫,雪萊、濟慈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者。

相關詞條

浪漫主義 古典主義莫里哀 拜倫 蕭伯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