璜源

就是這個老村盤,蘊藏著一個守墓家族五百多年的繁衍進程,等候世人的發掘。 被“王府”哺育大的新璜源村,現村民全姓朱。 是守墓家奴還是部隊的後裔,“璜源”如何得名,目前均是謎。

揭開

1448年明寧王朱權死後,一支守墓部落世世代代守護著寧王墓,並繁衍生息,形成了墓地旁邊的一個村莊,即現在新建縣石埠鄉璜源村。那么557年來,這支部落是如何守墓的,為何而守?當年的守墓部落是軍隊還是家奴?如今這個村落還有哪些最初的痕跡?這些,在現有的史料中均無從查找。2009年初冬,我們前往璜源村,試圖揭開這些五百多年的謎。

找尋

在村委會主任朱水黨的引路下,我們踩著蜿蜒在青磚藍瓦老屋間的小道,尋訪璜源村現存最原始的村落。屋檐下嬉戲和路上散步的小狗、空地上的水牛、牆上的牛糞餅,均透露出璜源老村的安詳。
繞過“朱氏宗祠”,映入眼帘的是一坍塌的殘牆,呈攀爬狀,牆上鑲嵌一門框;右邊空地上,躺著不少錯落有致的長石,長石旁,立有一堵破敗的青磚圍牆,與有門框的殘牆成“八”字。“這就是現存最原始的村盤‘王府’大門遺址,大門在八九年前坍毀。”朱水黨的一句話提醒了我們。這果然是一座建築的大門形狀,在現場我們能想像出當年“王府”的霸氣與壯觀。
就是這個老村盤,蘊藏著一個守墓家族五百多年的繁衍進程,等候世人的發掘。

考證

“王府”建於何時,連村子裡都沒有人能夠答得出來。而隨行的新建縣博物館67歲的老館長孟良義也稱尚未考證過。“王府”面積好大,有一圈圍牆,密不透風地把村盤圍住,這種具有防禦功能的建築不多見。以前璜源村數百村民全在此繁衍生息,後來年輕人紛紛走出“王府”,留下的大多是老人。
沿著圍牆邊上的青石路走,我們看見時間在這裡張揚著自己的功績,古老的圍牆被時間修改得破敗與滄桑。圍牆內的建築也毀損慘重,不少建築化成了腳下的廢墟與泥土,廢墟上又長出一些新建築。
圍牆上有不少門,每扇門可通許多戶人家。現任守墓人朱親沾老人就住在其中一扇門內。朱親沾老伴鄔桂花,以淳樸、憨厚的笑容,熱情地把我們招呼進屋。她說,朱親沾一大早挑雞蛋出去賣了。

源於

被“王府”哺育大的新璜源村,現村民全姓朱。村盤到底有多大?朱水黨只告訴我們,現有1000多人、農田400多畝、青山500多畝。緣何叫“璜源”,從何時開始叫?另外,據村民說“璜源”初為“皇源”,那么從“皇源”的寓意上看,也並非朱權在世時的稱呼。推理認為,璜源村村民並非朱權的血統,而是守墓人改姓,並將村莊命名為“皇源”,以“帝王”後人自居。
是守墓家奴還是部隊的後裔,“璜源”如何得名,目前均是謎。其實這些已顯得不重要,重要的是璜源村世世代代守墓的本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