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南洋》

《告別南洋》

《告別南洋》是中國民歌,田漢創作,聶耳譜曲。同名作品有一本書,主要介紹了很多偉人的豐功偉績。

基本信息

 

《告別南洋》《告別南洋》
中國民歌,田漢創作,聶耳譜曲。

田漢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原名壽昌,曾用筆名伯鴻、陳瑜、漱人、漢仙等。1898年3月12日生於湖南省長沙縣。話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劇本作家,小說家,詩人,歌詞作家,文藝批評家,社會活動家,文藝工作領導者。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多才多藝,著作等身。原籍湖南長沙。早年留學日本,1920年代開始戲劇活動,寫過多部著名話劇,成功地改編過一些傳統戲曲。他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文化大革命中,被左的社會勢力迫害致死。

生平和創作

 
《告別南洋》《告別南洋》
 田漢出身貧民家庭,多才多藝,著作等身。早年留學日本,1920年代開始戲劇活動,寫過多部著名話劇,成功地改編過一些傳統戲曲。少年時代受到譚嗣同、陳天華、黃興等人和南社詩人、舅父易象的影響,具有反帝愛國志向。1912年就讀於長沙師範學校。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16年得易象之助,東渡日本,考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1919年,在東京加入李大釗等組織的少年中國學會,開始發表詩歌和評論。翌年,創作了劇本《環璘與薔薇》、《咖啡店之一夜》。1921年,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倡導新文學。1922年回國,受聘於上海中華書局編輯所。1924年,田漢與妻子易漱諭創辦《南國半月刊》,發表獨幕悲劇《獲虎之夜》,上海各學校競相上演。此後,先後在長沙第一師範學校、上海大學、大復大學任教。1926年,在上海與唐槐秋等創辦南國電影劇社,編導拍攝《到民間去》,未竟。1927年秋,任上海藝術大學文學科主任,不久被推舉為校長,編寫了話劇《蘇州夜話》、《名優之死》等。年底,會同歐陽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歲等舉行“魚龍會”演出,影響頗廣。1928年,與徐悲鴻、歐陽予倩組建南國藝術學院,田漢任院長兼文學科主任。同年秋,成立南國社,確定“團結與時代共痛癢之有為青年,作藝術上之革命運動”的宗旨。南國社青年走向社會,以狂飆精神推進新戲劇運動,曾多次到南京、杭州、廣州等地演出。同一時期,田漢主蝙了《南國月刊》,寫作了《古潭的聲音》、《顫慄》、 《南歸》、 《第五號病室》《火之跳舞》《孫中山之死》、《一致》等劇本和一系列關於戲劇運動的文章。
1920~1929年田漢的早期戲劇活動,對中國新興話劇的奠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戲劇文學方面,他的創作徹底擺脫了“文明戲”的影響,吸取了中國戲曲和歐美戲劇的精華,使中國話劇作品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走向新的高度。《獲虎之夜》和《名優之死》就是這個時期的高峰之作。他創建的南國社,是最早具有專業性質的話劇團體之一,它把話劇由校園推向了社會,對話劇的普及和戲劇運動的開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帶頭作用。南國社的創作和演出,不僅產生了進步的社會影響,而且培養了一批藝術骨幹,對話劇事業的開拓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1929年冬開始,田漢在從事文藝活動的同時,積極參加政治活動。1930年3月,他以發起人之一的身份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並被選為以魯迅為首的7人執行委員之一,接著參加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同年4月田漢發表了著名的《我們的自己批判》,公開宣告向無產階級轉向。6月,南國社繼藝術劇社之後被反動派查封。為了進一步加強左翼劇人的團結,左翼劇團聯盟改組為左翼戲劇家聯盟,田漢是發起、組織者之一。1932年他參加中國共產黨,從此參與了黨對文藝的領導工作,先後擔任過“劇聯”的黨團書記和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這期間,他創作了話劇《梅雨》、《亂鍾》、《暴風雨中的七個女性》、《回春之曲》等大量作品;同時又和夏衍、陽翰笙等打入電影陣地,為“藝華”、“聯華”等影片公司寫了《三個摩登的女性》、《青年進行曲》、《風雲兒女》等一批進步電影文學劇本,使電影文學從思想到藝術出現了新面貌。此外他還創作了由聶耳譜曲的《畢業歌》、 《義勇軍進行曲》等著名歌曲。這個時期是田漢政治熱情和藝術才能全面發展的時期,他對左翼文化活動的開展,起了領導和推動作用。
1935年2月,中共江蘇省委和上海文委被破壞,田漢與陽翰笙、杜國庠等被捕入獄,後保釋出獄,被軟禁於南京。同年秋,華北事件發生,田漢與應雲衛、馬彥祥組織中國舞台協會。12月,邀集上海、北平、天津等地演員,在南京舉行了為期18天的公演,演出了田漢創作的《回春之曲》、《械鬥》(與馬彥祥合作)、《黎明之前》、《洪水》。期間曾拒絕國民黨政府參與其事和給予經濟補助。翌年,改編並演出了6幕話劇《復活》,創作了獨幕話劇《阿必西尼亞母親》、《女記者》和戲曲劇本《土橋之戰》。1937年春,據魯迅小說改編5幕話劇《阿Q正傳》,由中國旅行劇團首演。
“七七”事變後,創作了5幕話劇《蘆溝橋》 ,並舉行勞軍演出。不久,中共代表團到達南京,審查了田漢被捕後的表現,恢復了他的組織關係。8月,田漢赴上海,參加文化界救亡工作。上海淪陷後,田漢南下長沙,鏇返武漢從事戲劇界抗日統一戰線工作。12月武漢聯合公演《最後的勝利》,接著成立了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田漢是主要組織者之一,並起草了成立宣言。1938年初,據抗敵劇協“決議”,田漢與馬彥祥、廖沫沙等編輯出版了《抗戰戲劇》半月刊。後去長沙,又籌辦了長沙《抗戰日報》,並著文明確提出,“現階段的劇運路線是戲劇游擊戰”,號召戲劇工作者為民族解放而鬥爭。1938年2月,田漢應周恩來之邀,到武漢參加國共合作的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任第六處處長,負責藝術宣傳工作,同洪深等組建了10個抗敵演劇隊、4個抗敵宣傳隊和一個孩子劇團。1938年11月,撤離武漢到長沙,團結湖南廣大戲曲藝人進行抗日救國之演出,並親自寫作了《新雁門關》、《江漢漁歌》、《岳飛》等戲曲劇本。1940年應三廳召赴重慶,期間與歐陽予倩、杜宣、許之喬等創辦《戲劇春秋》,在桂林出版;田漢曾先後主持“戲劇的民族形式問題座談會”和“歷史劇問題座談會”,產生了很大影響。“皖南事變”後,田漢離開重慶到湖南南嶽住了近半年,隨後到桂林從事抗戰戲劇活動,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領導組建了新中國劇社和京劇、湘劇等民間抗日演劇團體。同時寫作了話劇《秋聲賦》、《黃金時代》,與洪深、夏衍合編了《再會吧,香港》。1944年春,田漢與歐陽予倩等在桂林主持了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檢閱了國民黨統治區抗日進步戲劇隊伍和大批優秀劇作的演出,對加強戲劇隊伍的團結和堅持進步戲劇運動起了很大推動作用。
抗戰勝利後,田漢於1946年春回到上海,投入了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民主運動,寫作了《麗人行》、《憶江南》、《梨園春秋》等戲劇和電影。
這個時期,田漢主要是以公開身份組織領導演劇活動。除了新文藝工作者組成的演劇團體之外,田漢更注意戲曲藝人的團結和民族傳統形式的運用和改造,廣泛動員戲劇界各種力量,投入抗日救亡和爭取民主反對內戰的運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田漢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局長、藝術事業管理局局長。他緊密團結廣大戲劇工作者,為壯大戲劇隊伍、繁榮戲劇創作做了大量工作。他積極推動戲曲改革,促進了傳統戲曲藝術的發展。與此同時,還寫出了話劇《關漢卿》 、《文成公主》,改編了戲曲《白蛇傳》 、《謝瑤環》等作品。1964年,先後受到張春橋、康生的攻擊和陷害。在“文化大革命”中,於1968年12月10日受迫害致死。
田漢畢生從事文藝事業,創作了話劇、歌劇60餘部,電影劇本20餘部,戲曲劇本24部,歌詞和新舊體詩歌近2000首。他寫的《義勇軍進行曲》,經聶耳譜曲傳唱全國,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他不僅是中國革命戲劇運動的奠基人和戲曲改革事業的先驅者,同時也是中國早期革命音樂、電影事業的卓越組織者和創造者。
田漢是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並被選為第一、第二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四屆中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1949年後田漢任職文化部戲曲改進局、藝術局局長。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1979年4月平反,在北京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主要代表作

獨幕話劇《獲虎之夜》是田漢早期最優秀的獨幕話劇之一,故事以辛亥革命後湖南山村為背景,描寫富裕獵戶魏某嫌貧愛富,強迫女兒蓮姑中斷與表兄黃大傻的戀情,另許他人。黃大傻思念表妹,每晚登山眺望蓮姑的燈滅。一夜魏某在山上放置了抬槍欲獵取虎皮為女添置嫁妝。黃大傻誤中抬槍,在黃生命垂危之際蓮姑堅守不離。魏某強行拆散二人,並毒打其女。黃大傻憤而自戕。田漢通過這一婚姻悲劇,表達出當時青年的痛苦和追求,揭露了黑暗專制的封建勢力,體現了激進的民主主義精神。劇本通過蓮姑和黃大傻兩個形象的塑造,熱情歌頌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情。
3幕話劇《名優之死》是田漢在南國時期的代表作,劇本描寫著名京劇演員劉振聲對待藝術嚴肅認真,注重戲德、戲品,他的徒弟劉鳳仙在小有名氣之後被流氓惡霸楊大爺所腐蝕,劉振聲堅持正義、起而抗爭,在惡勢力壓迫下,憤懣病發,倒斃於舞台之上。劉振聲這一藝術形象以民國初年著名藝人劉鴻聲之死為素材,概括了舊社會戲曲藝人的苦難遭遇,是一個真實生動的藝術典型。劇中旦角劉鳳仙、丑角左寶奎等人物形象也都寫得血肉豐滿,是劇作家藝術創造臻於成熟的體現。田漢以這些藝術形象揭露令人窒息的黑暗勢力,批判的鋒芒不停留於金錢勢利的醜惡,而著眼於流氓、惡霸、官僚得以橫行的整個社會制度。雖然是悲劇結局,但不是孤獨的追求和個人的毀滅,而寫出了人們的抗爭和逐步覺醒。《名優之死》的語言自然、深沉,於1927年冬在上海梨園公所首演,由洪深飾劉振聲,楊聞鶯飾鳳仙,左明飾左寶奎,歐小鳳飾肖玉蘭,唐槐秋飾楊大爺,陳白塵飾記者。
獨幕話劇《亂鍾》寫於1932年初,由大道劇社首演於上海。劇本反映1931年“九·一八”之夜,東北大學的學生們聽到日軍進攻瀋陽、炮轟北大營的訊息後,鳴鐘集合,慷慨赴戰的事跡,無情地鞭笞了國民黨政府“不抵抗主義”的投降行徑。這是一部民眾劇,作者通過青年學生們思想認識的一步步提高,巧妙地從側面表現反動當局的投降主義和全國人民堅決抗戰的尖銳對立。作家以澎湃的氣勢、熾烈的熱情表現了人民民眾的反帝反封建鬥爭,提出了“與廣大工人、農民和市民們聯合起來武裝自救”的口號,這是田漢創作新階段的特色。由於作家迅速及時地表達了全國人民的鬥爭意志,《亂鍾》發揮了巨大的宣傳鼓動作用。
3幕話劇《回春之曲》寫於1934年底,1935年1月上海舞台協會首演。劇中塑造了愛國青年高維漢和梅娘的動人形象。原在南洋教書的高維漢,在“九·一八事變”後告別熱戀的華僑學生梅娘,回國投入抗日戰爭。他在上海“一·二八”戰役中英勇作戰身負重傷。梅娘掙脫封建家庭的束縛,回國參加了救護工作。劇本把青年忠貞的愛情和民族解放的崇高愛國之情結合起來,把主人公悲歡離合的遭遇和民眾鬥爭的熱烈場面結合起來,開拓了新的境界。劇本的情節和人物性格描寫都比較單純,但作者擅長抒寫感情場面、設定情境,使愛國之情和純潔的愛情分外激動人心。
多幕劇《麗人行》寫於1946年底至1947年春。劇本寫女工劉金妹遭受日本兵的侮辱,加上工廠倒閉,家庭生活無著,被迫淪落,幾乎被逼到了絕路。她的遭遇體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下層婦女的苦難。知識婦女梁若英既嚮往革命、有一定的正義感,又經不住痛苦的折磨,軟弱苟安。她離開從事革命的丈夫章玉良後,與銀行家王仲原同居,直至被王遺棄才逐步覺醒。新女性李新群不僅有革命者的勇敢、機智,還以深切同情幫助女工劉金妹,引導梁若英。生活現實又使得3個女性走到了一起,迎接鬥爭,爭取抗戰勝利的到來。劇本雖是寫抗戰時期的上海,而實際反映的是美帝國主義的暴行和國民黨特務統治的黑暗。作者將3個女性的命運有機地交織起來,藉此廣泛而深刻地揭示了“慘勝”之後的社會現實。《麗人行》在藝術結構上吸收戲曲、電影的手法,以前後連貫的21場的形式,使得時空轉換有很大的自由,藉以反映豐富複雜的情節內容。1947年3月由演劇九隊首演此劇於無錫,朱琳飾梁若英,於因飾李新群,田野飾劉金妹,江俊飾章玉良,刁光覃飾王仲原,趙元擔任報告員。
1958年,為紀念世界文化名人關漢卿,田漢寫作了12場話劇《關漢卿》,全劇以《竇娥冤》的寫作和上演為線索來展開矛盾衝突,塑造了元代戰鬥的戲劇家關漢卿的藝術形象。單純善良的少女朱小蘭抗拒惡奴凌辱,被贓官誣陷處斬。關漢卿激於義憤,在歌妓朱簾秀等人的支持下寫成了悲劇《竇娥冤》。權貴阿合馬看出了關漢卿借戲劇鞭答時政的意圖,強令修改劇本,否則不許上演。關漢卿寧折不彎,拒絕修改。朱簾秀深明大義,以自我犧牲的精神承擔了演出的責任。劇本還寫了嫉惡如仇的賽簾秀,詼諧風趣而又愛憎分明的王和卿,仗義而剛烈的王著等人物來映襯主要人物,也寫了狠毒卑鄙的郝禎和投機取巧的無恥文人葉和甫來作為對照。現存歷史文獻中關於關漢卿生平的資料極少,田漢全面分析了元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情況和人民生活,通過研究作品的思想感情來把握關漢卿的思想性格,從而寫出了他和人民民眾息息相通的關係,寫出了他憎惡黑暗、蔑視權勢,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劇本不拘泥於歷史事實,又切合於歷史真實,在階級鬥爭、民族鬥爭的背景上表現了關漢卿的戲劇藝術活動,寫出了他最可貴的鬥爭品格。關漢卿的藝術形象,概括了中國歷史上進步文人的鬥爭傳統,也融注了田漢一生為我國戲劇事業奮鬥的生活體驗。劇本體現了田漢創作的一貫特色:豐富的想像、熾熱的詩情,執著的歷史正義感。全劇結構完整,描寫細密,語言精煉,被公認為是田漢戲劇創作的高峰,也是中國話劇史上的一座豐碑。《關漢卿》於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導演歐陽山尊等,刁光覃飾關漢卿,舒繡文飾朱簾秀。
《文成公主》寫於1960年,目的是通過歌頌歷史上的民族友好關係,促進社會主義社會中各民族的團結合作。公元7世紀,吐蕃英主松贊乾布多次遣使求婚,唐太宗採納了魏徵的和親政策,決定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許配松贊乾布。在吐蕃內部,松贊乾布和請親使祿東贊主和聯姻,大臣俄梅勒贊和恭頓則主戰抗婚。全劇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展開。從長安出發,文成公主一行戰勝路途的艱難苦寒,戰勝了恭頓等人的陰謀破壞,最後,唐蕃和好,文成公主與松贊乾布終成大婚。文成公主精通文史,兼擅武藝,有“利樂邊民”的抱負,同時她又是生長於宮廷缺乏歷練的年輕女子,對複雜的矛盾缺乏應付的經驗,對離去的義母和故土充滿了依戀的心情。劇本以生動的細節寫出了文成公主性格成熟發展的過程,也充分表達了漢族人民堅定不移地謀求民族和好的精神。松贊乾布雄才大略,決意和唐朝聯姻,他不為佞臣所惑,冷靜持重,終於查明了真相,取得了勝利。這是戲劇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兄弟民族領袖形象。劇本富於傳奇色彩,在跌宕起伏的情節中刻畫人物性格。該劇於1960年由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在北京首演。導演金山,吳雪飾松贊乾布,鄭振瑤飾文成公主。由於思想上藝術上的巨大成就,《文成公主》和《關漢卿》被人們稱為田漢晚年藝術創作的雙璧。
田漢一貫重視傳統戲曲藝術的歷史成就和社會作用。1943年,田漢曾將傳統神話劇《白蛇傳》改編為25場京劇《金缽記》;1958年再度修改劇本,恢復原劇名《白蛇傳》,突出了反對封建主義的主題,發展了故事的神話色彩,唱詞流暢優美,達到了新的境界。1961年,,根據碗碗腔《女巡按》劇本改編的京劇《謝瑤環》,描寫唐代武則天執政時期,謝瑤環奉命喬裝巡撫江南,與地方豪強及他們依恃的權奸來俊臣、武三思作堅決鬥爭的故事,反映了人民民眾的疾苦與抗爭,這一歷史悲劇所體現的美學思想和話劇《關漢卿》相一致,是田漢戲劇創作的絕筆。《復活》

田漢主要著作書目

薔薇之路(日記)1922年5月,上海,泰東圖書局
咖啡店之夜(戲劇集)1924年12月,中華書局
翠艷親王(無聲電影劇本)1925年,光華書局
銀色的夢(隨筆)1928年,中華書局
續銀色的夢(隨筆)1928年,中華書局
南國的戲劇(論文集)1929年7月,上海,萌芽書店
愛爾蘭近代劇概論(論著)1929年7月,上海,東南書店
田漢戲劇集1934年,現代書局
回春之曲(劇集)1935年5月,普通書店
田漢選集(戲劇詩歌集)1936年,萬象書店
田漢散文集1936年8月,上海,今代書店
田漢劇作選1936年10月,上海,仿古書店
黎明之前(劇集)1937年3月,北新書局
抗戰與戲劇(論文集)1937年月日2月,長沙商務印書館
岳飛(四十四場新平劇)1940年,桂林白虹書店
田漢代表作(戲劇散文詩歌集)1941年,三通書局
秋聲賦(五幕話劇)1944年1月,桂林文人出版社
田漢選集(戲劇詩歌集)1947年9月,中央書店
白蛇傳(十五集京劇)1955年,作家出版社
田漢劇作選1955年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
名優之死(三幕話劇)1957年8月,中國戲劇出版社
西廂記(六場京劇)1959年5月,中國戲劇出版社
關漢卿(十三場話劇)1959年6月,中國戲劇出版社
月光曲(劇集)1959年9月,人民文學出版社
田漢選集(戲劇集)1959年月11月,人民文學出版社
田漢戲曲選(二卷本)1981年1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田漢文集(16卷本)1983年,中國戲劇出版社

回眸田漢

田漢,原名田壽昌,湖南長沙人。他出生在“戊戌變法”的1898年,而在“文革”10年中的1968年被迫害致死,可謂生於亂世,死於亂時。他幼而聰敏好學,長而刻苦奮進,由一個山鄉農民之子成長為一位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留下了足跡,發生了重大影響,在國外也贏得了聲譽的詩人和劇作家。他是偉大的愛國者,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由於外強侵略所受的苦難沉重地壓在他的心頭,化作民族自救的怒吼,所以他寫的《義勇軍進行曲》能成為時代的最強音,成為新中國的國歌。
田漢浪漫多情,才華橫溢,他追求藝術,追求愛情,追求這兩者的完美結合。但是,為了前者他常常要走在長滿荊棘的路上;為了後者他也總免不了要飲下一杯杯苦酒。南京大學教授董健先生撰寫了50餘萬言的《田漢傳》,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為使海內外讀者先睹為快,我們特請作者重新改寫,作為連載發表。
出身農家
在長沙縣城以東,有一個歷史悠久的村鎮叫花果園,鎮子附近山山嶺嶺的起伏中有一片方圓數里的“平陽之地”,叫田家(土段),(土段)里又星星點點地散居著農家,其中有一個叫茅坪的小村落,就是田漢出生的舊家。田漢的家,祖孫三代近三十口子人。這是一個樸實、勤勞而又貧苦的農民大家庭。祖上曾是大地主,但到了祖父田桂泉手上敗落了下來。家裡有出無進,已經扯得很空,就像一個爛燈籠快要破了。全家靠種田為生,兼做一點織絹的手藝。要衝出這個貧苦、封閉的舊家庭,需要教育、文化的助力。田漢的父親田禹卿是第一個想通過文化學習而衝出這個家的人,15歲結婚後還堅持在私塾上學。但是他失敗了,終因家貧而廢學。當田禹卿34歲病死的時候,他把自己未能實現的希望留在了兒子田漢身上,把一副生活的重擔留給了妻子。
對田漢未來的成長,有兩個人物至關重要。一個是他的母親,一個是他的舅舅易梅園。如果說田漢是田氏家庭這個“雞窩”里飛出的一隻“鳳凰”,那么他的母親易克勤便是雛鳳的保護神。她小時候曾陪弟弟易梅園讀書,深知文化的重要,極力支持兒子讀書。易梅園補廩生,進縣學,文化日高,講學南湘,鏇出外謀事;後又投身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成為少年田漢思想上的引路人和經濟上的資助者。田漢在家鄉讀了幾年私塾,成績頗佳,很得老師的欣賞。
不久田漢因家貧輟學,暫時在家自學。這時他在槐樹屋的棲鳳廬認識了梁三(母也)。這位梁三娭(母也)是一位50歲不到的寡婦,田漢母親的知心朋友。因為她名字中有一個“鳳”字,丈夫梁三公在世時把她的住處取名為“棲鳳廬”。那是一個很幽雅的地方,在山坡上的小宅院里種著茶花和天竹,像個“世外桃源”。特別是在下雨的時候,聽著屋瓦上的雨聲和仙姑殿山上傳來的鐘聲,望著那飄墜的茶花瓣和給新雨洗得更加紅艷的天竹子,燒著山林間扒來的松葉,喝著山里人家自製的清茶,談經說史,實在別有風味。田漢在這裡學到了不少在私塾里學不到的東西。最有趣的是聽梁三娭(母也)講《西廂記》。純潔美麗的愛情故事和“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樣優美動聽的文詞,在田漢簡直如飲甘露,如浴清泉,只覺得一絲輕柔溫馨的春風吹進了心田。
田漢與聶耳的交往
聶耳與我國現代著名的戲劇家田漢有過不同尋常的交往,他們曾為了共的理想而在一起奮鬥。聶耳結識田漢是在1931年聶耳在明月歌舞團的時,當時聶耳只有二十歲左右,而田漢也是一個思想進步的熱血青年。之後,他們的關係逐漸密切起來,田漢介紹聶耳參加了“蘇聯之友社”的音樂組。在這裡,聶耳又認識了呂驥、張曙、任光、安娥等進步的作家、音樂家。聶耳與田漢的第一次合作是在1932年秋天,當時聯華影片公司正在拍田漢創作的《母性之光》,聶耳為影片譜寫了《開礦歌》,聶耳自己扮演劇中的一個礦工,把臉上、身上塗得漆黑領唱那支《開礦歌》,這可以說是他創作的描寫工人階級的呻吟和吶喊的第一首歌曲。
在1934年,田漢的劇作《揚子江暴風雨》公演,聶耳為劇中的主題歌配了曲,這就是有名的《前進歌》,他自己並扮演劇中的碼頭工人老王,當老王的孫子被帝國主義者開槍打死時,老王抱起他的孫子唱:
同胞們,大家一條心,
掙扎我們的天明。
我們不怕死
(白)不用拿死來嚇唬我們!
我們不做亡國奴,
我們要做中國的主人!
讓我們結成一座鐵的長城,
把強盜們都趕盡;
讓我們結成一座鐵的長城,
向著自由的路,前進!
聶耳唱得慷慨悲壯,使觀劇的人無不熱淚盈眶,從而激起了極大的抗日熱情。
後來,白色恐怖日益嚴重,田漢這樣進步的劇作家,不得不轉入地下。他只能通過間接的關係與田漢聯絡。此時田漢又寫成了話劇《回春之曲》,其中的《告別南洋》一曲就是由聶耳譜曲的。這支曲子在卅年代是作為舞台藝術歌曲經常演唱的。
《回春之曲》在上海大戲院演出時,田漢忍不住想去看看,但他此時被敵人通緝已不能公開露面了。左思右想,他想出了一個主意,穿起長袍、馬褂、毛線衫、皮帽子,扮成一個有身份的闊人,而另一位女同志則扮作他的女兒,攙扶著他走進戲院觀劇,但仍然被守候著的密探抓獲。幸而這身行頭救了他,敵人並未識破他的真實身份。
而此時的聶耳也將赴日轉赴歐洲留學,田漢在獄中寫下了《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交由聶耳譜曲,這大約是他們的最後一次合作了。不久,年輕的聶耳就死在了異國他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