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偉評傳》

《呂不偉評傳》

歷代學者對呂氏其人其書的評議,毀譽不一,迄無定論。本書本著求實原則和科學精神對呂氏其人其書作了全面論定。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呂不韋是中國歷史轉型期的特殊人物,他主編的《呂氏春秋》雖成於眾人之手,卻反映了他的立場、觀點、方法和主張。

本書分八章,介紹了呂不韋生活時代的社會背景及其生平、業績,分析了《呂氏春秋》’與諸子學說的關係,闡述了《呂氏春秋》中的政治、社會、歷史觀和科技、哲學思想,對《呂氏春秋》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也作了初步評斷。

作者簡介

洪家義,1931年生,安徽廬江夾板村人。195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歷史學系。南京大學歷史學教授,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會員,中國孫子與齊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講授課程有中國古代史、中國史學名著選讀、古文字學等。著有《金文選注繹》等書,發表《牆盤銘文考釋》、《玄、無、道、自然》等論文約50篇。

文摘

(二)革命鬥爭的衝擊

生產力的發展和革命鬥爭的衝擊是交錯進行的,互相促進、互為因果。在以農村公社為基礎的領主制封建社會裡,這個過程顯得特別漫長。這個過程早在春秋中期就已經開始。根據《春秋左傳》記載,國人暴動、奴隸起義、庶民潰逃的事件不斷發生。到了春秋後期,逐漸形成了兩大起義中心。一個在黃河流域鄭國的萑苻澤,另一個在長江流域楚國的雲夢澤。他們在那裡堅持長期的有時是激烈的鬥爭。這是被壓迫被剝削階級與壓迫剝削階級的鬥爭。在這些鬥爭的震撼下,統治階級內部開始分化。一些較有遠
見的統治者看到了舊制度已經過時,想通過某些局部改革,繼續維持其統治。而另一些統治者卻頑固地保持舊制度寸步不讓。於是他們之間展開了鬥爭,而且愈演愈烈。這種鬥爭有時在私門(卿大夫)與公室(國君)之間進行,有時在私門與私門之間進行。這是一種革新與保守的鬥爭。後來革新派認識到被壓迫民眾的力量,便拉攏他們、利用他們共同對保守派進行鬥爭。魯國的三桓,晉國的六卿,齊國的田氏,都是革新勢力的代表。進入戰國以後,這兩種鬥爭都更加激烈,更加尖銳了。大約在戰國中期,被統治階級終於掀起了一次大規模的起義,這就是跖領導的起義。《莊子·盜跖》記載: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

可見這次起義規模很大,勢頭很猛,既衝擊殘暴腐朽的統治,也奪回封建領主的資財,搞得統治者膽戰心驚。更可貴的是,這位起義領袖還提出了一套社會理想、革命理論和道德標準。他的理想是:“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的“神農之世”。他的理論是:“人之情: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志氣欲盈”。視色、聽聲、察味、志氣都是天賦之情,人人都應該得到滿足。因而,被壓迫階級為了得到這些滿足而舉行的起義是符合天理人情的。他的道德標準是:“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智)也;分均,仁也”。這是為被壓迫階級革命鬥爭服務的一套道德標準。從字面看,“聖”、“勇”、“義”、“智”、“仁”是統治階級經常使用的道德範疇,但經過革命者的重新解釋,便賦予了嶄新的革命內容,因而在內涵上是截然相反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