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安徽人》

《可怕的安徽人》

《可怕的安徽人》它將深入解讀徽商成功的可怕密碼。《可怕的安徽人》對福建人進行了入淺入微的細節探究。讓你感嘆徽商的鴻大智慧;領略經商的至高境界。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徽商中國天下第一商幫,中國明清時期最傑出的商幫,中國歷史上最獨特的“儒”商幫。他們為何會有如此光輝成就?且看伍豪主編的這本《可怕的安徽人》。它將深入解讀徽商成功的可怕密碼。或許,下一個“傳奇”就是你。

內容簡介

可怕的安徽人可怕的安徽人

《可怕的安徽人》不似一般的學術論著,而是以義理為綱,以生動的史實、幫帶、商戰實例為目,對福建人進行了入淺入微的細節探究。讀了此書,你會感嘆徽商的鴻大智慧;你會領略經商的至高境界;你會掌握徽商成功的可怕密碼;你徹底改觀自己的經商理念,然後避開創業、經商中的誤區。

目錄

第一章賈而好儒,儒道經商
1.改變觀念,經商致富
2.賈儒結合,文商交融
3.智力投資,科教行商
4.學識,儒商的無形資產
5.矢志不移的“文化”情結,世代沿襲的儒商風範
6.縱橫商海,手不釋卷
7.“仁愛”為商,廣結善緣
8.以禮待人,和氣生財
9.商界風雅,首推徽商
10.崇文尚學,蔚然成風
11.儒商風範,贏得人心
第二章義無反顧,百折不撓
1.不甘貧窮,外出艱苦創業
2.獨立自強,承擔大任
3.忍辱負重,不屈不撓
4.窮則思變,白手創業
5.薄利經營,小本起家
6.勞而不怨,自強不息
7.敢於冒險,出奇制勝
8.逆境中求生,風險中牟利
9.“刀頭舔血”,風險投資
10.矢志不渝,百折不回
第三章同舟共濟,以眾幫眾
1.不作內耗,團結協作
2.以眾幫眾,相互提攜
3.和氣生財,同行不妒
4.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5.宗族經營,凝聚成邦
6.利益大家分,市場眾人圍
7.合資經營,抱團打拚
8.以和為貴,共謀發展
9.有勇有謀,永不落敗
10.人心齊,泰山移
第四章以德治商,以信接物
1.財自道生,利緣義取
2.貨真價實,信譽至上
3.信守契約,守法經營
4.商業道德的底線——利己不損人
5.金字招牌,家喻戶曉
6.質量過硬,品牌生輝
7.寧丟一寸金,不負顧客心
8.知人善任,以德為本
9.移家為國,利國利己
10.傳承徽商文化,構建和諧商業社會
11.童叟無欺,誠信經商
第五章惠而不費,艱苦樸素
1.不安貧困,艱苦奮鬥
2.自奉儉約,克勤克儉
3.以艱苦樸素的精神教育子孫
4.為商愛商,執著堅定
5.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6.惠而不費,風雅消費
7.不惜財力,捐資興教
8.扶資醫療,由賈從醫
9.熱心公益,慷慨解囊
10.執著進取,永不服輸
11.經商有成,福澤桑梓
第六章度勢趨時,善抓機遇
1.見端知末,預測生財
2.時賤而買,時貴而賣
3.知地取勝,擇地生財
4.把握時機,乘勢而起
5.審時度勢,抓住機遇
6.掌握先機,果斷出擊
7.善捕商機,逐時而變
8.侍機而動,靈活經營
9.隨機應變,化險為夷
10.審時度勢,挖掘商機
第七章藉助政治,壟斷經營
1.做官商保護自己
2.背靠大樹好乘涼
3.審時度勢,抱勢經營
4.經營靠山,借勢獲利
5.取得官方許可,實行壟斷經營
6.官場上遊刃有餘,商場上得心應手
7.借官升勢,平步青雲
第八章無貨不居,靈活多樣
1.想賺錢,去賣鹽
2.要想富,開典鋪
3.要發財,販木材
4.河灘拾卵石,做茶發財
5.糧業棉布,製造巨富
6.墨店藥店,大有錢賺
7.長途販運,獲利豐厚
8.儲饒待乏,囤積居奇

前言 

 

他們曾執兩淮鹽業之牛耳,是乾隆的衣食口袋。
他們亦儒亦商亦官,是明清時期的超紅商幫。
他們歷經300餘年的輝煌,譜寫了“富可敵國”的神話。
他們就是徽商。徽商的本質是儒商。徽商研究是徽州文化研究中的不配課題,向為海內外學者所關注。徽商作為一支重要的商幫,其商業資本之巨,活動範圍之廣,經商能力之強,從業人數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
徽商形成於明朝中葉,他們最早以經營鹽業為中心,直至獲“管接江南”之美譽。
隨著徽州商幫逐漸成為明清商界一支勁旅,徽州從商人員也越來越多。
作為商幫優良傳統之一的拼搏精神,也進一步發揚光大。他們不僅與自然界的惡劣環境頑強鬥爭,而且同商場的驚濤駭浪進行拼搏,湧現了一批在逆境中崛起的商界巨賈。
一時間的暴富,也許只需要一點小聰明,而幾百年的輝煌則源於一種智慧。幾百年後的今天,安徽人仍然在上演著一個個財富故事:2010年,胡潤百富發布了第二份以省份和城市為單位的財富報告。該報告顯示,在歷經了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安徽省億萬富豪的人數在去年進一步上升。其中,截至去年底,安徽省千萬富豪人數已上升至7100人,上年這一數字是6700人。

精彩書摘

4.學識,儒商的無形資產
明清時期,我國封建商品經濟已發展到高峰階段,即將與近代商品市場接軌。此時的市場更為擴大,交易更為複雜。這種瞬息萬變的情況是較難預測的。商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有助於在商業活動中分析市場形勢,分析自然和社會諸因素對供求關係的影響,從而在取予進退之間不失時機地作出正確的判斷,以獲得厚利。同時,隨著商業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同行業之間的交往聯繫日益密切,這又需要一定的管理和組織才能。有不少人正是具備這些經商才能,所以能在商業活動中大顯身手。可以說,徽商對知識的儲備是其在日益激烈的商場競爭中積累的無形資產。
一些有文化的徽商,因善於操持生財之道,竟成為眾商賴以經營的智囊。明萬曆時,在兩淮經營鹽業的歙商吳彥先,“有暇輒瀏覽史書,與客縱談古今得失”,即便宿儒也自以為不及,因而博得群商的擁戴,一切營運必奉其籌劃。他既膺眾望,便能“權貨物之輕重,揣四方之緩急,察天時之消長,而又知人善任,故受指而出賈者利必倍”,吳彥先這種運籌分析的才能,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他的文化修養。
再如汪尚信,早年“刻意經史”,後斟科場失意而棄儒從商,“有商於四方者亦奉公籌畫,為時良賈,以是家益振”。歙商潘汀洲,“家世用陶,公獨與時逐,或用鹽髓,或用檀布,或用質劑,用游江淮吳越,務協地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