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馬佐夫兄弟》

《卡拉馬佐夫兄弟》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由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的小說類作品,1981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可以說是揭示人類最黑暗心理、探討善與惡的現代小說,同時,它也是一本當代青年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

基本信息

名書簡介

作者:(俄國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年)
《卡拉馬佐夫兄弟》《卡拉馬佐夫兄弟》

類型: 小說
成書時間: 1880年

背景搜尋

《卡拉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國小說家。1821年誕生於莫斯科,他的一生和所寫的偉大小說一樣黑暗,一樣戲劇化。父親是前陸軍軍醫,在任職期間取得貴族身份,並擁有兩處田莊。因為酒後的暴行,被家中農奴強行灌酒,氣絕而亡。
1838-1843年就讀於彼得堡軍事工程學校畢業後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845年完成第一部小說《窮人》,獲得俄國著名文學評論別林斯基的讚揚,被譽為第一部俄國社會小說
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指控反對沙皇而被捕判死刑,就在行刑士兵的槍舉起的時候,傳來了沙皇諭令,由死刑改為流放西伯利亞。從死亡邊緣回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體會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並深刻地影響了他的思想小說
12年的勞役生活同樣令他改變了很多,一方面豐富了生活知識,積累了文學素材,同時,對社會的觀察、對人生的思考也更趨於深刻,富於哲理;另一方面,流放生活使他遠離俄國的先進階層,苦役犯政治上的不開展使他思想中固有的消極面有所發展,當時日趨頻繁發作的癲癇病也加深了他精神上的抑鬱。
回到彼得堡以後,他和哥哥創辦了《時代》雜誌,並憑藉《死屋手記》恢復往日聲譽,被托爾斯泰評為“最優秀的作品”。同期小說《被欺凌與被侮辱的》深獲讀者喜愛。隨後又發表了《冬日裡的夏天印象》《地下室手記》《罪與罰》《白痴》以及《卡拉馬佐夫兄弟》則使他躋身世界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
1881年2月9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彼得堡逝世。
推薦閱讀版本:耿濟之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內容精要

《卡拉馬佐夫兄弟》《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俄國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它是根據一樁真實的弒父案寫成的。它圍繞著卡拉馬佐夫和他的兒子們:德米特里伊凡阿歷克賽以及名為奴僕實為私生子斯麥爾佳科夫,展示了一個錯綜複雜的社會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劇主題
費陀爾·巴甫洛維奇·卡拉馬佐夫年輕時是一個寄人籬下的食客,常常扮演小丑角色。為了謀求財產地位,曾兩次結婚妻子相繼去世後,全然不顧教養三個兒子義務,任憑他們由命運擺布。他生活糜爛,自私貪婪,甚至姦污患有精神病的麗莎。麗莎生下了一個孩子,取名斯麥爾佳科夫,從小由家裡的僕人撫養,長大後成為家裡的廚子。到了晚年卡拉馬佐夫已經是外省縣城裡的一個富裕地主和高利貸者了。
他的長子德米特里是一個退伍軍官。他和未婚妻卡捷琳娜·伊凡諾夫娜一起來到縣城,向他父親索取母親留下的遺產。在縣城,德米特里遇到了藝妓格魯申卡,並且瘋狂地愛上了她。他背叛了未婚妻。可是老卡拉馬佐夫也垂涎格魯申卡的美貌,存有非分之念。為了財產和藝妓,德米特里與父親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並揚言要殺掉父親
《卡拉馬佐夫兄弟》俄羅斯的聖貝索教堂
第二個兒子伊凡是一個接受了完整大學教育評論家。伊凡和他哥哥不同,他崇尚理智,力求理解生活的意義,是一個無神論者。他認為現存的社會秩序不合理,但對改造世界持悲觀態度。他從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認為既然沒有上帝,那么什麼都可以做。他經受著沒有信仰的痛苦,把人人可以為所欲為作為自己的處世原則。在父兄發生爭執的時候,他充當了調解人。在調解期間,他和哥哥的未婚妻暗中互相愛慕。儘管他偶爾會調解家庭矛盾,但是他還是抱著聽之任之的態度,任由父兄爭執不休,把他們比作兩條相互撕咬的毒蛇
第三個兒子阿歷克賽純潔、善良,為了擺脫“世俗仇恨”和追求“愛的理想”而當了見習修士。他被大家信任和喜愛。他愛所有的人,盡力勸慰由於情慾而處於瘋狂狀態的父親和哥哥。
私生子斯麥爾佳科夫長期處於卑屈的處境,鬱積起對這個家庭、父親的怨毒情緒,他接受了伊凡那種人人可以為所欲為的思想,公然聲稱為了個人利益可以背叛自己的信念
《卡拉馬佐夫兄弟》俄羅斯名畫·意外的歸來
德米特里企圖向父親索取3000盧布來償還他欠未婚妻的一筆錢。他也知道父親已準備了3000盧布送給格魯申卡,但他更擔心的是格魯申卡到家裡與父親見面,這樣他就不可能娶她了。一天晚上他發現格魯申卡不在家,便跑到父親那裡去找她,可是格魯申卡並不在。當他看到父親時,心中燃起怒火,但克制住自己,沒有傷害他。翻牆離開時,他被僕人格里戈里發現,便順手用銅杵打昏了僕人。
德米特里以為僕人已死,便匆匆離去。他馬上打聽到格魯申卡已和她過去的情人到莫克洛葉的酒館去了,這時,他對格魯申卡的愛情已經絕望,加上以為自己殺了人,便打算到莫克洛葉和格魯申卡見一面後自殺。不料格魯申卡對她過去的情人非常失望,因為他來找她不是出於愛情,而是為了錢。因此她一見德米特里便宣布將永遠愛他,將自己過去的情人攆走。德米特里被她的愛情所陶醉。這時,縣警察局長法官趕到莫克洛葉,指控德米特里有殺父之罪,並逮捕了他。
《卡拉馬佐夫兄弟》沙皇尼吉拉一世
原來斯麥爾佳科夫預見到德米特里和他父親的衝突不可避免,性情暴烈的德米特里可能動武,甚至殺害父親,這時他便可以竊取老卡拉馬佐夫為格魯申卡準備好的3000盧布,嫁禍於德米特里。為了避免被人懷疑,他在近幾天佯裝癲癇發作。他事先暗示伊凡家裡可能出事,勸他“離開罪孽遠些”。伊凡對此不置可否。就在德米特里到家找格魯申卡的那天晚上,當斯麥爾佳科夫聽到格里戈里的叫聲後,他立刻到老卡拉馬佐夫的房裡,發現他並未受到傷害。為了偷走3000盧布,他用鐵的鎮紙把他打死,回去繼續裝病。
案發後,伊凡起初相信殺父的是德米特里。經過痛苦的思想鬥爭,終於向斯麥爾佳科夫了解到他父親被殺的詳情。斯麥爾佳科夫說明他是根據伊凡的原則做了這件事情,並且得到他的默許,因此殺父的主犯是伊凡,而他只是從犯。伊凡大為惱火,決定要在法庭上告發他。而斯麥爾佳科夫則在開庭前夕畏罪自殺了。
《卡拉馬佐夫兄弟》莫斯科紅場
開庭時,德米特里一再聲明他不是兇手。伊凡也作證:殺害老卡拉馬佐夫的是斯麥爾佳科夫,並得到他的縱容,作證後他就昏倒了,醫生檢查他得了腦炎。伊凡的證詞沒有充分依據,法庭判決德米特里流放西伯利亞20年。經過一系列事件後,德米特里想到人們所受的苦難,內心湧起想為大家做些事以減輕人們痛苦的願望,在精神上得到了“復活”,表示要 “通過痛苦洗淨自己”。
阿歷克賽相信德米特里的清白,他暫時留在家裡照顧兩個哥哥,以後將根據卓西瑪長老臨終時的囑咐,離開家鄉,走向人間
這一“偶合家庭”最終崩潰了,它成為分崩離析的沙皇專制社會的一個縮影

專家點評

《卡拉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說:“如果我可以完成這最後一本小說(指《卡拉馬佐夫兄弟》),將會高興地死去,因為我已經徹底地表達了自己。”從時間上來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撰寫他的最後一本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整整花了三年時間。可是從精神上來看,他卻為這本書工作了一輩子。這本書可以說是他大部分創作的總結、所有自我的總和,是他用一生做準備、嘔心瀝血的文學巨著
他是俄國最偉大的小說家心理學家哲學家。他與尼采並稱為19世紀存在主義的兩大思想家,都提出了“人是什麼”,質問永恆的存在。正如他所言“人類是個謎,如果必須花一輩子才能找出答案,也不能說是浪費時間。我忙著解開這個謎,就是因為想成為‘人’”。他所有的創作幾乎全都著重在一個“人”字上,描寫的均為人和人的世界。或許也因為他早期抱著無神論態度,書中的男主人公都必須裁決“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
這個問題也成為《卡拉馬佐夫兄弟》一書探討的主題。人們一般都把《卡拉馬佐夫兄弟》評價為19世紀後半期的一部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其實,作品的思想內容十分複雜,作家的創作意圖也深遠得多。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在這部作品中對自己的一生探索做個總結,想要在書中探討他認為人生與社會最重大的“全宇宙的問題:有沒有上帝?有沒有靈魂不死”?探討善與惡、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探討“怎樣按照新方式改造全人類”。1869年他在一封信中明確寫道:“將貫穿全書的主要問題———它使我自覺不自覺地苦惱了一輩子———是上帝的存在問題。”
《卡拉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從這個中心出發,引出有關道德人性政治宗教等糾葛難解的種種疑惑與矛盾。從政治、社會的層面看來,整本書說的雖然是一個殺父的故事,卻在作者筆下演化成了宏偉的社會哲理小說。這個“偶合家庭”交錯著強烈的愛和憎,以其尖銳的矛盾而陷於分崩離析,宛如當時俄國社會的縮影。卡拉馬佐夫三兄弟性格思想迥然不同。老大德米特里放蕩不羈,好色暴虐;老二伊凡否定一切;是個無神論者,老三阿歷克賽純真博愛,投身僧侶,崇尚神秘主義,他們三個仿佛預示著俄國的過去現在未來。而卡拉馬佐夫兄弟們的對話和論爭也反映了當時思想的高漲,人們力圖從理論上探索完整的世界觀來闡明生活中種種迫切的問題。
從宗教、心靈層面上看來,書中經常呈現出善惡交戰、異教文化基督精神的強烈拉扯,呈現三條平行線的三兄弟,因為完全不信仰上帝的父親,以及無法改變的血緣關係而交匯在一起。諸多的矛盾衝突,最後竟由自卑、陰鬱、狡猾的私生子了結,借他之手殺死了血脈相連的父親,也解除了一切痛苦和不幸的源頭。
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藝術成就達到了新的高峰。作家按照自己稱之為“接近虛幻的現實主義”的美學觀點,“選取最奇特的現象”(畸形的父子兄弟關係和弒父案)作為創作素材,把主人公放到“最奇特的外部的心理的境界”,然後以敏銳的洞察力和驚人的準確性刻畫人物的精神狀態小說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然而,即使小說探討了最殘酷、最黑暗的人性,有最荒誕、最可笑的故事情結,儘管伊凡向阿歷克賽大聲疾呼“我不接受上帝創造的世界,即使我知道它存在,卻絕不願承認”,他終究精神錯亂,因為脫離上帝的人最終將孤立於人群、世界之外。這樣的結局反映了作者想法態度,人必將經歷苦難與折磨,由此達到身心的淨化與救贖。
《卡拉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世人譽為出色的心理描寫大師。他擅長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內心分裂。他通過人物的自身感受、內心分析以及近乎乖張的行動所體現的時代氣氛來造成別具一格的真實。他對人類肉體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寫是其他作家難以企及的。他喜歡描寫直覺幻覺、非理性的反常心理、下意識的行為以及富於象徵意義夢境德米特里的夢、伊凡的夢,都充滿深刻的心理、哲學內容。他運用各種形式來揭示人的二重性,揭示人心靈深處善與惡之間的不斷鬥爭。接踵而至的災難性事件往往伴隨著複雜激烈的心理鬥爭和痛苦的精神危機,人物常常處於近乎迷狂的精神狀態。這種非理性和神秘性往往被後來的一些文學流派看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特色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文學的世界中以夢魘般的筆觸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令人驚恐、戰慄、窒息、壓抑、絕望的現實,如同暗夜中令人眩暈的純白之花,閃爍著陰鬱與寒冷的光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惡矛盾性格組合、深層心理活動描寫都對後世作家產生深刻影響。他創作中的非理性的、直覺主義的成分,他的醉心於病態心理的描寫,使他被現代派作家奉為鼻祖。

妙語佳句

魔鬼的上帝在進行鬥爭,而鬥爭的戰場就是人心。
要讓世界舊貌換新顏,首先就應該使人們自己在心理上改弦易轍。

相關詞條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文學俄國

相關資料

陀思妥耶夫斯基評傳》;《陀思妥耶夫斯基傳》;《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

詞條分類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文學;俄國;世界歷史名書;傳世經典文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