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筮講座》

《卜筮講座》

《卜筮講座》主要介紹易經中的一些基本哲理。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預測學原著,也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易經的易字是由蜥蜴

《卜筮講座》《卜筮講座》
的象形字所演變而成(含有變化之意);而周易所代表的意義則有兩種,一為說明“浩瀚宇宙中所產生的化”一為“周朝所流行的易占之書”。在易經這部書中,系將萬事萬物分為六十四種不同的形態,而後以預測者所在的位置為中心,來指示方位,進而促使人們努力開拓自己的命運。其中包括說明六十四卦的經,及解釋內容的“十翼”(對易所做補充說明的十篇文章)。而十翼最重要的部分則是解釋易經哲理的“繫辭傳”。

易的基本哲理

易的基本哲理乃為陰、陽。陰代表女性,柔順而消極;陽則代表男性,剛強而積極。陰爻與陽爻三條線交錯組乃成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等八種,這就稱為八卦。把這八卦兩兩相配,就會得到六十四卦。

易經介紹

易經是我國古代占卦的原典。其雛型被推定是在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公元前八世紀)完成的。殷代盛行用火灼龜甲或獸骨,再觀其裂痕來占卦,謂之龜卜。到了周代,又盛行蓍草占吉凶,謂之占筮。占卜的結果,由朝廷細心保管。其後,再由累積下來的筮辭中,挑選出適當而符合各卦各爻的,加以編篡,就成為易經的雛型了。易經的雛型完成之後,占筮就不再為朝廷所獨占有,而普及各地的諸候士大夫階級。以後,占筮的儀式就盛行於各種場合中。占筮普及以後,極需要一本專門解釋的書,由於易經中的用辭艱深難解,必須有統一的解釋,意義才不致發生差異。因此,從戰國末期到前漢初期,十翼(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漸被作成,而完成了易學。後來,儒學被尊為儒教之經典,而高居於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首位的易經,成為中國傳統學術的根源。後由於宋代新儒學的興起,易經更被視為形上學的主流,極受重視。但是,根據傳說,八卦是伏羲氏所作,六十四卦為神農氏所作,卦爻辭是文王與周公所作,十翼是孔子所作,迄今尚無定論。易的本質就是預測,《易經》就是一本卜書,這是無可否認的。而易學預測,是以“易經”這門最能體現中國系統思維的大學科作為自己的理論依據,以六十四卦做為自己的邏輯構架,同時納入“四時”、“五行”、“五方”、“五音”、“十天干”、“十二地支”、“卦氣”、“易數”等極為複雜、科學的參考因素,密切注意到周圍事物的動靜變化信息,如時間、地理、天時、聲音等諸元,作為預測未來結果的預兆信息,依循固有的邏輯結構,推衍出事物可出現的趨勢和細節,正因為易學預測術融合了如此豐富的文化內容,且是完全建立在唯象理論基礎上的,因此我們對易學預測的研究,無疑對現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具有廣泛的啟迪和影響。

起卦法

起卦時最好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使腦波不受外界音波之干擾。並請注意:起卦時不可玩笑試之,信念尤為重要否則信息干擾而導致預測不準,並且同一事件不可多次預測。方法:將三枚銅錢合於雙手掌,此時默念自己所需預測之事,靜心一分鐘,此時人天合一,信息產生共振,再搖六次,記下每一次的爻象。搖的銅錢會出現如下組合情況:一個背、兩個面,稱作“單”,畫作“/ ”,為少陽。兩個背一個面,稱作“拆”,畫作“//”,為少陰。三個背,沒有面,稱作“重”,畫作“0”,為老陽,是變爻。三個面,沒有背,稱作“交”,畫“×”,為老陰,是變爻。每搖出一次畫出一爻,六爻成卦,需搖、畫六次。第一次為初爻,畫在卦的最下面,依次上升,第六次為第六爻,畫在最上邊,如遇有×、0,再畫出變卦來。搖卦起卦法在納甲法中極其重要,初學者一定要按要求搖卦,切不可輕心,因起卦不好會直接影響到以後的預測結果。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