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元[易學大師]

張馨元[易學大師]
張馨元[易學大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馨元(別名:張珈銘),1977年出生,浙江省金華市人。張馨元創辦了北京醒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金華醒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靈聰風水姓名設計院,同時也是香港易經風水研究院理事、中國佛教協會會員、武當山第十六代弟子。張馨元打破當代社會大眾對《易經》及易學“古之卜筮之書”的偏見,將易學從卜筮神壇的迷信引導到指導人類生活方式的理性中來。

人物簡介

張馨元打破當代社會大眾對《易經》及易學“古之卜筮之書”的偏見,

張馨元張馨元
將易學從卜筮神壇的迷信引導到指導人類生活方式的理性中來。

日常生活中,她通過講座、培訓、慈善等方式,傳播易學基礎知識和理念;傳達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諧統一的理念,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易學核心,為人與自然、自我和社會的和諧統一提供了標桿性的實踐指導。

張馨元從小接觸易學,後又跟隨多名大師學習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因此,她將儒釋道易四學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理論見解,並將易學與當代社會的需求結合,不僅提供具體的指導和服務,更在這過程中普及易學傳統文化。

1,張馨元最早接觸的是易學中的堪輿之術,跟隨外祖父學習清代堪輿大家趙九峰的《陽宅三要》,並且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和實踐。

2,張馨元跟隨武當山第十五代傳人高偉林道長學習,對道家文化進行系統的學習。

3,同年,張馨元在拉薩得到生根活佛和薩毛寺住持三丹活佛灌頂加持,並跟隨學習密咒修持法,對藏傳佛教有了深入的了解。

4,2004年,張馨元在廈門認識了台灣宗教界的著名人士張金珠,並跟隨她學習修行,到各地遊歷,開課普法。

5,2006年,在泉州開元寺方丈的引薦下,張馨元人士了職業易學家劉世存。劉世存收她為徒,並將自己的《地理,命理,病理》的易學理論傾囊相授。張馨元跟隨劉世存學習陰陽宅風水學,並將多年所學融會貫通。

6,2015年,張馨元成立北京醒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致力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張馨元認為,人命三分定,真正控制人的是環境,自身過往經歷的種種因果,導致了人們現在的生活狀況。“醒來,掌控自己的命運,一切都還來得及。”

傳承經歷

一,傳承易學思維

張馨元所學的象數易學,是易學的兩大派別之一。象數主要通過卜筮等方式感知人事吉凶禍福。象數是易學思維方式的重要表現形式。象數絕不是單純的卜筮,我們可以通過這一形式,了解易學的思維方式,了解易學通過這一思維方式對中國民族性格、傳統文化、各學科體系的影響。

張馨元介紹,《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和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被稱為“大道之源”,千年來深入中國國人骨髓。了解《易經》和易學,才能從根源了解中華民族文化,提升中國文化自信。

她介紹,易學思維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1,循環易變觀念。整個宇宙存在永恆的大循環,而各種物體也存在暫時的小循環,這種循環以陰陽象數的對立轉化為基礎,包含不斷變化、革故鼎新的思想。

2,整合和諧觀念。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特徵,就源於易學。易學陰陽學說說明人與自然具有對立性、和諧性、統一性。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表示對立面的相互推移、相互轉化和相互依存。保合太和是易學的最高理想境界。

3,動態的觀念。這種思維觀念對中國文化尤其是科學技術產生非常深淵的影響。例如中醫理論、天文四象二十八宿排列和斗轉星移周期等,都是遵循象數的動態理論。

4,意象直覺觀念。意象思維是古代中國認識宇宙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國藝術、美學講究“立象以盡意”的起源。同時,易學的直覺、悟性和靈感,與莊子提出“心齋”“坐忘”,佛家主張“般若”“悟性”,道家追求“盡性”“體認”相通,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完全不同於西方社會的邏輯思維。

可以說,了解和傳承象數易學,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模式的重要途徑。

二,融通傳統文化資源

張馨元除了傳承易學文化,也將儒、釋、道與易學融會貫通,推陳出新,形成自己的義理易學的體系,賦予傳統易學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普及和傳播,激活傳統易學的生命力。

《易經》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張氏易學的理論核心為和諧,即達到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人與自我內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平衡。

1,運用堪輿。張馨元通過易學中的風水學,推廣易學“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從建築的總體布局、立面造型到細部做工,都遵循天地人和諧統一的中國傳統建築文化。

2,傳播美學。陰陽和諧,是中國美學的核心。就音樂言,中國的音樂十二律分為陰陽兩類。就繪畫言,中國繪畫遵循的虛實結合,就是陰陽和諧。就藝術風格言,陽剛和陰柔相濟。張馨元將易學的美學思想通過服飾這一最容易被廣大民眾所接受的方式進行傳播,讓易學潛移默化地影響當代人的審美觀念。

3,排憂解惑。人與自我內心的和諧。易學本身就是教人進德修業、窮理盡性、樂天知命的人生哲學。張馨元通過講座、培訓、慈善等多種方式,傳播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理念,通過易學理念幫助當代人進行心靈的自我修養。

4,慈善捐贈。從2006年開始,張馨元開始關注和參與慈善事業,期間通過結對等方式,成功幫助幾十位貧寒學子完成學業。2008年汶川地震,張馨元將當年所有講課費捐贈給災區。

三,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張馨元在傳承、融合易學等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挖掘和開發,對易學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進行改造。她在現代學科門類中尋找易學的身影,讓傳統易學吸引更多現代人群。在她的常年講課和培訓,傳統易學成為人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增強國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她介紹,天文中,易學講四時;地理中,易學講陰陽;道德範疇,易學講剛柔;醫學範疇,則是陰陽平衡,扶正固本;兵學範疇,則是奇正之法;社會範疇,則以革故鼎新;自然規律,則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學深入各類學科,並成為這些學科的思想核心。因此,孔子的“忠恕”之仁,孟子的“天時地利人和”,也都是易學的思想精髓。

張馨元表示,將通過傳承和運用易學,增強中國現代社會“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意”的民族自信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